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广东 深圳 518172)
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
唐高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广东 深圳 518172)
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来,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在这种背景下,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新的发展课题。为科学有效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首先必须明晰其培育机理,可从心理接受过程、形成过程、办学实践、作用方式、动力因素等方面,了解和掌握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机理。在此基础上,围绕结构、职权、流程、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设计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培育机理;实施路径
近年来,大职业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之中,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社会元素的吸纳与融入,特别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办学模式的优化选择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促进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共同发展,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李克强强调,要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国家领导讲话精神,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针对多元协同办学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怎样建设好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新的发展课题。然而,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办学模式的建构并非能随心所欲、一蹴而成,在开展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办学模式的具体问题研究之前,首先必须明晰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办学办学模式的培育机理,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
潘懋元、邬大光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定办学思想为指导,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化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1]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培育机理的分析,是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协同办学模式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了解政校行企协同办学阶段性发展的根源,有助于增强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我们系统、全面、深入地把握其中的关键问题,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有效构建和整体发展。
2.1基于心理接受过程的培育机理分析
接受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2]在协同办学接受过程中,各办学主体对协同办学的认知、选择、融合、内化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办学主体心理的影响。心理接受主要取决于办学主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环境两个因素,体现在办学主体整体的心理变动状态。
从心理接受过程来看,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是各办学主体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经历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内化过程,表现为心理层面、思维层面、行为层面连续反应的过程状态。在各办学主体接受协同办学的心理变化活动过程中,“需要”是办学主体能动接受的内驱力,诚如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需求是人类一切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点,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性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必然与其本身的一定需求相关联。在心理接受过程的四个阶段中,认知是对协国办学活动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各办学主体的认知图式对协同办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定向作用;情感是协同办学活动满足各办学主体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有调节协同办学模式接受效果的调节功能;意志是各办学主体在接受协同办学的心理过程中,克服困难所作的意志努力,它可以影响协同办学的稳定性、持久性;行为是各办学主体对协同办学活动的最终接受并准备实践,直接体现心理接受的结果。只有明晰和掌握办学主体心理接受的动态过程,才能使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培育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外在效用性。
2.2基于形成过程的培育机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协同办学模式的形成过程是把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办学主体自身内在需求并不断实践的过程。从形成过程来看,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要经历“种子”萌芽期——“核”生成期——“枝”发展期——“根”稳定期——“叶”散发期五个发展阶段。
(1)“种子”萌芽期。政校行企协同办学的“种子”出现,可能是一种思想或一种资源,此时的政校行企协同办学,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或倡导阶段。不同办学主体在萌芽协同办学的思想理念后,相互之间通过特定方式和途径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交流,达成协同办学的初步共识,通过思想共融和能量耦合形成政校行企协同办学的“种子”因素。
(2)“核”生成期。即胚芽成长期,协同办学“种子”脱离个体孤立的状态,与周围环境和资源形成密切联系并演变为活跃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种子”发育成政校行企协同办学的“核”,成为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雏形。在多方资源的供养和滋润下,政校行企协同办学的“核”生长成形,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力和整合力。
(3)“枝”发展期。经过协同办学“种子”萌芽和“核”的生成,协同办学进入发展期,政校行企协同办学局面初步形成,在“枝”周围开始出现众多相关行业企业,政、校、行、企各办学主体的“主干”要素逐步成形,协同办学环境逐步改善,协同办学的社会吸纳力增强,各办学主体之间在协同办学中寻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政校行企协同办学具有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要素互通。
