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李君(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吴地报人与弹词的报刊传播
童李君
(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在“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作为“旧小说”一员的弹词,也被赋予唤醒民众的使命。清末民初的多数报刊都曾发表过弹词,甚至开辟过弹词专栏。这种情况在吴地报人任编辑的刊物中尤为明显。他们深受吴地文化浸染,大力倡导并积极创作弹词,使其成为这一时期报刊的重要内容之一。报刊、杂志成为弹词的载体后,弹词文本的出版、传播和营销方式、受众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吴地;报人;吴文化;弹词;报刊传播
清末民初时期,在石印和铅印提供的技术支持下,报刊日益盛行。于是弹词文本又多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当报刊、杂志成为弹词的载体后,弹词文本的出版、传播和营销方式、受众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此外,弹词与报刊、书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弹词文本往往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由书局出版单行本;其次不少弹词文本的作者本身就是报刊编辑,这为作品的发表提供了便利;再次,报刊与书局往往属于同一个发行机构,它们互相配合为弹词进行宣传促销。正是在这一有利的传播环境下,弹词文本完成了它的近现代转型,其中吴地报人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传统弹词在一些报刊编辑的眼中地位并不高,如《小说林》的编辑徐念慈就认为旧时弹词的内容“皆才子佳人,游园赠物,卒至状元宰相,拜将封侯,以遂其富贵寿考之目的,隳志丧品,莫此为甚!”[1]然而,他们又看到弹词所具有的移风易俗的能力,因此在“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作为“旧小说”一员的弹词,也被赋予唤醒民众的使命。弹词作者努力创作具有新思想、新内容的,旨在启迪民智、警醒国人的新弹词。
李东野著有《侠女花弹词》,1914年在《申报·自由谈》”连载,出版单行本时,方樗瘿为之作序,他在序中详细解释了弹词的社会影响:
或有问于余曰,弹词与小说有以异乎?余曰,弹词之感动人心,移风易俗,尤胜于小说万万耳。何以言之,小说之体,或庄或谐,夹叙夹议,其尤佳者且可与龙门之笔法相颉颃,芸窗学子,绣阁娇娃,庶能窥其命意之所在耳。若胸无点墨,恐读不终卷,而昏然思睡矣。惟弹词一种,叙事杂以歌谣,行文出以韵语,学士文人,有时流览,村夫牧竖,亦解讴吟,即彼妇人女子,稍识之无,莫不家置一编,以为绣余消遣之具。每当花晨月夕,茶熟香温,展卷吟哦,儿童环听,即使羌无故实,而童稚何知,入诸耳,藏诸心,遂终其身,印入脑筋,而牢不可破。故余尝谓欲改良家庭教育,必先毁去淫秽鄙俚之弹词,多编孝义侠烈之唱本,以为长篇小说之辅。……侠女花弹词……言情而不涉于淫,言侠而不邻于暴,其中尤以论自由结婚一节,含讥带讽,语重心长,大足为心醉欧风逾闲荡检者作当头棒喝。弹词云乎哉?直家庭教育之善本也。[2]
他认为弹词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更大于小说,因为弹词叙事杂以歌谣,行文出以韵语,学士文人、村夫妇人都是弹词文本的读者。同时他还指出,当妇女展卷吟哦之际,环绕其左右的儿童也会在这一环境中被潜移默化,“入诸耳,藏诸心,遂终其身,印入脑筋,而牢不可破”。因此,编写能对妇女、儿童起到教育作用的弹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事实正是如此,许多弹词作者都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对弹词有很深的感情。陈蝶仙在《自由花弹词•序》中写道:“予在髫龄时,恒与闺中姊妹读《再生缘》《天雨花》等弹词,窃尝嫌其平仄不调,而押韵处尤复掺杂土音,不可为训。曾发宏愿,欲一一纠而正之。……握管构思,阅十日成《潇湘影弹词》十六折,以献我母。……吾母乃大喜,语诸姊妹,谓足以当学诗之初步。由是,予遂专意于小说之学。”[3]1-3范烟桥也有类以的生活经历,范烟桥自小受母亲严云珍的影响喜读弹词。他在《驹光留影录》中写道,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一岁:“母喜阅弹词,每当阅其书于晨间枕畔,因病近视。”[4]39
