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读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国外关于不同作答方式下测试效应的研究述评
张 读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测试效应的研究要求被试在测试时对记忆内容进行提取,作答方式指被试报告回忆内容的方式,包括显性提取(口述、手写、打字等)和隐性提取.文章简要介绍了测试效应及其基本研究范式,阐释了何为作答方式和各类作答方式的应用情况,概述了国外关于不同作答方式下测试效应的研究:介绍现有研究得出的不同结果、阐述根据有关理论(产出效应、TAP、GAPS)所作出的预测与解释,并针对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及实际应用指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测试效应;作答方式;提取;长时记忆
1.1 测试效应的概念
测试效应指学习(记忆)某一内容时,进行测试或提取练习比额外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后来对它的记忆保持水平,即便在测试无反馈时也是如此[1]181-210,[2]1101-1105.人们(包括教师和学生)过去普遍认为测试或提取练习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测试效应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使人们意识到测试或提取练习这一行为本身对学习和长时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测试效应并不是新发现.早在1909年Abbott的研究中,测试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就已显现[3]159-177.之后,Gates(1917年)完成了第一个关于测试效应的大规模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有许多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成果,但在教育实践中,测试效应并不广为人知,也未得到广泛、恰当的应用.
1.2 测试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
研究测试效应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是:学习材料→一次或多次初始测试→衡量被试记忆保持程度的最终测试;实验一般设立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或两个控制组,考查实验结果时将测试组的成绩与控制组进行对比. 控制组一般有两种:(1)学习材料→无初始测试→最终测试,(2)学习材料→再次学习→最终测试,该条件下控制组和测试组接触材料的总时间相同[4]661-670.
测试效应的研究要求被试在测试(包括初始测试和最终测试)时对相关记忆内容进行提取,作答方式即指被试报告所要求回忆的内容的方式,包括显性提取(显性作答方式)和隐性提取(隐性作答方式).
2.1 显性提取
显性提取指被试在测试时将回忆出的内容外在地表达出来的作答方式,通常包括口述、手写、打字输入等方式.最初有关记忆的研究仅采用口述的作答方式,但我们猜想如今大多数的回忆研究为了易于计分,使用的是手写或打字输入的方式[5]36-48.大多数研究者假设作答方式的不同并不会改变他们的实验结果,仅有较少研究者关注不同作答方式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口述与手写这两种作答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使用不同的作答方式是否会影响研究结果,作答方式的选取是否会影响实验中初始测试对最终测试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2 隐性提取
隐性提取指被试在测试时仅在脑中回忆所学习的内容,不必将回忆出的内容外在地表达出来的作答方式.实验中如何确保被试进行了隐性提取呢?
一种能够有效引发隐性提取的实验程序是延迟JOL.JOL指在学习某一材料时,让学生估计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后对材料的回忆水平如何(0~100%);延迟JOL指在学习了(记忆)某一内容的一段时间后再要求被试进行JOL判断[2]1101-1105.在延迟JOL实验程序中,被试为了完成JOL判断,通常会尝试提取相关内容,而这种尝试提取的过程一般都是隐性提取.可见,延迟JOL是一种有效引发隐性提取的实验程序.
但是,Putnam和Roediger(2013年)指出,JOL可能并不是诱发隐性提取的完美程序,尤其在立即给出反馈的情况下[5]36-48.Dunlosky和Metcalfe(2009年)提出,在JOL程序中,被试有时可能会根据其他因素来作出判断,如配对联想测验中,被试可能会根据其对线索词的熟悉度和流利度来进行判断[5]36-48.很可能因为被试对立即反馈的期待,使其并不积极进行隐性提取,仅根据一些其他因素来完成判断,从而使隐性提取的诱发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Putnam和Roediger(2013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程序.他们认为该程序在诱发隐性提取上似乎比延迟JOL更有效.该程序为:配对联想测验中,被试看到线索词,但不能马上作答;4s之后,若呈现“Recall!”命令,则要求被试报告目标词,若呈现“Do you remember the target word?”命令,则要求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够记住目标词.该程序能有效促使被试在最初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报告目标词时,尝试对目标词进行隐性提取,以做好完成之后实验命令的准备[5]36-48.
3.1 口述与手写(或打字输入)
在测试效应的相关研究中,显性提取这类作答方式使用频繁.那么,显性提取中的口述与手写(或打字输入)这两种作答方式间的差异会不会对记忆量产生影响?使用其中某种作答方式是不是产生测试效应的必要条件?
Kellogg(2007年)的研究发现,比起手写回忆者,口述回忆者报告了更多准确的文章内容,但也产生了更多曲解.Kellogg分析认为,与口述相比,手写运用机会少、练习较少,在手写报告时需要激活更多的字形编码,从而占用了更多的工作记忆容量,使得被试在运用手写方式回忆时可用的工作记忆容量较少,影响了回忆结果[6]415-428.