(4)“根”稳定期。政校行企协同办学进入稳定期,此阶段政校行企之间合作紧密,各办学主体在协同办学中实现利益平衡,各自实现目标利益,实现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互惠、共生、稳定、长效的协作关系,协同办学集群效应凸显,办学综合竞争力增强。
(5)“叶”散发期。“叶”的繁茂程度反映“树”的生命力,此阶段协同办学的“大树”根深叶茂,绿叶舒展,花香弥漫,政校行企协同办学进入收获期,协同办学的社会辐射能力增强,社会效益显现,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2.3基于办学实践的培育机理分析
从办学实践来看,协同办学不仅仅是知识意义上的,而是需要通过各办学主体不断进行选择、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来体现和实现的。一般说来,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和确立是一个实践过程,将面临一系列“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实质性问题,这就需要各办学主体拥有协同合作的实践思路和不断提高解决协同办学实际问题的技巧与能力。正是在协同办学实践的不断磨合过程中,使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得以成形和完善。
2.4基于作用方式的培育机理分析
从作用方式来看,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是一个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共同推动责任落实的过程。美国学者特里・库珀(Terry L.Cooper)认为,落实责任有两种方法: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主张把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5]内部控制是由办学主体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组成,强调自律。外部控制即责任法制化,包括立法和制定道德规范,是通过采取规则、方法、制度等来实现,强调他律。通过内外控制,旨在合理保证协同办学的效率和效果,推动协同办学的有效构建和良好运行,为实现协同办学基本目标提供保证。
2.5基于动力因素的培育机理分析
从动力因素来看,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是一个教育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协同办学离不开一定的教育生态环境,协同办学模式的形成是学校与社会交互作用的复杂的磨合过程,有赖于教育生态环境为其提供条件和动力。协同办学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诉求、政府的教育统筹与管理功能、市场发展需求、利益驱动、社会期待等。在协同办学模式培育过程中,一个关键要素是满足各办学主体的利益诉求的期待,从制度上保持各办学主体在职、权、责的平衡一致,这是协同办学模式培育的基础,也是协同办学模式顺利进行的主要推动力。在协同办学活动中,各办学主体的办学价值观、参与动机与情感所凝成的合力,始终引导和调节着协同办学过程,构成协同办学的动力或反动力。
多角度、多方面的培育机理分析,为科学有效构建协同办学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据。基于培育机理分析,在构建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时,应围绕结构、职权、流程、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五个方面去设计路径。其中,结构和职权设计主要解决“做什么”的权责问题,流程设计主要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办学模式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设计主要解决“我要做”的动力问题。通过五个方面的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实现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合理构建和有效运行,促使高职教育协同办学效益的提升。
3.1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结构设计
结构是内部各要素及其构成形态,是办学主体之间的构成状况和比例关系。结构决定着规模、质量及效益,结构形态决定协同办学模式的整体形态。结构性问题,影响着协同办学模式功能的发挥,制约着协同办学的效益。
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不是多个办学主体随意的聚合,而是各办学主体有机组合,达到“要素共融”。为实现结构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办学结构,应根据协同办学的目标与定位,选择合适的协同办学对象,基于协同办学的特点与要求,确立好政校行企协同办学各主体的比例关系,使协同办学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要优化办学主体结构、资源组合结构、组织管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办学结构的优化和完善,促进社会各有效教育资源的交流与整合,使高职教育的资源储备通过交流、共享,扩展为整体的能量储备,真正产生协同效应。
3.2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职权设计
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核心,是协调定位好政校行企之间的关系,规范政校行企在协同办学中的职权,职权的分配,关系到各办学主体之间合作的融洽性。因此,在一定的协同办学目标下,要对协同办学的职权在各办学主体中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对各办学主体的职务活动与职务关系做出合理安排,形成最为合理的责、权、利分配模式,使内部办学要素组合达到最优化。
在明确政府是协调和导向主体、高职院校是中心主体、企业行业是结构性主体的基础上,将政校行企四个层面的主体有机整合起来,在满足各办学主体个体理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从各主体层面找寻诸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元素作为协同办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构建合理的职权机制,规范和协调好各方在办学合作过程中的权力职责范围和成本、收益分配关系,形成一定的权利约束规范,优化彼此合作,实现责权利博弈均衡,以避免引起协同办学秩序的混乱和崩溃。
3.3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流程设计
流程是协同办学模式运作的基础,协同办学模式的形成和实施,要靠流程来驱动和体现。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流程设计应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协同办学模式完成需要经历哪些逻辑步骤。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逻辑上应该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功能的教育机构以及提供相关服务和保障的非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以协同办学为主要使命的集合。协同办学模式的构建,应当遵循相应的逻辑顺序,即在协同办学模式构建过程中的思维序列。协同办学模式的逻辑步骤,是一个从理性模式到目标体系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从目标体系到行动策略的执行过程,应注重协同办学模式培育过程的协同性,要找到协同办学模式各部分要素之间的有序性。通过组织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流程协同、制度协同等构成协同能力,现实多元主体优势资源互补与整合而形成的彼此间核心能力的互补与融合。