除了阅读之外,作为曲艺的弹词也是这些弹词作者儿时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写道:“除戏剧而外,苏州最流行的是说书。说书分两派,一派说大书的,称之为平话,只用醒木一方,听说的书,如三国、水浒、岳传、英烈、金台传之类;一派说小书的,称之为弹词,因为它是要唱的,所以有三弦、琵琶等和之,所说的书,如《描金凤》《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三笑姻缘》之类。这些大书小书,我都听过。”[5]从小培养出来的对弹词的欣赏,使得这些作者长大后乐于与艺人交往,并进而开始实际的创作。“书痴”在其1936年发表于《金刚钻报》的《书坛消夏录》中写道:“陆澹盦①关于陆澹庵名字的写法,郑逸梅在《艺坛百影》中这样介绍:“他原名衍文,字剑寒,世居苏州洞庭山莫厘峰下。家有明志堂,便取义诸葛武侯语‘澹泊以明志’,乃号澹盦,后以盦字笔画太多,省改为庵,又省改为安,用澹安的笔名已数十年了。”本文除引文及参考文献外,其余均采用“陆澹庵”写法。先生,不特创作弹词,并世无两,且听书资格之老,亦首屈一指,盖陆先生十余龄时,即喜听书,积四十年之经验。自于某人某书、如何来历,某人系某人之高徒,某人曾与某人拼档,书坛掌故,述时历历如数家珍也。倘得陆先生操不律,记说书界之珍闻轶事,定卜不胫而走,惜乎陆先生困于舌耕,不能如吾人之想望耳。”[6]因此,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上流传的大多数弹词作品出自吴地文人之手。
清末民初的多数报刊都曾发表过弹词,甚至开辟过弹词专栏。这种情况在吴地报人任编辑的刊物中更为明显,如由徐枕亚、吴双热等人任编辑的《小说丛报》就有弹词、新剧等栏目,连载弹词三种:徐枕亚的《焚兰恨弹词》、姚琴孙的《荆钗记弹词》、包醒独的《玉女恨弹词》。王蕴章任主编时期的《妇女杂志》连载有惜华的《相御妻弹词》《霜坚冰清录弹词》《势利镜弹词》,华璧女士的《双侠歼仇记弹词》,西神的《姑恶鉴弹词》,程瞻庐的《同心栀弹词》《哀梨记弹词》《君子花弹词》等。
深受吴地文化浸染的吴地报人积极倡导弹词创作。范烟桥曾记载:“小说家包天笑主编,奖掖后进甚殷。时反对袁世凯称帝,约余写弹词,成《家室飘摇记》十回讽之。”[4]41此弹词发表在《小说画报》上,此外范烟桥还写有《玉交柯弹词》等。《申报·自由谈》的主编王钝根,也曾写信请夙擅音律的陈蝶仙创作具有新思想的弹词。陈蝶仙在《自由花弹词》序言中如是说:“会王君钝根,方‘主自由’谈笔政,来函论近世说部体例,自以侦探及言情两种为最流行品。作者虽众,惜无能谱弹词者。吾子夙擅音律,盍取新理想,而用旧体例,以成一种闺阁中欢迎之小说欤?予因结想经旬,默体一般闺秀之心理,以及新社会种种不可思议之事实……演此一篇。”[3]1-3而且王钝根作为编辑,不仅邀请人写弹词、为出版的弹词写序,自己也积极参与弹词创作。他在其任编辑的《游戏杂志》中发表了《聂慧娘弹词》。还有不少弹词作者本身就是编辑,如《小说新报》的编辑许指严创作《埃及惨状弹词》,包醒独创作《玉女恨弹词》《林婉娘弹词》《芙蓉泪弹词》等多部弹词作品。
《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也对弹词这一有韵之文倍加推崇。他在惜华的《孟子齐人章演义》文后以主编的身份评论道:“文字以浅显能逮下为贵,浅至弹词,浸浸乎言文一致,传播文明之利器也。白话小说虽亦言文一致,而无韵之文,总不如有韵之文入人之深,故我主张弹词。……新体弹词者,利用言文一致与有韵之便利,排除淫亵与自大之思想,发实行通俗教育也。”[7]因此,他大力提倡创作具有新思想的新体弹词,将它看作是一种通俗教育的手段。这时的《小说月报》成为弹词创作的重镇,发表过多种类型的弹词,如宣传新知的《富尔敦发明轮船弹词》《照相发明弹词》等。在其主编的另一份刊物《小说海》中,也有不少弹词作品发表。《小说海》主要栏目有插画、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杂俎,其中杂俎的子栏目并不固定,有笔记、诗文、游记、传奇、弹词等栏目,连载弹词有绛珠、东园合撰的《瑶台第一妃弹词》《潇溪女史弹词》《五女缘弹词》,东园的《扬州梦弹词》,孑余的《都门弹词》等。清末民初的近百部弹词作品,均大多是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单行本的。
