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德辉似秦少游”意蕴管窥

2015-04-10 13:05:42刘金凤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秦观王国维

刘金凤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王国维“德辉似秦少游”意蕴管窥

刘金凤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宋代词人和元剧的作家进行了类比,提出了“德辉似秦少游”之说,这一说法的启示性意义在于使我们窥见了王国维先生有境界和典雅的审美准则。除此之外,秦观坎坷的命运激发了他以情爱为生命内容与特质的自我主体情感的抒发,并在女性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之叹。而郑光祖在关注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时更关注女性形象,寄寓了作者冲破传统礼教和世俗观念藩篱、追求人生幸福的人生理想。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境界;典雅;秦少游;郑光祖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分别论及了“一代之文学”的词和曲,宋词推崇欧阳永叔、苏东坡、秦少游、周美成等;而元曲则推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人,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到:“德辉似秦少游”,以元杂剧的郑光祖和宋词的秦少游相比拟,颇有意蕴。

一、共通的审美准则

(一)“有境界”

词曲的体制有别,但王国维先生对词曲所持有的“有境界”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有:

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1]129

而同时,《人间词话》第五十六和第六则又分别说道: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21

可见,王国维先生词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境界”说,并以此为审视古典诗词的标尺,而秦少游恰恰是符合王国维先生这一审美准则的,因而,在《人间词话》中他的词多次被王国维先生提及,是“有境界”的典范之作。

王国维论词与论元剧几乎是同一口吻和审美倾向。按照王氏的标准,所谓的“有境界”,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体验。而这种创作体验表现在秦观身上就是“淮山淮海总是愁”,而郑光祖的作品则是“梦里梦外都是情”。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词中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仅仅八个字就写出了暮冬的惨淡气象。句末又一句“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作者的留恋难舍之意尽在其中,流露出一种惆怅之情,真可谓是“古之伤心人”。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借助梦的形式点出“我本真情,非为相唬,已主定心猿意马”的主题,是对关汉卿“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呼喊的真情回应,是典型的“因情成梦”模式。《倩女离魂》中描写倩女灵魂沿江追赶王文举的情形时,【调笑令】中有“看江上晚来堪画,玩水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秃厮儿】中有“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都对江岸月夜景色的描绘,而这种景色和当时的情形相结合,很好地映衬了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状态,真正地体现了“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的原则。可见,王国维先生欣赏的是在作品本身叙写中带有直接兴发感动的文学作品,而秦观和郑光祖的文学创作活动恰恰是这一审美原则的最好诠释。

(二)典雅之美的风格

秦观之前,以柳永为代表的俗词和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并峙文坛,学者都认为其词作的风格与柳永相近,但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又必然受到老师苏轼的影响,夏敬观先生在《吷庵手校淮海词跋》中也说“少游学柳,岂用讳言”,并用“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之词”很明确地指出了秦观词受苏轼的影响,从而化俗为雅,形成了其词雅俗互补、情韵兼胜的独特风格,具体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2]

词中表现了理想和抱负最终成为幻想之后,作者心中的苦闷、惆怅之情。王国维认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二句是秦观词由凄婉向凄厉转变的体现;而叶嘉莹先生也曾指出:“此词首尾两处所使用的象征的手法,和所蕴含的象喻的意义为最可注意。”[3]由此可见,苏轼对秦观词影响的主要方面表现为对词的“雅化”,内容上吸收了苏轼借词抒写心中块垒和理想抱负的方式,过滤了艳情词,将个人的经历融入词中,显得纯净雅致;风格上则含蓄委婉,意蕴深广,以“一言蔽之”。正如张炎《词源》二卷云:“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4]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马、白并列。郑光祖文词的典雅之美,主要表现在他所创作的散曲中。他受婉约派词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典雅清丽的新风格。如【双调·蟾官曲】《梦中作》: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鱼网纶竿钓艖;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5]