二是各个步骤分别由谁来执行。合理的布局与设计,还要通过执行来体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的研究证明:流程必须有“负责人”,要有责任,更要有权力,对流程和结果负责。如果没有人对具体的流程负责,实施步骤将无法推进和执行。因此,要强化各办学主体在协同办学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流程上的执行力,通过分工合作,协同共进,把各自的能力要素和执行职能有机整合,发挥出协同效应。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充当协同办学流程运作上的执行主体,在协同办学各个步骤上发挥各自职能,防止独断专行、管理越权、执行缺位和执行不力。
3.4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激励机制设计
著名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强调:“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为成员提供恰当的激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6]为了调动各办学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保证协同办学模式的持续有效发展,应为各办学主体提供各种具体有效的激励制度和激励机制。
为此,应寻求激励社会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办学的办法,对参与协同办学的行企业给予政策性优惠和扶持,对协同办学给予制度性政策的肯定,构建一种协同办学的合作机制或利益分享机制,设计一种比较合理的激励策略,使得各办学主体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减少不同办学主体因利益格局变化引起的矛盾与冲突,保证对各协同办学主体形成激励。在合作精神的感召下和激励机制的保证下,促进各办学主体对协同办学倾注更多的热情和精力,使政校行企各主体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合作收益最大化。
3.5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绩效评估设计
Bititci 等认为,绩效评价是决定组织或个人获得实现其目标和战略的程度。[7]美国总审计署认为,绩效评估是指对项目完成情况的监测和报告,尤其是与先前设置的目标的比较。[8]绩效评估是考察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实现目标程度及各办学主体所履行职责程度的一种方法,是借助绩效指标以更客观、更具体的方式来加强协同办学。通过绩效评估活动,将协同办学的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科学描述与评价,有利于完善各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改进协同办学方式,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协同办学。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绩效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对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整体效果评估。作为一种改进机制,评估协政校行企同办学模式的运作水平、实施效果和效益,评估协同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提出改进方向与措施。同时,将协同办学中的特色与亮点予以肯定,通过绩效评估提供的的绩效信息,为协同办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不断增强协同办学模式的持续力、影响力、辐射力。
二是对各办学主体在协同办学过程中的绩效评估。对办学主体的绩效评估,是对各办学主体在协同办学过程中管理效益高低和服务质量优劣的测评。作为一种动力机制,绩效评估将权力与责任直接挂钩,将评估指标与职责相关联,评估各办学主体在协同办学中的效率和效能,保证各办学主体的实际行动与核心价值取向和协同办学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强化各办学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办学主体的行为以一种科学、公正、合理的形式进行,提高协同办学的质量和效率。
[1]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 教育研究,2001(03):3
[2]吴莉,张杰,廖桂芳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4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
[5][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6
[6]Barnard C.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139.
[7]Bititci U S, Carrie A S, McDevitt L. Integrat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 development gui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7,17(5): 522-534.
[8]吴静.区域“两化融合”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aborative schooling mode of government, schools,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NG Gaohua
(Instit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518172, P.R. China)
To attract more social forces into vocational schooling i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 this contex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schooling mode of government, school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has turned into a new topic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stablish this collaborative mode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we need to have a good knowing and mastery of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mode respecting mental process,the formation process, aspects of school practice, roles and methods, motivation factors, etc.. Based on this, we can scheme out a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llaborative schooling mode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duties,process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ment, school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collaborative schooling mode; cultiv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path
G718.5
A
1672-6332(2015)04-0031-05
【责任编辑:羊玲】
2015-10-29
【收稿日期】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JK269);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大招标课题重点项目《大职业教育理念下深圳“大职训”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dfz15035)。
唐高华(1974-),男(汉),湖南永兴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E-mail:tanggh@szi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