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如熤经世文献研究:以汉中为中心

2015-04-10 14:53:01刘桂海
关键词:严氏经世流民

刘桂海

(西南大学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

引言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一文中论述清朝的学术发展时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道咸以降,涂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亦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故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1]574清代学术风气从乾嘉朴学过渡到道咸的经世之风与乾嘉间士大夫阶层的探索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中叶以后,封建末世的危机开始显现,一些知识分子逐渐感受到学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兴衰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关注于现实问题,而非完全像前辈学者一样皓首穷经于故纸堆中以自娱。严如熤便是其中敢于冲破藩篱的代表之一。严如熤主要活动于乾嘉之间,其经世致用思想对道咸经世之风的开启具有深远影响。严如熤山南为官达二十余载,体恤民情、关心时政,具有丰富的经世实践,这充分奠定了其写作中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基础。其作品中的历史内容及经世致用思想,也为当今探索秦巴山地人地关系、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较多的思索价值。

一、严如熤其人及汉中经世实践

严如熤,字炳文,号乐园,湖南溆浦人,清中叶著名经世派学者。乾隆六十年,贵州苗乱,湖南巡抚姜晟辟其为幕僚,上平苗之策,逐渐显露出个人才能。嘉庆五年,举孝廉方正。廷试奏对《川楚陕方略策》,仁宗亲擢为第一。次年,补为洵阳知县。后历任定远厅、潼关厅同知。嘉庆十四年,升为汉中知府。其后又任陕西兵备道、陕西按察使。严如熤长期在陕南地区为官,探访军务、兴修水利、劝民农桑、考察田野。针对川陕鄂边患问题不仅提出时务之策,而且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所治一方政治清明、地方安靖。其人得到学者、史家高度评价,据记载:“如熤自为县令至臬司,皆出特擢。在汉中十余年不调,得成其镇抚南山之功。宣宗每论疆吏才,必首及之。”[2]11393严氏在忙于政事之外,根据考察所见所感,著书颇多。主要有《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汉南续修郡志》、《乐园文钞》、《洋防辑要》、《乐园诗稿》、《山南诗选》等。

目前,学术界对严如熤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一方面受到阶级史观局限性的影响,因其参加镇压川楚白莲教和苗民起义,对其评价颇倾向于消极。另一方面,鉴于史料整理、注释、校对等工作尚不完善,所以尚未对其人作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具“了解之同情”,着眼于人物所处时代,不以今人眼光苛求古人。人物的复杂性增添了历史评说的多维性,多维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让我们无限接近于真实。严氏作为清朝政府的官员,维护社会秩序、镇压起义,有其残酷性,其剿抚并用、安置流民、体恤民间疾苦也体现其正直的一面。《清史稿》中记载严如熤“为人性豪迈,去边幅,泊名利,视之如田夫野老”[2]11393。随性的自由和知识分子的坦荡,使其较多的关注现实和民间诉求,其山南为官的许多经历都可以验证其作为一介书生为国为民的精心尽力。

