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诗的“花”意象

2015-04-10 13:05:42张晓凤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王安石意象诗人

张晓凤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论王安石诗的“花”意象

张晓凤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王安石诗多吟咏花卉之作,其“花”意象内涵丰富。诗人对“花”意象,观察细致,穷尽其貌,体物细微,言及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状花开之貌,拟花著之态,写花谢花飞之景,使其诗中“花”尽态娇妍、争新斗艳。同时诗人也以花造境,借花传情,借花明志。

王安石;诗歌;花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他的诗歌创作在北宋诗坛卓然,自成一体。现存诗歌一千六百余首,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涉及“花”的诗篇近三百首,约占诗集的1/5,且只是单咏“花”类的作品,比重也是十分大的。笔者试图从王安石诗中“花”意象出发,从侧面探究“花”意象与诗歌艺术特色、意境营造、思想感情等内容之关联。

一、诗中“花”意象综括

王安石诗歌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自然风物各个方面。“花”是王安石诗中常见意象,在现存一千六百多首王安石诗中,涉及“花”的诗篇近三百首,约占诗集的1/5。王安石诗中的“花”,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泛指生长于自然界的能开花可供观赏的植物,可以叫出名的常见有“荷花”(又有“芙蓉”、“藕花”、“芙蕖”、“莲花”等别名)、“梅花”、“菊花”、“兰花”、“桃花”、“丁香”、“桂花”、“海棠”、“杏花”、“杨花”、“梨花”等;不常见比较特别的有“金沙花”,“辛夷花”;另一类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于“花”的事物,比如“雨花”、“江花”、“雪花”。其中大部分为带“花”诗句,如“始觉看花是去年”(《春风》)①本文所引王安石诗,皆出自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一陂春水绕花身”(《北陂杏花》);“江花脱晚红”(《江上》)、“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春风取花去”(《半山春晚即事》)、“空花根蒂难寻摘”(《北窗》)、“细数落花因坐久”(《北山》)、“台废冶花繁”(《回文四首》其三)、“无数蜜蜂花上飞”(《城东寺菊》)、“想衔杯酒问花期”(《筹思亭》)、“深树冥冥不见花”(《出郊》)、“花底残红漫不收”(《楚天》)等等。也有花蕊、花气、花萼、花影、花枝等意象出现在王安石诗中,如“心怜红蕊与移栽”(《次韵杏花三首》其二)、“山白梅蕊长”(《饭祈泽寺》)、“花气入钩陈”(《拟和御制赏花钓鱼》)、“寒垣花气欲飞浮”(《寄吴冲卿二首》其二)、“红萼青跗定满林”(《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花影隙中看袅袅”(《酬吴仲庶小园之句》)、“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花枝到眼春相映”(《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春残叶密花枝少”(《晚春》)等等。

此外诗人更赋予“花”意象时间、色彩、地域、形态、种类等各个方面的特性而显得格外鲜明。如:二月花、晚花、早花、春花、红花、白花、黄花、紫花、蓝花、岸花、山花、江花、野花、檐花、残花、飞花、落花、飘花、余花、幽花等等。其中直接带花的诗达三百多首,具体有所指的花二十几种,有的篇章甚至是对“花”专门吟咏,如《次韵杏花三首》《杏花》《北陂杏花》《梅花》《红梅》《咏梅》《独山梅花》《芙蕖》《荷花》《海棠花》《咏菊二首》《黄菊有至性》《和晚菊》《残菊》《木芙蓉》《石竹花》《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等等。中国诗人是一群性情中人,最爱赏花写诗。王安石也不例外,他不滞于爱花、赏花,也写花、赞花,以花入诗,借花传情,无论是名贵的牡丹、芍药、兰花,还是寻常的桃花、梨花、菊花,甚至是杂花、野花,都能入其诗,传其意。据笔者通览《王荆文公诗笺注》一千六百五十二首诗,细致地统计出王安石诗带“梅花”(包括“红梅”、“黄梅”、“江梅”等)诗多达三十一首,带“荷花”(包括用“芙蓉”、“藕花”、“芙蕖”、“莲花”等别名)的诗达二十五首,带“菊花”(包括“松菊”,“黄菊”“黄花”)十六首,带“杏花”的诗达十一首;带“杨花”诗五首,带“辛夷花”“金沙花”的诗各四首,带“海棠花”、“石竹花”的诗各三首,带“榴花”,“檐花”的诗各两首,带“丁香”、“芦花”、“蔷薇”、“牡丹”、“桂花”、“楝花”的诗各一首。

二、诗中“花”意象之微观

《文心雕龙》云:“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1]王安石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和描绘“花”意象,细致观察,穷尽其貌,体物细微,言及巧妙,同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状花开之貌,拟花著之态,写花谢花飞之景,使其诗中“花”尽态娇妍、争新斗艳。王安石大部分带“花”诗大都是写开放之花。