Gardiner、Passmore、Herriot和Klee(1977年)的研究表明:在最终测试中,与中间测试仅使用1种作答方式(手写或口述)的被试相比,那些在中间测试时使用了2种作答方式(既用手写方式又用口述方式)的被试显示出更好的识别记忆力,口述作答被试和手写作答被试的测试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异.Gardiner等人认为,提取并不仅仅加深了记忆痕迹,而且使记忆痕迹的编码产生了质的变化.提取一个项目,将它口述出来,会使发音信息和听觉信息都成为该项目记忆痕迹的特征属性,同样,手写方式能使视觉和动觉特征与该项目产生联系.Gardiner等人指出,不同的作答方式以本质上不同的形式影响记忆的重新编码.如果是这样,那么初始测试的作答方式将对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产生影响,即影响测试效应[5]36-48.
Putnam和Roediger(2013年)研究得出:①打字与口述这两种作答方式不会导致未来测试中回忆量的差异,至少在配对联想学习中是这样的. ②配对联想学习中,相等的测试效应在打字和口述回忆中出现[5]36-48.Putnam和Roediger认为,该结果可能是因为提取练习效应太强了,以至于它的作用压倒了不同作答方式可能带来的差异,尤其是仅从1个单一的测试来看;另一个可能原因是,也许作答方式并不影响测试效应的加工过程,因为可能在显性表达前提取过程就完成了,那么将回忆内容显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并不会影响提取后记忆痕迹的性质变化[5]36-48.
可见,关于“口述与手写(或打字输入)这两种显性作答方式是否会对测试效应产生不同影响”这一问题仍未得出定论.
3.2 显性提取与隐性提取
显性提取与隐性提取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是否将回忆内容表达出来.但它们是否存在内在机制上的本质差别呢?研究“显性提取与隐性提取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是否相同”这一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测试效应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探讨显性提取和隐性提取的内在加工机制.
Whitten和Bjork(1977年)研究得出:隐性提取条件下没有产生间隔效应或测试效应,隐性提取没有和显性提取一样对记忆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该结果,Whitten和Bjork(1977年)提出了2种解释:①显性提取和隐性提取可能包含了本质上不同的加工过程;②由于被试进行隐性提取时,缺乏对其思考内容和行为的控制,被试可能在思考之前的词语而不是当下的词语,也可能什么都没有思考[7]465-478.
然而,Carpenter、Pashler、Wixted和Vul(2008年)研究显示,测试效应能在被试无任何显性回答的情况下产生,即隐性提取条件下出现了测试效应[8]438-448.但该研究没有对比隐性作答与显性作答的结果,可它至少说明了隐性提取条件下也能够产生测试效应.由此可猜测:推动测试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提取”(将所要回忆的内容带到意识层面)而不是“表达内容”(将回忆内容显性地表达出来)[5]36-48.
Izawa(1976年)采用配对联想学习,对比了出声测试和无声测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提取和隐性提取对之后记忆测试的表现有相近的促进作用[9]681-693.
Putnam和Roediger(2013年)的研究也表明:隐性提取和显性提取对之后的记忆有相同的积极影响,显性提取和隐性提取产生了相同大小的测试效应.Putnam和Roediger认为,在测试效应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提取行为,而不是回忆内容的显性表达.他们猜测,可能在显性表达前提取过程就完成了,那么是否将回忆内容显性表达出来或许并不会对之后的记忆效果产生影响,也不会影响测试效应的大小.该研究表明,隐性提取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5]36-48.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关于显性提取与隐性提取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是否相同、隐性提取如何影响测试效应的问题并没有一致结论.
根据现有研究来看,关于“不同作答方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并不能形成统一结论.虽是如此,但部分研究者根据有关理论对该问题所作出的相应的理论预测和理论解释仍值得借鉴和思考,这些预测与解释对该领域研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这里主要介绍三种理论预测与解释.
4.1 产出效应(production effect)
关于产出效应的研究(Conway & Gathercole,1987;Hopkins & Edwards,1972;MacLeod,Gopie,Hourihan,Neary & Ozubko,2010)表明,比起无声阅读,出声念出单词能提升记忆效果[5]36-48.产出效应指相对于简单地无声阅读单词来说,学习过程中将单词出声地表达出来能促进外显记忆的现象[10]671-685.根据产出效应可预测:相比于隐性提取,显性提取能对外显记忆和测试效应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Putnam和Roediger(2013年)根据产出效应猜测:初始测试中使用显性提取的作答方式“产出”(出声念出或打字输入)目标词时产生了独特的记忆线索,相比隐性提取,这些线索带来了更好的记忆效果.结合认知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手写或打字输入目标词产生了动觉线索和其他形式的肌肉反馈,这将形成一种独特的编码;同样,相比于隐性提取,出声念出目标词将形成独特的发声和听觉线索,从而促进记忆效果[5]36-48.虽然根据产出效应所作出的预测与人们的普遍观点(比起默读,出声念出识记材料能记得更牢)相同,Whitten和Bjork(1977年)的研究也显示出相似的结果,但Izawa(1976年)、Putnam和Roediger(2013年)等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4.2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简称TAP)
根据迁移适当加工理论[11]319-332可预测:相比于初始测试和最终测试采用不同作答方式的情况,初始测试和最终测试中采用相同作答方式将产生更大的测试效应.但该预测与Putnam和Roediger(2013年)的研究结果并不相符.Putnam和Roediger(2013年)研究显示,初始测试和最终测试的作答方式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5]36-48,即配对联想学习中,初始测试和最终测试中采用相同作答方式并不会对测试效应的大小产生显著影响.