这首散曲是写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怀,其格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开头四句展现的是游子旅人疲惫不堪和孤独凄凉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从侧面极力渲染游子旅人孤寂的心境;其中,“老树寒鸦”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浓缩和精简,而“高寒呀呀雁落平沙”又与张炎的“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的意境大致相同,这一系列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的创造,奠定了这首散曲的一种冷色调的美感。篇末作者以“离人又在天涯”点明了全曲的主旨所在,把离愁乡思融为一体。全曲铺排深秋风物,语言清丽,又极力渲染凄凉的游子旅人的情绪,情景交融,无限感伤之情弥漫曲中。除此之外,还有郑光祖小令《正宫·塞鸿秋》,化用典故,对仗工整,曲风典雅清丽,和秦观之词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秦观的词情兼雅韵,语言典雅,意境深婉,并“终有品格”,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王国维先生曾在《宋元戏曲史》提到:“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涤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其余各家,均在四家范围之内。”[1]343可见,二人风格的典雅清丽和对典雅之美的追求,是王国维将郑光祖比作秦少游的出发点。

二、仕途不顺,激发了自我主体情感的抒发

王国维先生评价南唐后主李煜为 “主观之诗人”而非“客观之诗人”,正是因为李煜缺乏对具体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描写作者个人生活的基础。而秦观词虽然也未从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花间词的传统中脱离出来,但却在词作中融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不得志的感慨并入艳情词中,为艳情词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秦观,字太虚,后改为少游,又号淮海居士,历来被宗奉为婉约词人的代表。秦观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中云:“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6]可见他本南唐将门之后,《宋史》也记载其 “读兵家书”,足见其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谁知世事艰难,他而立之年入京应试,43岁时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北宋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先后被流放到郴州、横州和雷州。激烈的新旧党争,迁谪、流放的命运以及穷困潦倒的生活,激发了他以情爱为生命内容与特质的自我主体情感的抒发,如其词《阮郎归》: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7]721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郴州,途径衡阳有感而作,以其特有的“男子作闺音”的形式,表现了“红妆”女子的哀怨之情,而这种孤独、悲伤之情,又是作者被贬郴州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与其在后来的词中也有论及的“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做参照来理解。

郑光祖,字德辉,钟嗣成的《录鬼簿》对其籍贯、性情以及生活经历做了简略的介绍:“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8]虽然被元蒙人所统治,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郑光祖亦是有着强烈的仕进之心。为了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他满怀希望地赶到了杭州,最终“以儒补杭州路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仕进之途。元代是由蒙古部落入驻中原而统治的,统治者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种,按照规定汉人和南人都只能为吏,不能为官。郑光祖的方直与这种黑暗而又腐败的官吏政治显得格格不入,并最终从吏的倾轧中流落下来,“路吏”是其一生抱负的开始,也是其仕途失败、理想落空的终结。他命运坎坷、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却又被排挤在政治中心之外,激发了其自我主体情感的抒发。郑光祖的杂剧创作多取事于古人,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的《倩女离魂》等,他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进行再创造。因此,他的杂剧是其作为生命个体对现实人生和理想抱负不完美的艺术化的再现。

郑光祖作为传统文人,加上自己亲身经历,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理有着精准的把握。在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双重强压下,郑光祖通过自己的杂剧创作,对他们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作了详细的分析,反映了有元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一方面他表现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取材于《三国志·王粲传》的杂剧《王粲登楼》通过王粲之口,表现了知识分子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抒发了他们强烈愤懑之情,如【粉蝶儿】:

尘满征衣,叹飘零一身客寄。往常我食无鱼弹剑伤悲,一会家怨荆王,信谗佞,把那贤门来紧闭。(带云)从那荆王辞世呵,(唱)不争你死丧之威,越闪得我不存不济。

这出“摹写羁怀壮志”的杂剧,抒发了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状态,展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不公平安排,而这些,又正是一生只做过“路吏”的郑光祖的真实经历的真切体会。除此之外,郑光祖的【普天乐】中,也表现了知识分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郁闷之情。

三、对女性的关注

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辞,故而宋代文人与歌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宋代词人之作中赠歌妓和咏歌妓的词作俯拾即是,秦观也不例外。秦观未入仕之前的词作,多是宴席间为歌妓所作,显得俗艳,如《词林纪事》引《高斋诗话》:秦观被苏轼批评的另一首词《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是秦观在蔡州时为营妓娄婉所作。还有秦观的《南柯子》中的“天外一钩横月,带三星”,暗指“心”字,赠歌妓陶心儿。秦观词对歌姬进行了尽情的讴歌和赞美,从体态到语言,以平等的情爱对待所爱恋的女子,如《浣溪沙》中有“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肯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7]716,从容貌、体态、表情等方面对妓女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又有《品令》两首:

