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静,戴涵莘,颜 娟(苏州市职业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
郑洪静a,戴涵莘b,颜 娟a
(苏州市职业大学 a.计算机工程学院;b.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是当下的一个热点。调研发现:在产业升级转移及城乡一体化趋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存在结构性失业严重、可支配薪资收入较低、城市接纳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就业监督体系、提升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贴合度等,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大学生;苏州
近几年,江苏参加高考的人数整体处于下降通道,高招录取率不断攀升,本科学校录取率继续走高,而高职高专录取率呈下降趋势。苏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录取情况也差强人意。最近几年,随着苏州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将工厂向内地转移的倾向逐渐增强;同时苏州地区置业安家成本越来越高,也促使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诸多的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他们在就业地域和就业质量之间找寻平衡。本文以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电子及机电类专业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占96.92%。问卷包括了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个人态度、劳动保障、生存状态等5个大项、35个小项。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一)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但大学生法律保障意识仍淡薄
为保证毕业大学生就业权益,国家立法部门在《劳动合同法》中不断强化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细节,以强制就业单位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对就业学生负责。但从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相关法律意识仍很淡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稳定性。
调查显示:1.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11.9%的毕业生就业后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中用人单位不愿签订的占20%,他们以试用期为由拒绝签订劳动合同;但仍有80%毕业生为了随时跳槽,自身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的大学生中,个人持有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劳动合同的正确认识,不清楚它会给自己带来何种保护,同时主观上认为合同对自己是一种约束,会成为寻找下个东家的绊脚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担心在突如其来的事件中,毕业生们会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公司处于被动状态,从而给公司带来更多的麻烦。[1]因此,在毕业生未主动提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存在不主动签约的现象。2.《劳动合同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分别规定单位应当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实际调查发现,11.11%的毕业生所在单位没有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在此情况下,一旦出现工伤,所有赔偿都得由单位来承担,若单位不愿承担,只能通过诉讼来解决。另外有39.68%的单位只为其缴纳“五险”,不缴纳公积金。
(二)对口就业率有所提高,但结构性失业仍大量存在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指社会上存在的空缺职位与待就业者不能相互匹配。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69.15%的学生期望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有9.52%的选择避开专业领域就业,而21.33%的对专业相关与否表示不关心,只要求能够就业。而毕业生实际就业数据显示,只有22.22%的人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有30.95%的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而有46.83%的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其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其吻合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薪资收入有所增长,但大多数收入较低
薪资收入是影响大学生正常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因对工作薪资预期过高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僵局。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31.26%的学生对月薪期望在3 000~4 000元之间, 54.07%的在4 000元以上,只有11.59%的学生能够接受2 000~3 000元的薪酬。毕业生实际就业数据显示:2012—2014年,薪资逐年递增幅度约为200元至350元。实际薪资与预期薪资之间的差异、薪资随工龄增长的幅度小等因素,是当前大学生初次就业常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就业环境不乐观,城市对外来人员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就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因素。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苏州地区的高职大学生有86%以上属于异地就业,其中仅有约15.62%的认为工作城市的归属感良好,17.79%的认为工作所在城市的受尊重感良好,认为自己工作所在城市幸福感非常好的比例也仅为17.79%。数据表明,城市对外来人员的接受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长期在该城市工作以及安家置业的选择。
(一)社会保障实施监督职能并不到位
为提升就业率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府不断完善就业保障政策,但社会保障的监督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大学生就业,国家立法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以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2]但从大学生的具体就业情况分析可知,部分用人单位存在不与劳动者签署正式合同、不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不合法行为。很多操作性强的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职业安全、危害员工健康等隐患,却没有为员工缴纳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这些状况表明,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监督职能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一些用人单位仍处于违法经营状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国家对其就业保障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监督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值的差异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值的差异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很多待就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要求很高,想在苏州或苏南地区找份薪资、福利等理想的工作。而好的企业对员工的工作经验等要求甚高,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达不到其用人标准。在与学生访谈过程中发现,83.4%的工科女生想找文秘等办公室白领类型的工作,对技术类工作敬而远之。当前苏州正处于城乡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对各种技术类的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乡镇企业对有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强的毕业生需求更大,但30.8%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去乡镇和服务行业,因此出现职位空缺和大学生待业状态两种局面并存的尴尬现象。
(三)人才高消费挤压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薪资水平
人才高消费指企业过分依照学历选择人才的一种情况。较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大学生而言,高职学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3]很多较为知名的企业在校园招聘过程中只与“211”或“985”大学进行合作,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吸收量非常有限,更何况学历更低的高职学生。由于学历问题,很多高职学生只能从事普通文员或一线技能工作,其薪资水平与本科大学生差距较大,甚至有的高职毕业生薪资不足本科生平均薪资水平的一半。就计算机大类而言,企业设置的准入门槛为:本科生的岗位以研发为主,而高职生的岗位以现场实施为主,不同的岗位决定了薪资的高低。因此,人才高消费情况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薪资水平。
(四)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对新城市人接受程度不高
从城市对外来人员的接受程度的数据可知,苏州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对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毕业生接受程度较低,甚至存在排斥现象。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其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而初到新环境后遭遇当地居民或工作人员的排斥,会严重打击其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调查显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是大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意向区域,因而当地对其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可以用“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这十六字概括。[4]高职高专大学生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受益主体,也是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 “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因此,关注高职高专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创造机会,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责任。
(一)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财政投入