(一)状花之开放

“晴日对花开”(《题齐安寺山亭》)、“花发蜂递绕”(《北山暮归示道人》)、“柘冈定有辛夷发”(《送颜珍》)、“亭梅放蕊尚娇香”(《次韵徐中元咏梅二首》其一)、“山坡处处梅”(《沟港》)、“榴花次第开”(《题何氏宅园亭》)、“今日几荷开”(《山鸡》其三)、“花发人少知”(《山鸡》其四)、“眼前花发即欣然”(《东皋》)、“藕花多处复开亭”(《戏赠段约之》)、“花发是归期”(《遇雪》)、“南枝岁晚亦花开”(《雪中游北山呈广州使君和叔同年》)

晴日花开、眼前花发、花发蜂绕、亭梅放蕊、藕花复开、晚花亦开、山坡处处梅、榴花次第开,诗人笔下百花溢彩,花气娇香,花发妖娆各种花开者信手拈来,随意入诗,为花状形。

(二)拟花著之态

“脉脉红蕖靓”(《示宝觉》)、“枝条绿烟花如雪”(《春日晚行》)、“风吹宿雾山花鲜”(《送春》)、“寿酒千觞花烂漫”(《送张公仪宰安丰》)、“三月杨花迷眼白”(《马上转韵》)、“娇梅过雨吹烂漫”(《次韵和中甫春日有感》)、“陂梅弄影争先舞”(《次韵平甫甫村墅春日》)、“山红漫漫绿纷纷”(《次韵酬宋妃六首》)、“上林花气欲飞浮”(《祥云》)、“杏花和暖风”(《蒲叶》)、“红嫩妖饶脸薄妆”(《海棠花》)

脉脉红蕖,烂漫山花、宿雾花鲜,娇梅过雨,陂梅弄影、杏花暖风、雪白杨花,花气飞浮,诗人摹拟花之百态,红绿交映,色香通感,小景特写,精致而不失雅丽。

(三)写花谢花飞之景

“槁树散飞花”(《和吴冲卿雪》)、“杨花飞白雪”(《东门》)、“春风吹花落高树”(《书会别亭》)、“水静落花深”(《宜春苑》)、“落蕊乱游鳞”(《拟和御制赏花钓鱼》)、“残红已落香犹在”(《次韵再游城西李园》)、“江梅落尽雨昏昏”(《酬微之梅暑新句》)、“时有飞花舞道边”(《清明辇下怀金陵》)、“细数落花因坐久”(《北山》)、“小雨轻风落楝花”(《钟山晚步》)、“残菊冥冥风更吹”(《离升州作》)、“看却飞花触地愁”(《载酒》)、“无限残红著地飞”(《暮春》)

槁树飞花、道边舞花、杨花飞雪、残红遗香、风吹残菊、飞花触地、细数落花、江梅落尽,诗人笔写花飞花谢,因花传情,以花造境,也借花明志。王安石对于“花”的敏感,可谓一见花开,旋忧花落,诗人有时到了花落惊心的地步,研华易逝之忧,残红着地的伤感都从王安石诗歌中得以彰显。

“诗以体物验工巧”[2],王安石对“花”意象体味深切,诗歌创作,超越前人,破除传统思维定势,赋予“花”新的魅力,使诗歌具有独特韵味。这些侧重不同,取舍各异“花”的描写,短短的诗句,诗人细心的观察、细腻的感情、细微的意象、细致的描写都得到了集中展现,在诗的构思上亦颇见新意,充分展现了王安石对“花”这一意象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现力。

三、“花”意象与诗境营造

胡应麟《诗薮》云:“作诗不过是情景二端。”[3]意象与意境,亦实亦虚,亦真亦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诚如宗白华先生《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莺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4]

王安石诗对“花”意象的描写,达到了这样非凡的艺术境地。纵然在不以咏花为要的篇章中,“花”也对诗歌意境的营造和深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花”这一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意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与诗人通融一体,使诗歌达到情与象会、物我交融的境地。王安石诗中所表露的对“花”倾注的独特感受,以及其多样的表现方式,都源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多情性格。诗人笔下的花,以及花牵扯的诗人的喜怒哀愁,都如此生动鲜明、扣人心扉,那是因为诗人对笔下的“花”发乎真情,写其本心。

(一)意境空灵

王安石诗歌借“花”意象营造空灵的意境,也是诗人灵魂的外化。诗人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意象相融合,于诗人眼中,无时无地都在接纳自然,感悟着自然的禅趣。于是绿水青山、落花流水等景致在诗人笔下生花。如王安石七绝名作之一: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小诗描写北山清溜溜的涧水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蜿蜒的池塘碧波荡漾。诗人细细数着落花,不知不觉坐了许久,慢慢访寻青葱绿草,结果很晚归家。小诗虽写钟山绿水,兼勾勒出诗人晚年退隐钟山的探花寻草、物我两忘的闲适心境。正如《石林诗话》云:“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5]

