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山
(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60)
移民文化与城市竞争力
刘志山
(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60)
移民文化是移民在迁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移民在迁移和再迁移过程中使迁出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移民文化以其流动、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移民;移民文化;城市竞争力
2015年5月1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该书指出:2014年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
这前十名城市都属于移民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1945年香港、澳门、台北人口分别为50万、18万、41万,2013年增长到723万、62万、263万,主要是1945年后从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迁入的移民及其后代。北京是古都又是新中国的首都,天津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的直辖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移民;上海、苏州、无锡解放之前是对外通商的港口,1978年后作成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成为长江南北移民的创业乐园;广州、深圳历史上是广府移民集聚地,改革开放后作成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大量移民实现梦想的地方。显然,移民和移民文化与城市竞争力不无关系。
移民是世界历史上自古就有的现象,但是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则出现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正是一代一代的移民极其艰苦的劳作和渴求成功的梦想,创造了许多国家和城市新的文化和文明形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移民在中国成为日益频繁和普遍的现象。移民的聚集,使移民城市和移民文化得以产生;当某一城市移民数量远远超过原住民数量,形成“客强主弱”的局面时,移民城市得以出现;移民文化也因此成为其主流文化,对移民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产生至关重要影响。
移民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移民们离乡背井、开疆拓土,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在实现思想观念的融合与创新。这种思想观念的创新使移民城市的文化发展也像其经济发展一样,不断涌现出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精神,展示出移民的精神世界,成为移民文化的核心。
1.1移民
移民是指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移民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1)主动移民和被动移民。所谓主动移民,是指出于主动、自由选择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选择。所谓被动型的移民,指的是为形势与环境所迫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的移民行为是被动的,带有盲目性。历史上以行政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就属于被动移民。(2)生存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所谓生存型移民,是指出于生存的考虑只好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迁移的主要原因如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土地矛盾、人口压力等,不一定是迁入地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发展机会。所谓发展型移民,是指为了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状况的改善,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迁入地的生活环境、发展机会等吸引所致。(3)国内移民与国际移民。所谓国内移民,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如省际迁移、县际迁移和县内迁移等。所谓国际移民,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海外的移民、从海外其他国家迁入中国的移民等。(4)城市化移民和农业移民。所谓城市化移民,是指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化移民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移民的主要类型。所谓农业移民,是指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和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农业移民具体包括边疆移民和水库移民等形式,如中国近代以来对边疆的开发移民和当代三峡库区移民。[1]
1.2移民城市
所谓移民城市,是以移民为基本成员的城市,即移民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原住民,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它具有两方面特征:(1)“客强主弱”。“客”指外来移民,“主”指原住民。“客强主弱”表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移民人口占移民城市总人口的50%以上,多于原住民的人口数量;在质的方面,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在城市中处于优势,而原住民的文化则在城市中处于劣势,甚至被优势文化所同化。这一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各移民城市之中。如典型的移民城市——新加坡,截止2011年,总人口为518万人,其中华裔移民占74.2%,马来人、印尼人等原住民只占25.8%。在2013年中国综合竞争力前十位城市中,近代以来香港、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以及当代的深圳、苏州、佛山、珠海等移民城市均具有“客强主弱”的特征。(2)人口高度流动。与非移民城市的人口较稳定不同,移民城市由于移民的主观动机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成员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一方面,移民城市经济、政治环境的开放性吸引移民持续迁入,从而使人口高度流动。如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城区人口只有4万,全宝安县人口不足30万。但建立特区后它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崭新的社会体制环境、开放的思想意识氛围,在短短的30年间便吸引寻求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大量移民纷纷南下,如今深圳已发展成为上千万人的现代化城市,其人口的90%以上是来自外地的移民。另一方面,一旦移民城市的社会环境发生负面变化,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出现失衡、动荡的情形,将极大地冲击移民特别是被动型移民的迁入热情和居留信心。例如,太平天国时期从江南各地涌入上海的人数曾达上百万,但其中一大半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又离开上海返回故土。还比如,近年来东南沿海城市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即农民工由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等原因,离开城市返回故乡就业和创业所致。[2]
1.3移民文化
现代移民城市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移民文化是移民在迁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这里侧重讲移民精神文化,即移民身上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移民在迁移和再迁移过程中使迁出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是移民生生不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精神支柱。
移民城市所形成的特殊的价值观,是移民文化的核心,也标志着移民文化的特征所在。具体而言,移民文化的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3]
(1)流动性
移民文化的流动性源于移民的流动性。移民文化的主体是移民。在世界移民史上,中国虽然不是全球性移民流入最多的国家,但她是全球性移民流出最多的国家,同时改革开放后又成为了全球国内移民流动最频繁的国家。无论流入还是流出,无论外部流动还是内部流动,只有流动才能有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死水一潭,带来的只能是封闭和保守。流动才能带来开拓和创新。移民思想观念在流动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裂变产生的新文化就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新文化。
(2)开拓性
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是移民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大的特点。这一特征是移民所面临的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城市化的进程,就是移民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历程。面临环境的严峻挑战,移民们只有敢冒风险、搏命劳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香港的城市化发展,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到现代都市的历程,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究其根源,如此令人惊异的超常发展均出于一批又一批移民的艰苦卓绝的开拓和奋斗。在香港,移民们对自身潜力的发挥往往到了极限,以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劳动完成着香港经济的积累过程。香港人猝死病例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搏命的劳作在超越了极限之后而导致身体的突然崩溃。尽管这种近乎非人性、非人道的搏命,曾受到西方舆论界的谴责,但恰恰就是这种“搏命”所带来的成就为香港经济起飞打下了厚实的基础。香港移民凭借顽强拼搏,凭借令人崇敬的劳作和令人惊叹的智慧,终于将昔日的边陲小镇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正是这种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造就了香港的辉煌,也使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明珠”。
(3)创新性