首先,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第一,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方针,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如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利用大学生的知识和技术为乡镇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尤其是农业和技术型的大学生是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大学生下乡是其实现致富的强大推动力。而受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大学生对下乡工作较为避讳,因而政府应制定相对优惠的政策加以引导。第二,制定《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法》,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陷阱和歧视加强立法监督,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性,增加强制性责任条款,切实为大学生提供应有的法律保障。[5]第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机制灵活的政策,缩短从政策制定到措施落实的周期,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经验指导,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概率。目前,政府已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平台,但决定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两大关键因素是“融资”和“市场”,因此需要政府一方面加快与银行等金融结构的合作,创新贷款形式,降低要求,简化程序,让大学生能贷到款;另一方面帮助创业大学生寻找优质同类型企业,以业务外包的形式帮助创业大学生获取创业初期基本业务市场和必要的经验指导,同时充当银行贷款的辅助监督。这种“大学生创业—政府调控—银行支持—企业帮扶”四位一体的模式将会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带来机会,从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其次,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一要建立官方专项技能培训机构,对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进行岗前分类培训。高考招生未必能使每位学生满足自己选择专业的愿望,就业时又有按照自己喜好的择业需求,导致学非所用。因此,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解决兴趣与技能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有意向的工作岗位参加相关的培训,查缺补漏,提升自我,从而使他们更适应工作环境。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各类企业的补贴力度,以鼓励其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地方政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引导,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资金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政府的补贴额度应大于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以一定的利益差额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该政策的实施。三是政府应加大大学毕业生廉租房建设力度。调查数据显示,有94.59%的毕业生需要租房,其中75.71%的人收支平衡,21.42%的人收入略大于支出,仅有1%的人有薪资剩余,也有少数人入不敷出。从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可知,其收入的一半以上都用于租房,生活的总体质量较差,因而政府要加强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廉租房建设,为其节约租房资金,改善其生活窘迫状况。
(二)完善社会就业监督体系
完善社会就业监督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构建就业监督平台,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平台。该平台将进一步强化对各行业具体职位供需的监管,可以为大学生和其他求职者提供最新资讯,以推进整体就业率的提升。另外,就业监督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投诉、举报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就工作单位的各项不合理的情况进行投诉,监督平台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以对各企业存在的不法现象进行严厉打击,推进和谐就业环境的构建。就业监督平台可以为政府提供最新的就业数据,以便政府依据现有数据制定更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2.加强第三方监督评估力度,通过专门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多角度了解每所高校的具体就业情况,避免学校为提高生源数量而弄虚作假,从而加强对各高校的监督,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3.加强对招聘企业的监管,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企业招聘、学生实际待遇及企业正规性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大学生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公平待遇。
(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贴切度
在高职高专的专业背景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越高,职业期待吻合度越高,就业满意度就越高。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恰好反映了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贴切程度。要提升两者的贴切度,高职院校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了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劳动力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招生数量。第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培养以提升毕业生专业水平,使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得到更多和更有效的应用。深度引入知名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吸引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让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第三,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6]
(四)建设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智力投入和能力提升机制
据苏州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的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应届生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率为51%,其中主动离职占99%,主要原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因此,企业要留住人,需要对员工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其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组织员工参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利用企业优势为员工整合外界资源,满足其学历晋升和能力提升的需求。[7]苏州企业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受益面。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帮助员工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社会福利;进一步加强与专业社会团体的联系,利用他们先进的培训理念帮助员工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员工提升学历,形成“企业—政府—社会—高校”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丽园.初就业大学生的生存贫困及其社会保护[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71-76.
[2]刘建胜,廖珍珍.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93-94.
[3]员美娟.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和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26-227.
[4]刘延东.坚持面向人人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N].人民日报,2012-08-01(4).
[5]王泽兵.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49-53.
[6]李业明,李桂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31-32.
[7]欧阳润平,黄蕾.不同理论视角下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责依据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9(4):76-78.
(责任编辑:施建平)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Suzhou District
ZHENG Hong-jinga, DAI Han-xinb, YAN Juana
(a.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b. School of Management,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A hot topic today is to develop for college students an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and to improve their job satisfaction and sense of well-being. Research shows that in a setting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limited disposable income, and low sense of city belonging are tru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means that,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financial input,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 employment, and colleges should adapt teaching programs to better satisfy social need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employment;college students;Suzhou
作者简介:郑洪静(1981—),女,江苏海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戴涵莘(1976—),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颜 娟(1981—),女,山东曲阜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2013SJDFDY084)
收稿日期:2014-10-31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1-0075-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