嘉庆八年(1803年),严如熤被委任为定远厅(今陕西省镇巴县)同知,此地为偏远山地,其到任后新筑厅治,选择在黎坝、渔渡坝两处修筑新城,使三城形成犄角之势,加强了边防和对匪患的防御。嘉庆十四年(1809年)擢汉中知府,累官十多载,在汉中地区治民安邦、整理边防、安抚流民,为山南地区的稳定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清中叶以后,汉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征战不断,“兵燹后,民困兵骄,散勇逸匪,心犹未革”[2]11392。流民匪患问题严峻、社会秩序混乱、军队纪律散漫、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严如熤以“安辑流民为第一要务”,针对匪患提出乂安之策,认为防御匪患必须合川陕鄂三省之力,统一协调。地方上营建连伍,在多处设置寨堡,增加团练。对于农业发展问题,提倡广开屯田,劝民农桑。他亲自撰写了三篇告示:《劝纺织以兴女红示》、《崇检以厚民生示》、《预盖藏以备凶荒示》,教民耕织,针对社会的不良风气进行整治,呼吁百姓储藏粮食以备灾荒,提倡移风易俗、勤俭持家。同时,他又撰写了三首通俗的诗词:《谕农词》、《夏耘词》、《秋获词》,诗文浅显易懂,表达了对穷苦农民的体恤之情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严如熤本是学者型的官吏,古诗文俱佳,但他三首歌词以其极其通俗的语言写成,目的也是为了能在广大农村和百姓中传唱,收劝农导农之效。”[3]嘉庆十五年秋,凤县、留坝等处,“山田歉收,道殣相望,如熤自宁陕返郡,请展赈期。十六年,元旦,趋抚辕,请以一官易百姓命”[4]166。时任陕西巡抚董教增被其感动,破例答应奏请。严如熤不顾仕途安危,元旦为民请命,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在整修河渠方面也卓有成效。“修复褒城山河堰及城固五门、杨填二堰,各灌田数万亩,他小堰百余,皆履勘浚治,水利普兴。”[2]11392严如熤劝导绅耆疏蓄水利,保障了农业的合理灌溉,为百姓屯田、开垦新田提供了条件。严如熤也十分关注文教事业,修复汉南书院,“如熤首出廉俸,并劝捐数千金充修脯月米之资,拓基址,建讲堂,斋舍仿鹿洞苏湖学规。五日一临,躬亲讲授,文风丕振,所成就士,以科名起家者数十人”[4]166。这使汉中地区的民风改善、学风大兴,文教得到有效发展。在严如熤的治理下,汉中地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汉中的仕宦之路是其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同时,汉中的经世实践也深刻影响了其治学之路。

二、严如熤与汉中有关经世文献述评

严如熤作为湖湘“经世派”的早期代表,陕南的仕宦之路是其经世实践的主要阶段。严如熤结合汉中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民俗,遍访山野、体察民情,留下了众多针砭时弊、治民安邦的经世文献。如《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三省边防备览》、《汉南续修郡志》、《山南诗选》等。其传世文献的价值尚待进一步开发,可望为研究秦巴山地人地关系、社会控制、区域经济开发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撑。

《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是严如熤论述清代中叶川陕鄂交界边区山川形势、风土民情、社会政事等方面的专著。该书成书于嘉庆十年,首刊于嘉庆后期。道光年间,又以此为纲要增辑为《三省边防备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又重新刊行,民国时期又有《问影楼舆地丛书》本、《关中丛书》本、《丛书集成》本。该书著录目的是针对匪患和流民问题提出乂安之策,严氏考察该地区的军事情况对边防治安作了详尽的分析,提出合三省边防统筹思想。“三省”主要指川、陕、鄂。“山内”指秦岭、大巴山之间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包括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北部、重庆北部等地区。该书对于研究清代中期四川、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地区的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变迁、山地经济开发有着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也为我们探讨历史时期山地社会人口、环境、资源之间关系和流民社会控制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省边防备览》是严如熤在川陕鄂边区长期“田野考察”的背景下,以《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边防道路考》为基础,再增加“以往见闻所未到,思虑所未周”,辑为《三省边防备览》。该书大致成书于道光二年,后多有刻本,文字上略有增减,变动较微。《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叙述的地区涉及到今天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四川的达州、广元、大宁,重庆开县、云阳,湖北的郧阳、宜昌、竹山、竹溪等地。该书共10 门14 卷,卷一舆图,卷二道路上和卷三道路下,卷四额威勇公行营日记,卷五水道,卷六险要上和卷七险要下,卷八民食,卷九山货,卷十军制,卷十一策略,卷十二史论,卷十三艺文上和卷十四艺文下。该书以边防乂安为目的,包罗万象、内容详实,在体例和撰写方式上也多有继承与创新。严氏突破了传统舆地作品,以一省、一府、一县或一文化景观为主的论述,而统筹三省边区,以一个混合交叉自然带为切入点,以一个新的区域为整体,有创新的撰写。该书中首开民食、山货两卷,开地方志书记载区域经济物产之先。民食中对河渠灌溉水利事业、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种类等作了介绍。山货卷对山内地区的木材、造纸厂、木耳厂、采沙、淘金等手工业工场进行了描述,对其经营模式、人员管理、工作方式等也多有探索。同时,该书对于秦巴山地物质资源的流动和贸易交往也有所涉及。《三省边防备览》是严如熤影响最大的作品,它使我们对清中叶川陕鄂边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三省的交通、舆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为我们研究山内地区的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模式和边防治安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是一部具有十足价值的区域经济社会史、历史地理方面的力作。

