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

2015-04-10 15:44裴学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综述内涵途径

裴学进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

裴学进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文章重点梳理了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文化育人的背景、概念、功能、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述评。近年来针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视野整体性不足、研究时效时代感不强、研究范围狭窄化明显等主要问题应引起学界重视。

[关键词]高校文化育人;内涵;功能;途径;综述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21

重视文化育人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自从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以来,文化育人工作进一步受到关注,学术界对高校文化育人的背景、内涵、功能、方式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推进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一、新时期强化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背景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其背景主要包括党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高校第四职能、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等三个内在逻辑紧密关联因素。

2011年4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冉昌光认为,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为高等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郭春宁进一步认为,此次讲话明确提出了大学应当担负的第四项重要职能,这是继“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外,大学的另一使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被我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大学文化功能的提出,是大学使命的回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者李家珉认为:“联系高校实际,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文化育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建设原则、指导思想、具体措施进行了集中论述,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惠泱河认为:“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力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就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思想固化下来、把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把文化建设体现在育人的各个方面,培育造就英才,引领社会风尚。”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立德树人”的地位又进行了提升,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杜玉波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这也是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二、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研究

关于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由于研究视角和认知图式的差异,众多研究者所作的阐释不尽相同,但主要还是围绕高校校园文化、文化育人这两个基本概念展开论述。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学术界普遍认为,高校校园文化特指“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指的一种群体文化”。丁玲等、王爱芳等、黄山等研究者提出了结构上的“三分法”,认为它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宋惠平、余潮青[10]则提出了结构上的“四分法”,即把行为文化列为校园文化的第四个方面。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文化的主体角度来加以划分,提出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教师文化、管理者文化和大学生文化三种[11]。

关于文化育人,宋惠平认为就是“以文化培养人,大而言是文明继承与薪火相传,小而言是人品、修为、学识的养成”。刘克利认为:“相对于知识教育,文化育人更强调文化整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这种文化的整合能力往往通过内化,积淀为人的心理结构,形成一定的人格。”[12]杭品厚则基于素质教育的视角,认为“文化育人的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学校环境、教风、学风、教育理念、学科思维方式、文化活动注入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去,从而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13]。

在“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育人”概念的基础上,诸多研究者深化了对“高校文化育人”内涵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展开。

一是把高校文化育人看作一种育人的途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陈恕平同样认为:“大学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为目的的教育实体,大学文化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14]这就要求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大学更加自觉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从而使校园文化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

二是把高校文化育人看作一种育人的内容。王明清认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职能中,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是其主导性诉求,文化价值是高校的主导性价值,文化育人是高校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5]。张影认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培养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只有把“文化育人”做好,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目标,使培养对象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品格[16]。

三是把高校文化育人既看作是育人的途径又看作是育人的内容。对此,有研究者指出, “文化育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熏陶,更是育人过程、文化过程,是“文化化人”。一方面,育人的目标是以文化作为载体和手段,使培养对象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品格,使其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育要坚持 “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重视教育的文化价值或者说文化育人。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且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它成了育人的重要方面[15]。

三、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的具体功能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两方面。

(一) 从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角度来探讨,认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主要包括德育、智育和全面发展等

1.德育功能。众多研究者从德育视角出发进行了阐述。潘伟国等认为,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17]。韩萌认为,大学文化的多元性会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深刻影响[18]。陈承红也提出,以积极进取、平等互助、服务奉献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养成优良的道德操守[19]。

2.智育功能。高校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罗爱军等认为,高校校园是科学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地方之一,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更是社会高级人才的培育基地[20]。高校通过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发展的功能。有更多学者认为,高校文化育人能将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王文锋认为:“以校园文化促进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根本途径。”[21]范亚菲、董丁戈也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意义。”[22]

(二) 从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方式角度来探讨,认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主要包括激励、凝聚和塑造等

1.激励功能。韩延明提出:“大学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从各个方面将其成员聚集和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出个体和群体无穷的能量,进而为了大学的使命和学校的声誉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23]

2.凝聚功能。多位研究者认为,高校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比如张影[16]、王爱芳、秦军提出:“大学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价值模式,具有教育教化的作用,通过意识渗透,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师生,培养他们新的群体归属感和新的文化认同意识,形成一种统一的意志,坚强的集体意识,凝聚成一个整体,进而表现出强大的凝聚作用。”

3.引导功能。所谓引导功能,就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进步具有一种方向明确的引导作用。张德宝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的一种载体,必然体现着一种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无时无处不存在,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24]

4.约束功能。李媛媛认为:“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不是自然形成的,是管理者正确运用规章制度的结果,包括计划协调制度、组织领导制度等,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位无形的‘管理者’,虽看不见,但时时能感受其存在,制约规范人们的行为。”[25]刘泽雨认为:“学习、宣传、贯彻规章制度和校风、学风的过程,也是师生们接受这些规章制度和校风、学风教育的过程。师生们一旦认识了它们对自己工作、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后,就会自觉地用其约束自己的言行。”[26]

5.塑造功能。唐志为、周文认为,高校文化育人,其落脚点在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以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27]。杨松柠、刘春玲也认为,校园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更重要的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它的教育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塑造力量,一旦形成,它对每一个校园成员都是鞭策[28]。

6.陶冶功能。不少研究者认为高校文化具有较强的陶冶功能。韩廷明[23]、任秀玲[29]认为:“高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王明清也认为:“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成效。”[15]宋春玲更直接地指出:“校园文化以其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道德情操的场所。”[30]