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

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胳织。衠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顽、道不得。

掉又惧。天然个品格。于中压一。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

每每秦楼相见,见了无限怜惜。人前强不欲相沾识。把不定、脸儿赤。[9]

第一首词表现的是情人之间闹不愉快的场景;第二首写的是与妓女的交往,上片表现这位妓女是艳压群芳,自有品格,表现了闺阁情趣;下片写众人之前,二人“欲语还休”的状态,表现了对歌妓的怜爱之情。秦观是“男子作闺音”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这些俗艳之词,所受到的指责颇多,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二中就有“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之语。秦观不仅歌咏美妓,也对历史上的美人进行了歌咏,以《调笑令》为代表的十组词,诗词配套,歌颂了十位历史人物,有王昭君、乐昌公主、崔徽、无双、灼灼、盼盼、莺莺等。秦观这些词几乎全部为女性而作,她们或红颜薄命,或痴情坚守,作者的赞美歌颂和深切同情之感寄寓其中。

郑光祖也如秦观一样,热烈地歌颂女性,这在他的爱情剧中表现得很突出。郑光祖首先歌颂了忠贞烈不渝的张倩女。在《倩女离魂》中,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但因王文举尚未功成名就,张母不许二人成婚。王文举无奈之下进京应试。而倩女却相思成疾,最终魂身分离,追随王文举进京并相伴多年。直至王文举状元及第,荣归故里时,倩女才魂身合一,最终喜结良缘。郑光祖刻画的倩女这一形象,不向封建势力低头,为追求爱情和幸福进行着殊死抗争。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是封建社会婚姻体制的常态,更决定着多数女子的命运,而“倩女离魂”的情节设置正是对其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处理的结果,最终为了能使才子佳人喜结良缘,安排了倩女魂归身体的情节,这一情节固然是虚构的,但是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真挚的爱情最终战胜了世俗观念和传统礼教的束缚,肯定了倩女的反抗精神。除此之外,在杂剧《翰林风月》中,作者塑造了深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口不离子曰诗云的封建淑女小蛮的形象。杂剧讲述了写婢女樊素撮合小姐小蛮和书生白敏中婚事的故事,其结构体制与《西厢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的婢女樊素和小姐小蛮两个女性形象,颇具红娘和莺莺的影子,她们逾越了封建礼教的高山深壑,主动追求爱情和幸福,最终实现了爱情的价值。

综上所述,郑光祖杂剧表现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男女爱恋的关注,寄寓了作者冲破传统礼教和世俗观念的藩篱,追求人生幸福的人生理想。而秦观也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关注,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之叹,二者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德辉似秦少游”之说,是颇具启示性的。

[1]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66.

[3]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74.

[4]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7.

[5]王起.元明清散曲选[M].洪柏昭,谢伯阳,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66.

[6]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M].管庭芳,蒋光煦,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1147.

[7]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全宋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8]马廉.录鬼簿新校注[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103.

[9]夏于全.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3248.

A Glimpse of“De Hui is Similar to Qin Shaoyou”

LIU Jin-fe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iterature,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Wang guowei contrasted the writer of song dynasty and yuan drama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opera history,and then came up with a idea that De Hui is similar to Qin shaoyou.He thought that the character is similar,although the position is different.The view is revelatory.In this paper,I will discuss this view from three aspects,such a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elegance,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focusing on women.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idea,We can know the attitude to two writers,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Wang guowei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two important writers.

state;elegance;emotion;woman

I206.2

A

1007-5348(2015)05-0018-04

2015-03-27

刘金凤(1992-),女,宁夏盐池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

(责任编辑:薄言)

猜你喜欢
秦观王国维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24
雷州遇苏轼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36
秦观拜师
《秦观 踏莎行》
中华诗词(2017年2期)2017-11-08 08:46:13
名师学案·王国维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