“《山南诗选》不仅是陕南(所选仅含今汉中市和安康市,不包括商洛地区)历史上唯一的诗歌选集,也是陕南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文献。”[5]377目前,学界的关注度较少,鲜为人知。该书最初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十三年由城固名门高万鹏主持刊刻了《山南诗选》,也是迄今唯一的版本。严如熤在辑录时“分县编辑,其人之时代先后,难尽考稽,列显官、甲科于前,养贡诸生次之。有祖孙、父子均入选者,连类编辑,以证渊源”[6]。可见该书选取诗文时,心思缜密,几多推敲,共辑584 首,涵盖唐代至清代道光年间山南地区128 位诗人诗作,以清代诗人居多。内容分四卷:卷一为唐至明时期山南诗人;卷二为清代汉中、南郑诗人;卷三为清代城固、洋县二地诗人;卷四为清代安康地区和侨寓、分外之诗人。《山南诗选》对研究山南学风的传承和地区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是陕南诗歌发展史上的力作,值得深入研究。

《汉南续修郡志》即嘉庆《重刻汉中府志》,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时任汉中知府严如熤主持纂修的,共32 卷卷首1 卷。该志是在清康熙时期汉中知府滕天绶《汉南郡志》的基础上,沿旧志成文,重新辑录补充,由著名学者秦瀛作序完成的。该志内容详实、体例规范,虽卷帙浩繁,但条理清晰,对当时和后世的方志修纂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林则徐曾在对地方史志的评价时说到:“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核之精,以近代各志较之,惟严乐园之志汉中、冯鱼山之志孟县、李申耆之志凤台,或堪与此颉昂,其它则未望及项背也。”[7]680民国十三年(1924),由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重刻了《汉中府志》。

严如熤著作中与汉中有关的经世文献还有很多,如《汉中水利说》、《汉中修渠说》、《重修忠武侯庙记》、《三省边防形势录》、《规画南巴棚民论》、《汉南集》等。其作品涉及到汉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探讨清代汉中地区不可或缺的史料。

三、严如熤经世致用思想考察

文本是反映作者思想的载体,文本承载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对社会的感知。对于人物的考察,首先了解其作品是很好的切入点。严如熤的经世致用思想深深渗透在其作品之中,而汉中地区是其经世思想实践之地,爬疏其与汉中有关作品的特点,对于了解严如熤和考察其经世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严如熤与汉中有关作品的特点

1.以整顿边防乂安为目的,著作多为经世致用之具

严如熤在《三省边防备览》“引”文中叙说其著作的目的是为安定边疆助一臂之力。同时,《三省山内风土杂识》的著述目的也是为匪患和流民问题提出乂安之策。严著的主旨十分明确,即针对川陕鄂交界地区的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此地应以“安辑流民为第一要务”,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1)对于山内敲骨吸髓的差役进行整治,体恤流民。(2)因保甲之法难行之于山内,设堡卒、增加团练以求固境保民。充分发挥寨堡的作用,利用寨堡之力加强团练,使流民掌握基本的防御策略。对于匪患,团练以守卫为目的,不宜邀战,因为他们不同于乡勇,若有所损伤将不利于其以后生活。当匪徒侵犯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以流动的战略扰敌,使贼困乏疲于战事。(3)开屯田,“核其田为屯业,编其人为屯丁,即以现有之田定为口分、世业,设屯并以管束之,作屯堡以团聚之”[9]96。使流民逐渐转化为定居者。(4)在边防辽阔之处,分区新置厅县,以便于重点管理。严著从秦巴山区实际出发,因事而著,以求有裨于世事,强烈的经世学风冲破了乾嘉考据学的窠臼,穿过了故纸堆的束缚,穷其精力、务实致用的精神使其著作多为经世之具。