4.3 基础概要加工系统(general abstract processing system,简称GAPS)
Tulving(1983年)的GAPS理论假设,所有形式的提取将对记忆产生相似的影响. 该理论预测,口述、打字输入和隐性提取三种情况应该会取得相近的最终测试表现.根据该理论可猜测:将回忆内容显性表达出来并不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因为显性表达之前,所有的影响都已经产生了[5]36-48.该预测与产出效应的预测及Whitten和Bjork(1977年)的研究结果不符,但Izawa(1976年)、Putnam和Roediger(2013年)的研究却支持了这一预测.同时,GAPS理论为显性提取和隐性提取加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观点.
研究作答方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能使人们认清何种作答方式会带来更大的测试效应,从而帮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作答方式,正确运用测试这一学习方式,以提升学习效果.已有研究对不同作答方式下的测试效应进行了探讨,对比了不同作答方式(口述、手写或打字输入、隐性提取)对测试效应的影响作用,也有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做出了不同预测,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但该领域现有的研究数量较少,且所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仍未形成定论,应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此外,建议可对已有研究做出分析,寻求更全面、准确的结果.但要更深入地认识作答方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当前研究仍需进一步解释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发展研究.已有研究大都选用大学生作为被试,那么所得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作答方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是否具有发展特点?现有研究并未考虑年龄特点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年龄特征来指导人们选择合适的作答方式.由此,应进一步研究作答方式影响测试效应的发展特点.
第二,机制研究.目前关于不同作答方式的机制研究仍较少,有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有研究结果,需进一步加强机制研究以形成完善理论,使人们更好地把握不同作答方式的内在机制,进一步理解其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方式.
第三,策略选择研究.作答方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是否会因其他因素(如性格特征、认知习惯、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的作用而不同?个体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作答方式以形成最优化的自我测试方式?现仍缺乏策略选择方面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策略选择方法以保证测试这一手段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真正提升人们的学习成效.
[1] Roediger, H. L., III, & Karpicke, J. D.Thepoweroftestingmemory:basicresearchandimplicationsforeducationalpractice[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a, 1.
[2] 张锦坤,杨丽娴.测试效应:致力于有效学习的一项基础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5).
[3] Abbott, E. E.Ontheanalysisofthefactorsofrecallinthelearningprocess[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1909(11).
[4] 张锦坤,白学军,杨丽娴.国外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
[5] Putnam, A. L., & Roediger, H. L., III.Doesresponsemodeaffectamountrecalledorthemagnitudeofthetestingeffect? [J] Memory & Cognition, 2013(41).
[6] Kellogg, R. T.Arewrittenandspokenrecalloftextequivalent?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7, 120(3).
[7] Whitten, W. B., & Bjork, R. A.Learningfromtests:effectsofspacing[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7(16).
[8] Carpenter, S. K., Pashler, H., Wixted, J. T., & Vul, E.Theeffectsoftestsonlearningandforgetting[J]. Memory & Cognition, 2008, 36(2).
[9] Izawa, C.Vocalizedandsilenttestsinpaired-associatelearn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6(89).
[10] MacLeod, C. M., Gopie, N., Hourihan, K. L., Neary, K. R., & Ozubko, J. D.Theproductioneffect:delineationofaphenomen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0, 36(3).
[11] Roediger, H. L., III, Gallo, D. A., & Geraci, L.Processingapproachestocognition:theimpetusfromthelevels-of-processingframework[J]. Memory, 2002, 10(5/6).
[责任编辑 迎客松]
Researches Overseas on the Testing Effect Affected by Different Response Modes: A Review
ZHANG Du
(CollegeofEducation,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In the researches on testing effect, subjects are required to retrieve the items that they have remembered. Response mode is the way subjects used to report the memory items. It includes overt retrieval (speaking, writing, typing, etc.) and covert retrieva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sting effect and its basic research paradigm, and elucidates what are the response mo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review the researches overseas about the testing effect affected by different response modes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xplanations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production effect, TAP, GAPS). At last the author expects the future research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esting effect; response modes; retrieve; long-term memory
2014-10-16
张 读(1989- ),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与学习研究。
1671-8127(2015)02-0113-04
G84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