7.辐射功能。张德宝[24]、任秀玲[29]都认为,高校历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发源地,而这些文化形态必然会冲出校园,走向社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因为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与技术,或是管理科学与技术,许多都是首先在校园内最先被研究、被发明、被引进,然后传播到社会上,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发生改变,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四 、高校文化育人的途径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科学有效的方法与途径。由于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者们提出的育人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造育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在高校文化的育人途径上,很多研究者首先想到的便是着力营造育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因为高校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氛围。周远清提出,应提高“两个自觉”:即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和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31]。甘霖则阐述了如何推进全员参与、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他认为:首先,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其次,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在人性化的氛围中塑造高尚人格;最后,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32]。

(二) 重视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

徐正飞等研究者在论述“拓宽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的问题时,提出不仅要发挥校长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发挥大学校长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作用方面,他认为,作为大学的主要领导者,大学校长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方面,研究者们认为,高校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代表,是劳动人民文化创造活动的总结者和提高者。在大学文化育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文化的宣讲作用[33]。

(三) 拓展高校文化育人的载体

研究者普遍认为,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归根到底是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文化活动、隐性教育等载体来实现,这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特殊机制与路径。在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文化育人的主渠道。蔡劲松[34]认为,应从通过课堂主渠道、建立健全学生发展平台、通过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融入实践、通过传播人文与科学精神等方式,来实现文化之“化”人。就文化活动而言,研究者们认为,强化主旋律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推动志愿服务不失为有效措施。杨松柠、刘春玲[28]、张德宝[24]、仇念海[35]等认为,还可以发挥活动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并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列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载体方面,校园隐性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探讨高校隐性文化载体时,曹根记[36]、杨清恩[37]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组织教育工程、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开办培训班、开设学术讲座。

五、简要评述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国内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这方面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视野方面,整体性不足,分割式、分散式研究较多。很少有研究者从高校育人历史演变的战略高度,来整体性透视当前提出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蕴涵和现实需求。多数研究者往往针对高校文化中某一载体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时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对策;或者是以某一类大学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育人的问题,缺乏对高校文化育人的整体性研究。

二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时效方面,时代感不强。尤其是针对90后这批大学生,没能结合其思想、心理等特点,将高校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外,在高校文化育人特殊机理方面的探索还不够深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研究探索的则更少。

三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范围方面,狭窄化明显。 当前我国学者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讨论,主要包括高校校园文化概念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个部分。在诸多研究中,对高校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价和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比较少。此外,大学中的职工对于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责任和评价方式的不同,职工的角色不像教师那样容易归类,大学中职工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往往容易被忽视。

[参考文献]

[1] 冉昌光.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天府新论,2011(6):108-113.

[2] 郭春宁.“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87-94.

[3] 李家珉.文化育人的三维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2012(1):51-55.

[4] 惠泱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全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2(24):10-12.

[5] 杜玉波. 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报,2013-11-25.

[6] 丁玲,李忠云.新时期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探析与思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2): 121-123.

[7] 王爱芳,秦军.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浅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Z1): 25-27.

[8] 黄山,秦彧.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65-66.

[9] 宋惠平.在“三生教育”中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27-29.

[10] 余潮青.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05(10):85-86.

[11] 宋慧.异地办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兼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102.

[12] 刘克利.建设大学文化 推进文化育人.中国大学教学,2008(3):24-25.

[13] 杭品厚.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探析∥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2012:4.

[14] 陈恕平.氛围·制度·品牌——大学文化育人的三维视角.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9.

[15] 王明清.育人功能: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09-111.

[16] 张影.文化育人: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175-176.

[17] 潘伟国,高静,孙金香.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思考.科教导刊,2011(12·上旬刊):31-32.

[18] 韩萌.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教育研究,2010(8):53-57.

[19] 陈承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实现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时代文学,2007(2):199.

[20] 罗爱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培育优秀人才.理论界,2004(4):183-184.

[21] 王文锋.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2-105.

[22] 范亚菲,董丁戈.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59-161.

[23] 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教育研究,2009(4):89-93.

[24] 张德宝.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及方式探析.石油教育,2009(2): 74-75.

[25] 李媛媛.试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4-115.

[26] 刘泽雨.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想·理论·教育,1996(8):44-46.

[27] 唐志为,周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11(10):97-99.

[28] 杨松柠,刘春玲.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克山师专学报,2004(2):106-107.

[29] 任秀玲.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及方式.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8):165-166.

[30] 宋春玲.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201-202.

[31] 周远清.高校文化育人要努力提高“两个自觉”.当代教育论坛,2012(2):1-3.

[32] 甘霖.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12(Z3):39-40.

[33] 徐正飞.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新课程学习:中,2012(12):11-12.

[34] 蔡劲松.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视角与实现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08(21):52-54.

[35] 仇念海.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刍议.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6):22-24.

[36] 曹根记,杨清恩. 论高校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73-75.

[37] 杨清恩.谈高校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及途径.理论界,2008(7):183-184.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裴学进(1974-),男,安徽芜湖人,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80-05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Pei Xuejin

(SchoolofSocialScience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d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bout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its background, concept, function, and approaches, and then made a brief commentary on the achievements gain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in recent years a lot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fiel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but the degree of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vision is far from satisfying, the timeliness and modernity of the study is not obvious enough,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is too narrow; all these major problems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Key words]connotation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culture;function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culture;ways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culture;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view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2年课题“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与优化策略研究”(12JCML13YB)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综述内涵途径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挖掘习题的内涵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