2.察乡间实情,问百姓疾苦

严如熤“生平恭范希文为人,取先忧后乐意,自号乐园”[8]8。入仕做官者,体察民间疾苦、心系百姓是考察其政绩的重要标准,但亲为慎为者其实并不多见,严如熤虽不是面面俱到,其理念与行动结合,对现实的殷切思索也是值得赞许的。《三省边防备览》、《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大量反映了流民疾苦,对棚民的迁移、生计方式和新开发地区社会关系的论述颇有深思。“山内”地区的流民构成相当复杂,“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安徽、河南、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9]62。流民迁移中“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庙、岩屋或密林之中住宿,取石支锅,拾柴作饭”[9]58-59。“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椽,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10]371流民的集中涌入使手工业得到发展,“山内营生之计,开荒之外,有铁厂、木厂、纸厂、耳厂各项,一厂多者恒数百人,少者亦数十人”[10]371。伴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陕南地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山地垦殖运动。同时,传统的社会关系也受到挑战,“五方杂处,无族姓之连缀,无礼教之防维。呼朋招类,动称盟兄。姻娅之外,别有干亲。往来住宿,内外无分。奸拐之事,无日不有。人理既灭,事变所以频仍也”[9]62。新型复杂的超血缘关系出现,导致传统礼仪秩序的松动,冲击重塑了山地的社会结构。“招客佃种数十年,有至七八转者,一户分作数十户,客租只认招主,并不知地主为谁。”[9]58在“与山争地”、“与土著争地”中,多重转租松弛了传统的租佃关系,但引发的土地纠纷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

3.以史为鉴,继承与创新并举

严如熤的作品深受顾炎武和顾祖禹的影响,对经世之风倍加推崇。严氏著作从著述、立意到体例对历史上的经世致用著作多有所借鉴。“山内州县距省远,多推诿牵掣。宜仿古梁州自为一道及明郧阳巡抚之制,专设大员镇抚,割三省州县以附益之,庶势专权一,可百世无患。”[2]11392严氏借鉴明代原杰为安定荆襄流民的分县方案,因势利导,提出在山区分析县厅。“析官移治,增营改汛,建城口、白河、砖坪、太平、佛坪五厅,移驻文武。奏上,报可。”[2]11392严氏在继承史学传统记述方式时又不断创新,尤其在体例和构思上比较突出。著述体例上,严氏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束缚,以混合自然单元为整体,开创区域性论述新视野。《三省边防备览》创造性的著述了“民食”“山货”二门,对三省边区的水利兴修、农民生计、物产经营状况进行记录。这些珍贵的材料,不仅反映了清中叶汉中地区山地社会山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为研究山地社会演变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撑。

4.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开拓新文风民风

严氏著作以求为经世之具,同时兼具文化传承发扬之目的。《山南诗选》对山南地区唐至明清诗人诗作的辑录,存一时之文献,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补充了地方史志的不足。彰显先世启迪后人,对地方文化的薪火相传有着重要的价值。严氏“三示”“三词”,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对民间不正之风的劝告,情感真挚,鼓励勤俭节约,流露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汉南续修郡志》以《汉南郡志》为基础,尊重原典、据实辑补,如实反映地区风土民情原貌,传播发扬了地方文化。严如熤在汉南书院亲自传授,培养了一批人才,当地文风丕振,兴学之风一时而起。

(二)严如熤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因素分析

严如熤与汉中有关的作品是其经世思想的集成。透过其作品特点,我们认识到严氏汉中的仕宦之路与其在此地开展的实地考察是其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严氏坐镇汉中,宦游山南数十载,脚踏实地,尽其精力致力于寻求安民治邦的时务之策。“无论是在苗疆还是在汉中,他都对当地做到精确的把握,从而能够提出行之有效、恰如其分的治理措施。而这则是得益于他的‘田野’调查。”[11]严氏深入三省边区,对流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生活状况,主开“屯田之法”,安置流民。针对匪患问题,奏请朝廷合三省之力治理匪徒,新设厅县,加强边区社会管理。严氏以地方实况,因事论事,避免空虚妄谈。浓厚的经世思想凝结成强烈的现实关怀,据实而论,著述以求成“经世之具”。而追溯其思想的形成需要多元的思量,严如熤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师承、家学关系也应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嘉庆初年,清王朝的颓势已开始显现,大清王朝的暮气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局部地区的矛盾日益激化。苗民起义和川楚白莲教起义就是集中体现。家乡偏处一隅的严如熤身处在农民起义的多发地带,其亲眼目睹了清王朝无序的剿杀和流民的悲惨境遇。受社会大势影响,他深哀民生之多艰,立志整治一方,实现读书人的理想——治国安邦。他因事而论,以求经世致用,解民间疾苦。时代大环境逐渐促使其走上了经世致用之路。