明清之际,文人、书坊主、艺人改编出版弹词的收益如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当时大部分女作家创作弹词是出于个人的喜好以及传名的渴望,她们很少考虑用创作来获得利润,由于出版费用昂贵,不少作品还是因其家族成员,不忍埋没其心血,花钱请书商出版的。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一开始也并没有稿酬,甚至还需付费。有学者研究后指出:“最初文人在报刊上刊登诗词文稿,有如登广告,需要付费。文人请出版商将作品刻成文集,主要目的也只是用于交际圈中交流,并非为社会读者而写作。后来,由于报刊影响的日益扩大,报纸版面不断增加,报刊经营者获得了实际利益之后,为满足读者的需要而刊登诗文小说,也慢慢地开始实行不收费刊登诗文的制度。……但随着报刊数量的增加,报刊间的竞争加剧,渐渐变为收购文稿,按字计酬,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稿酬。”[8]142-143
《新小说》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一日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小说社征文启》,之后不久,在《新小说》创刊号的加印本上再次刊出,题为《本社征文启》,这则征文启事明确地给出了稿酬标准:
小说为文学之上乘,于社会之风气关系最钜。本社为提倡斯学,开发国民起见,除社员自著自译外,兹特广征海内名流杰作绍介于世,谨布征文例及润格如下:
……
第二类:其文字种别如下
一、杂记,或如《聊斋》或如《阅微草堂笔记》,或虚构或实事,如本报第一号“杂记”之类;
一、笑话;
一、游戏文章,不拘体格;
一、杂歌谣,不必拘定乐府体格,总以关切时局为上乘,如弹词粤讴之类皆可;
一、灯谜酒令楹联等类。
此类投稿者恕不能遍奉酬金,惟若录入本报某号,则将该号之报奉赠一册,聊答雅意……①《新民丛报》1902年第19号。
学界认为这是“我国小说杂志中第一份宗旨明确、内容详备的征文启事,在小说史上具有开创和示范意义。”[8]144这则征文中已经涉及弹词,但“此类投稿者恕不能遍奉酬金”,此时的弹词创作还仅仅以赠送期刊作为报酬。随后创办的期刊积极响应稿酬制度。《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收到当时还不甚知名的年轻作者程瞻庐的《孝女蔡蕙弹词》后赞赏有加,随即复信采用,等弹词在1917年第8卷第10号上开始连载后,恽铁憔又给程瞻庐写了一封信:“尊者弹词,已印入《小说月报》中,复校一过,不胜佩服。觉前次奉赠四十元,实太菲薄。如此佳稿,无论若何金融恐慌,亦须略酬著者劳苦。兹待补上《蔡蕙》篇润十四元,即希察收。前此愦愦,因省费之故,竟将大文抑价,实未允当,心殊悔之,公当能谅其区区,勿加以笑谬也。”[9]给了四十元稿费后,又补上十四元,这无疑是对程瞻庐的莫大鼓励,于是他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多篇弹词。从中可以明确知道,创作弹词也已经有了稿酬。其他如《小说时报》《小说丛报》《小说海》等辟有弹词栏目的刊物,也均支付稿酬。
范烟桥曾探讨过当时小说创作繁盛的原因:“除了晚清时代的前辈作者仍在创作外,更平添了不少后继者,也可以说是新生力量。而旧时文人,即使过去不搞这一行,但科举废止了,他们的文学造诣可以在小说上得到发挥,特别是稿费制度的建立,刺激了他们的写作欲望。”[10]的确,这一解释同样适用于弹词创作。稿酬制度的确立从一个侧面促进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如小说《秋海棠》风靡一时,弹词女艺人范雪君托人请陆澹庵为其将《秋海棠》改编成弹词,陆澹庵答应下来,但有条件:“你要全部弹词,须等许多时日,不如我写一段你说一段,稿费不收,不过,有一个条件,你白天在仙乐唱,晚上要到我兄弟办的一个大华书场来弹唱一场。”[11]郑逸梅在回忆友人戚饭牛的趣事时写道:“记得我主编《消闲月刊》承他老人家撰寄《红绣鞋弹词》,附来一信,有‘稿费请交小女铁心肝收’等语。”[12]可见,稿酬也是他们创作改编弹词的原因之一。
在吴地报人的大力倡导及积极创作下,弹词成为这一时期报刊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报刊的销售点散布多地,因此报刊连载这一新的传播形式,促进了弹词的流传,扩大了读者面。同时,晚清民国的报馆和书局都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广告意识,加快了弹词的商品化步伐。然而受制于报刊的篇幅、出版的时效性以及报馆的运行状况,弹词的语言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甚至残缺不全,如李伯元的《醒世缘弹词》、谭正璧在1922年连载于《晚霞》上的《落花恨弹词》等就都没有完结,不得不说这是很大的缺憾。
参考文献:
[1]徐念慈.余之小说观[M]//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16.