(二)恬淡明净

王安石的晚期诗作,尤其是山水诗歌往往以恬淡明净、悠闲平和心境致胜,诗歌描写景物如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作往往彰显一副清幽寂静的画面如: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此诗写出涧水悄无声息绕竹流淌,竹林西面的花草在春日里尽显娇柔,诗人于茅屋檐下对望钟山整日,没有一声鸟鸣的钟山更加幽静。这首七绝诗描写眼前的景物,营造出清幽雅静、幽寂无声之境界,同样也表现了诗人退居钟山后追求悠闲平和、恬淡适静之态。正如黄庭坚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齿间。”[6]372黄庭坚特别称赞的是氤氲于王安石暮年小诗中“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的精神气息,而非技巧,此种精神气息是荆公诗句天下共推之关键所在。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此诗写蒙蒙细雨、徐徐清风中楝花飘落,诗人漫步于槿篱竹屋的江春小路,不时看见卖宜城佳酿的酒家。诗人于江南烟雨中,勾勒出楝花飘落,宛然如画的景致,营造出明净轻快的诗境,充分彰显了隐者宁静的内心境地。“花”意象是一种内心观照,是诗人的心灵“从对象的客观性转回来,沉浸到心灵的本身里,观照自己的意识”(黑格尔语)。

(三)寓悲壮于闲淡

王安石一生经历政治改革的失败、爱子的英年早逝的痛楚,暮年归隐钟山的诗人心中仍有无限的悲苦之意。他试图通过游览山水、读书写诗以排解忧愤“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读书”(《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然而始终未能完全忘却现实,晚年的诗作仍然流露出其内心的不平感情。

载酒

载酒欲寻江上舟,出门无路水交流。

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花飞触地愁。

此诗虽也写春日景色、落花意象,却没有“小雨轻风落楝花”来得轻快明净,感知诗人“寓感愤于冲夷之中,另人不觉,全由笔妙”[7]。春日黄昏,诗人独倚春风里,看飞花飘零,触地愁伤。看是流连光景,实际悲慨人生,发感于风月之际,寓激愤于恬淡之中的诗境。此诗不但体现了情与意象的互相渗透,且诗人的情感抒写由“飞花”意象延伸开去,最终超越了景物形象,大大开拓和深化了诗歌意境。再如: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晚春的风吹落花儿,处处绿荫。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静。时而设椅小坐休息,时而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当北山的鸟经过时,聆听鸟儿美妙的叫声。起首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诗人写红花凋谢,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此时的北山,除诗人独步寻幽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中描绘了半山幽雅的环境,惬意的隐居生活,诗人却在平夷冲淡的诗句中,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乌石

乌石岗边缭绕山,柴荆细径水云间。

拈花嚼蕊长来往,只有春风似我闲。

诗作描写山边烟雾缭绕,柴荆小路,流水潺潺,云彩山巅间,眼前片片花瓣时常飘落,只有身边吹拂的春风似我般闲适。诗人对生命的禅境般的宁静观照,也是他恬淡心境的表露。诗人与山水,春风花蕊融为一体,诗歌营造了拈花嚼蕊、断绝尘世的禅境,更揭示了诗人宁静清澄、自信清净的佛心境界。仿佛飘落春风里的花瓣不仅仅是山里的一景,更像是诗人佛禅灵魂的化身,化作飘花春风里,遗留清香尘世间,不正是诗人的心境吗?诚如《后山诗话》云:王荆公“平生文体数变,暮年诗益工,用意益苦”[6]374。

四、结语

王诗之“花”,幽姿独具,芬芳独放。从前文对王安石“花”意象的梳理分析来看,王安石“花”相关诗数量众多,涉及花类繁杂,在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推陈出新。诗人借“花”意象中所折射出的任运自然、浪漫潇洒的生活态度,宁静清澄、自信清净的佛心境界,也为宋人所企慕。王安石的带“花”诗体物求工求切,工形似之言,继杜甫、白居易等之后向体物诗作了更深入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在目前宋代文学研究盛况难继的情况下,从微观上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中独特意象做细致的阐释和解读成为古代文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文章对王安石诗的“花”意象的探索,意即在此。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22.

[2]刘克庄.后村诗话:卷六[M]//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1481.北京:中华书局,1965:363.

[3]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61.

[4]宗白华.美学漫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1.

[5]叶梦得.石林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406.

[6]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七: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7]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2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Sichuan,China)

Study on the“Flower Imagery”in Wang Anshi’s Poems

ZHANG Xiao-feng

Wang Anshi’s poems intone floral,are rich in connotation of the“flower”image.From the poet’s “flower”image,observation,appearance,small size and smartness,the readers enjoy all kinds of expression form of flowers,to present the state of writing style of flower rush,creating the image of the“flower”in his poems as Jiaoyan,competing for glory.In addition to flowers,images and emotions are conveyed by flowers folks.

Wang Anshi;poetry;flowers

I207.2

A

1007-5348(2015)05-0014-04

2015-04-10

张晓凤(1990-),女,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薄言)

猜你喜欢
王安石意象诗人
初夏即事
元日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玉人”意象蠡测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