移民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拓性的特征,必然孕育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求新求异的精神气质,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观念,表现出鲜明的创新性特征。
深圳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场”。特区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文化改革与之相适应。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自然也包括在深圳特区的改革试验中,从而使深圳移民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实验性和创新性。这种创新精神激励着深圳移民不断变革思想、更新观念。比如在思想文化观念方面,深圳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反映出工业化社会对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观念的呼唤;尔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效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知识经济观念等一系列新观念,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迅速向内地辐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4)开放性
移民城市因具有人口高度流动性特征,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城市中互相交流、融合,从而使移民城市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在移民城市,人们与外界进行频繁的交往活动,很少具有排外、封闭的心理;同时,人们漠视出身背景,注重个人的实力和创造潜能的发挥。“英雄不问出处”、“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这一特征的真实写照。开放性使移民文化的生长拥有了自由的空间,从而保持着恒久的活力。
(5)包容性
移民文化的开放性也孕育了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在深圳移民文化中尤为明显。深圳滨临大海,毗邻港澳。深圳海关和口岸进出人员和车辆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与境外频繁的交往和人员流动,是深圳移民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客观基础。深圳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跨国公司的汇集地,感受到中西文碰撞、交融的起伏跌宕。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忠孝观念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另一方面,西方现代的企业文化和道德观念渗透到每一个职员。这样,中国传统的以自然人为主体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西方以法人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在这里发生正面交锋,两者的融合,凸显深圳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同时,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其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不尽相同,各种观念互相撞击,融为一体,形成了类似于美国和新加坡的“熔炉式”的移民文化,包容性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2005-2014年中国综合竞争力前十位的城市排序如下:
2005年:香港、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高雄、澳门、新竹、基隆
2006年: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澳门
2007年: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2008年: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2009年: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2010年: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大连、长沙、杭州
2011年: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
2012年: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澳门
2013年: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天津、佛山、澳门
2014年: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
从上述十年的排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竞争力的一些特征,比方说: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差异性。[4]
(1)系统性。城市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强弱取决于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提升城市竞争力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将在接下来的问题中展开分析。
(2)动态性。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导致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将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2005-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年都可能有所变化。如深圳。
(3)相对性。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与其它城市的横向比较,因为只有进行比较才能体现出竞争力的大小。另一方面,随着作用因素的不断改变,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力水平也各不相同。
(4)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摄入能量和物质,通过转化过程输出能量和物质,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而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作用因素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是由其动态性决定的。
(5)差异性。城市的竞争力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因此培育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差别优势出发,权衡自身在区域的角色定位,把城市间的纯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如香港与深圳。
那么,城市竞争力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什么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呢?从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位城市的基本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最多的是上海2415万人,面积最大的是北京16800平方公里,GDP总量最大的是上海2.36万亿元,人均GDP最高的是澳门54.84万元。排名第一、第二的深圳和香港,主要靠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先其他城市。显然,上述城市的发展不仅决定于人口和面积(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生产方式)。因此城市竞争力不仅包括人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而且包括经济竞争力。换句话说,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受到人才、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1)人才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是唯一能动的因素,它决定城市发展的活力。
人口的流动和集聚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流动非常频繁。但人口,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人口才能称之为人才。从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来看,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1825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美国是1852年,英国是1870年,日本是1900年,印度是1968年,中国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比德国落后161年,比美国落后134年,比英国落后116年,比日本落后86年,比印度落后18年。因此,人口大国不一定是人才大国。人才是城市发展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所以人才竞争力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北京和上海就是我国数一数二的人才基地。尽管如此,大量人才的聚集并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效率和成果,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结果将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如高校数量众多、名列全国三大人才基地之一的西安,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可见,只有能够实现人才和其他资源优化配置的先进生产方式,才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城市的人才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
(2)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中的可持续竞争力,它作为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决定城市发展的未来和魅力。
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包括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从2013年中国人均GDP前十位的城市中就会发现,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克拉玛依、鄂尔多斯蕴藏大量的石油和煤矿,随着资源的开采和销售而成为目前中国最富裕、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但阶段性的高增长和高收入并不必然带来高人气,就像鄂尔多斯一到晚上就变成了鬼城,许多城区黑灯瞎火、不见人影。这主要取决于人文环境。只有适合居住的人文环境、适合创业的制度环境,才能吸引人、激发人,最终留着人。因此可持续的环境竞争力决定城市的未来和魅力。
然而城市的人文环境,尤其制度环境,取决于生产方式,取决于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城市竞争力中,经济竞争力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3)经济竞争力