严如熤的经世思想深受传统经世之风和其家乡学风师承的影响。“众所周知,形成于宋代的湖湘学派,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讲求经世致用,提倡体用统一,强调实践的作用。”[12]严如熤年少时在岳麓书院跟随鸿胪少卿经学大师罗典研习舆图、兵法、星卜之书,尤其留心兵事。罗典先生对舆地之学深有研究,其治学思想倾向于经世致用,这对严氏的治学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顾炎武、顾祖禹的经世之风,严氏也倍加推崇。秦瀛在重修《汉中府志》序中写道:“在京师,余与君尚论近代作者,以顾宁人《郡国利病书》及顾景范《方舆纪要》为关系天下大计。今君居官,即以兴利去病为事……复以余好谈世经之务,深相契合。”[13]1可见其受传统经世之风影响之深。严如熤治学之径秉承经世之道,忧社会之忧,尽一己之力。

总之,严如熤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主要受到个人境遇与仕宦经历的影响。

四、余论

严如熤的经世思想和实用求实的治学之道,对道咸经世学派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严氏文献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跳出清代朴学的考据窠臼,致力于经世致用,以求有用于世。其次,体现在其田野考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方舆之间,以事论事,结合实况,解决现实难题。再次,其对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透露出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先忧后乐,解民间疾苦,求一地安宁,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背景下尽力而为的情怀。

严如熤的山南宦游和汉中经世实践,是知识分子赤子之心与现实担当的缩影。仕途虽多年不擢,他仍鞠躬尽瘁,悉心劝民、开社会新风。严如熤死后,百姓多请立其为乡贤、名宦。严氏著作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借鉴古史,以舆地为具、关心民间疾苦,是对地方史志的有效补充。“清代地方志主要一是辑录古代文献的民俗资料,一是只留心于祭祀、礼仪、岁时民俗方面的记载,对于当代明细的地理资料和当代的经济和文化民俗往往注意不够,严如熤的经世文献正好克服了这些不足,这正是严氏经世文献的价值所在。”[14]同时,严如熤的著述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开发、社会变迁、生态变迁、社会资源的空间交换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严如熤与汉中有关的经世文献,为我们研究清代秦巴山地的人地关系演变和山地社会开发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是研究清代汉中不可或缺、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重要史料。

[1]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M]//观堂集林: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一严如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朱林枫.严如熤及其“三示”“三词”[J].陕西史志,2001(5).

[4]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严如熤[M].台北:明文书局,1985.

[5]冯岁平.论山南诗选的文献学价值[M]//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6]严如熤辑.山南诗选[M].光绪十三年刻本.

[7]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8]陶澍.布政使衔陕西按察使乐园严公墓志[M]//湖湘文库:严如熤集.长沙:岳麓书社,2013.

[9]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M]//张智编.中国风土志丛刊:第24 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

[10]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M]//蓝勇编.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11]李汉林,张振兴.田野派学者严如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2]鲁西奇,罗杜芳.道咸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6).

[13]秦瀛.重修《汉中府志》序[M]//严如熤修,郭鹏校勘.嘉庆汉中府志校勘.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4]蓝勇.严如熤及其经世文献的价值[J].清史研究,1996(4).

猜你喜欢
严氏经世流民
段玉裁与严可均侵谈分部异同考论
基于PI3K/Akt/Caspase-9信号通路研究严氏强心饮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康复学报(2022年2期)2022-06-20 05:44:18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奇村琐园“严”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赢未来(2018年12期)2018-12-13 10:32:00
历史与记忆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长江丛刊(2016年23期)2016-12-06 14:15:16
说不尽那“三字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