[2]方樗瘿.侠女花弹词序[M]//李东野.侠女花弹词.上海:上海锦章图书局,1915.
[3]陈蝶仙.自由花弹词•序[M]//天虚我生.自由花弹词.上海:中华图书馆,1917.
[4]范烟桥.驹光留影录[M]//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吴中耆旧集—苏州文化人物传略.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
[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5.
[6]陆康.澹安藏札[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368.
[7]惜华.孟子齐人章演义[J].小说月报,1915,6(9):2-3.
[8]王玉琦.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传播模式转换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9]栾梅健.扶持加勉后进的敦厚长者—恽铁樵评传[M]//范伯群.交易所真相的探秘者—江红蕉.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99.
[10]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M]//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69.
[11]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7.
[12]郑逸梅.朋友的趣事[M]//文苑花絮.北京:中华书局,2005:320.
(责任编辑:时 新)
Newspaper Editors from Wu Area and Tanci’s Newspaper Dissemination
TONG Li-ju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infl uence of “fictional revolution”, as a member of “old novel”, Tanci has also been given the mission to awaken the public. Most newspapers in late Qing Dynasty have published Tanci, and even opened up Tanci columns. This situation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publications by editors from Wu Area. They were deeply infl uenced by Wu Culture, and actively advocated the creation of Tanci, making i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ess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becoming the carrier of Tanci, the text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and marketing modes,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other aspects concerned also changed.
Key words:Wu Area;Newspaper editors;Tanci;Wu Culture;newspaper dissemination
作者简介:童李君(1982—),女,江苏苏州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中国通俗文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ZWC013);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
收稿日期:2014-11-20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1-0035-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I206.6;G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