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琴,李金祥,周德富(苏州市职业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亚琴,李金祥,周德富
(苏州市职业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技能竞赛对于学生培养有重要作用,针对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积极性不足、人数不多等现状,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如:成立学生工作室、完善竞赛机制、配强师资队伍、利用激励带动机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技能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竞争力
创新型技能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技能竞赛能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曾进行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以上的参赛学生认为,通过比赛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5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竞赛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2]
近些年,高等教育各类精品课程考核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技能竞赛的结果列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观察、动手、分析、推理、沟通、创新、协作、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在目前本校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积极性不足、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不断探索促进技能竞赛持续健康开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技能竞赛的推动性和指引效应,有效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促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倡导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操作的良好学风。[3]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竞赛管理奖励机制和不断建设、挖掘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在争取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努力扩大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和感染作用。[4]并且在学生中实施工作室制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训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早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用人要求,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快速有效途径。[5]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此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动画专业知识和工艺技能,具备计算机动画创作、数字声像合成技术能力,计算机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及影视后期编辑能力,并具备一定自我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动画设计和制作人才为目标。教学计划中,大部分课程为实际操作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课程考核也以作品考核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一个复杂度高、难度较大、效果较好的作品,综合考查学生三年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虽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但是,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并不高,参赛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小部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奖励不高、学生作品层次较低、学生兴趣不足等。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鼓励学生成立工作室
以学生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工作室是志同道合的一些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团队中的同伴专业相同、方向相近、志向相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校可以为工作室提供工位,配备必需的网络等硬件条件,为学生学习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专业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课堂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工作室中的学生可以跟随指导老师参与学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将传统的学校讲授式教学变为面向企业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工作室也可以参与学校甚至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开发。工作室完成的项目可以参加相关的技能竞赛,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修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切实做到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目标来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年级的学生,创新形式和表现也不同。因此,学校应该结合实践,与时俱进,不断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认真研究技能竞赛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办学方向,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验实训课标准,开设独立的竞赛选修课程,开设研究性课程,并结合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作品,鼓励学生多参加高级别的竞赛项目。如确定实训主题时可以结合某个对口的竞赛,实训结束后,可以直接选送优秀的实训作品参加这个竞赛。这是对参加技能竞赛方式的变革和提升,也是技能竞赛真正的意义所在,能够使技能竞赛和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技能竞赛为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导向作用更加明了。[1]
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相关专业对口的公司合作,在指导教师团队中,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由企业员工参与技能竞赛的指导,可以把一线的工作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企业的一些项目也可以引入学校。学校可以选拔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制作功底的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一线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其以后制作作品、参加相关竞赛,增强了后劲,也为学生就业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三)进一步完善技能竞赛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技能竞赛的规范化程度,应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应发布文件明确竞赛经费保障、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考核奖励办法等。学生参加校外技能竞赛,首先确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和院系竞赛负责人向学校申请报备,包括竞赛名称、主办单位、竞赛级别、参加者范围和人数、参赛时间、竞赛方式、竞赛负责人、培训主要负责教师、经费预算等,学校审批后,学生方可参加竞赛。[6]竞赛结束后,获奖证书等交由学校存档,学生之间开展总结交流活动。各专业定期开展获奖作品展示活动。
(四)配强技能竞赛师资队伍
技能竞赛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学生,但具有合作精神、业务水平高的竞赛指导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是将技能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必要保障。学校要给指导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配备更多的培训经费,以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今后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校可减免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竞赛当中去。
(五)利用激励带动机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竞赛
通过制定奖励政策,学校学工处每年年末对本年度各项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按照获奖等级进行奖励,也可以针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单独设立创新创意奖学金,优先把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推荐到大型企业就业,或者减免公选课的学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辛苦付出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激励其他更多的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7]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找工作时为了增加成功率,不再只拿着填写基本信息的单薄简历,而是更愿意带上自己的作品和多项获奖证书。用人单位也不再一味看重学习成绩、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名牌大学毕业等,而是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是否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所学是否能和岗位所需“零对接”。这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应市场所需。技能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大大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今后,应在竞赛级别的认定、学生赴现场决赛的管理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14).
[2]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9):106-109.
[3]薛叙明,贺新.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融合途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3):5-8.
[4]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07-108,114.
[5]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
[6]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5):172-174,178.
[7]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责任编辑:施建平)
A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for Training Creative Treative Talents Based on Skill Contests
LI Ya-qin, LI Jin-xiang, ZHOU De-fu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Skill conte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the lack of initiative and insuffi cient number of students that take part in such contests, the paper proposed such measures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ents’ studio,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ing team and the us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soci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skills contests;creative talents;educational mode;competitiveness
作者简介:李亚琴(1980—),女,陕西延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水印、信息安全;李金祥(1963—),男,陕西榆林人,教授,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周德富(19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20022);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4-R-29396)
收稿日期:2014-12-19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1-0069-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