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中的综合竞争力,并且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城市发展的实力。
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地位,而且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模式。经济总量和经济地位是城市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城市的经济实力;但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人才、环境等各种城市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决定经济总量和经济地位,最终决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因此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位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充分利用海上进出口的方便,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赢得先机,并且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开拓创新、转型升级,实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经济竞争力。
201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都属于移民城市,这绝非偶然。它说明移民和移民文化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移民文化以其流动、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5]
3.1移民文化提升城市人才竞争力
移民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新文化,其活力主要来自其流动性。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人才、资金、技术、物资、产品和文化出现全球性流动,其中人才的流动与文化的流动刚好呈现相反的方向,即人才由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文化伴随着资金和技术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流动。
由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当代移民,其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展前景和生活待遇,属于发展型移民。但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市之间可能各领风骚三十年;移民的生活境遇具有不确定性,创业机会具有偶然性。因此,在面对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中,移民们形成了自由、平等观念,希望自由流动、平等竞争。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些内地城市大力吸引人才,并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城市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要求引进的人才签订服务协议、限定服务期限;同时这些城市往往是本地人为主,对引进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排外倾向,严重影响了外来人才的平等竞争,从而削弱了其人才竞争力。
相比之下,以深圳为典型的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客强主弱”,以外地移民为主,来了就是深圳人;合适则留下来,生根开花结果,不合适则收拾行囊再出发。这些城市人才流动高度自由,人才竞争高度平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人才竞争力。
3.2移民文化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
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为营造宜居宜创的优美人文环境奠定良好基础。在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英雄不问出处,移民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中国内地31个省市都有人在深圳安家,中国56个民族都有人在深圳落户。在深圳著名的华侨城,既有洞悉世界景观的世界之窗,也有浓缩中国风景名胜的锦绣中华,还有展现中国文化的民俗文化村。各种语言、饮食、风俗、观念和文化在深圳荟萃、交融,不断涌入的移民感受到宜居(适合居住)的亲切和认同、宜创(适合创业)的自由和平等。
移民文化的开放性使移民们以开放的心态放眼全球、展望世界,融入全球化浪潮,汲取最新信息、高端技术和先进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并在全球性的对话与交流、外交与外贸中输出自己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过程中提升其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
移民文化的包容性使移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和认同语言、风俗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种民族、风俗和文化,并促成不同民族、风俗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索不同文化在融合中演变、演化的规律和特点,不断丰富移民城市的人文底蕴,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
3.3移民文化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移民文化以其开拓性、创新性,使移民城市在勇于开拓中迅速崛起,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强大动力。如深圳,建市之初,便摆脱传统的社会体制,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如率先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减少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指标;率先进行物价改革,放开一部分商品和劳动的价格,随行就市;率先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率先试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率先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等。90年代以后,深圳继续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务员制度、政府审批与采购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实质性变革,使深圳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超级城市。
移民文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不仅使深圳在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中取得了成功,而且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取得重大进展。深圳早期主要是承接港澳台等境外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随着人口突破千万后,2050平方公里土地的有限性异常突出,加上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深圳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2013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4652亿元,增长12.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43.4%和56.6%。这一漂亮的转向使深圳再度焕发出新的活力,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4500.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约22112美元,已经超过世界平均的1.05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1]刘志山.移民文化与市场伦理[M].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7.
[2]刘志山. 移民社区的思想道德教育[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8.
[3]刘志山. 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M]. 商务印书馆,2010:12.
[4]徐康宁. 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 南京社会科学,2002,5.
[5]刘志山. 移民文化提升城市竞争力[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6-26.
Immigration culture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LIU Zhishan
(Immigration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P.R. China)
Immigration cultu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fusion that is com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of emigration and culture of immigration, is the sum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created by immigrants in the migration process. Urban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systems, economic structure, values and city management, is a kind of ability to fulfill th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for itself development. Due to the feature of immigration culture of fluidity, innovation, open and containment, it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talent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mmigrate; immigration culture; urban competitiveness
D632.4
A
1672-6332(2015)04-0007-07
【责任编辑:夏晋祥】
2015-11-05
刘志山(1966-),男(汉),湖南汝城人,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移民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E-mail:lzs@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