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菊花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时代,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势教育资源覆盖面必然会成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一种新的尝试。
当前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过渡到精品资源共享库建设。所建资源在数量、类型、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量与质的双重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各高校各自独立建设资源库,因而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率高、利用率低、内容单一、呈现形式缺乏特色,缺少“共建共享”地整体规划及有效可行地运行模式。“课程超市”是教育界引入商业超市运行的理念、模式与体制,它打破院校藩篱以区域教育集团为服务社区,集各校之力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构建成一个个学习“商品”,通过学校“配餐”或学生自主“选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有层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课程超市模式的引入可节约资源建设成本、发挥各院校专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资源优胜劣汰、丰富教育教学方式,为探索教育信息化改革新路子提供新的切入口。
“教育课程超市”一词最早由康乃美[1]在其专著提出,书中重点阐述课程超市的七大特征及优势。随后崔莉对其进行较为科学的定义,“‘课程超市’,即是把不同教学形式、专业的课程向商品一样集合起来,建立一个开放式大市场,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教学形式等进行学习,是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基本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建设丰富的备选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有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2]因此课程超市借用商业超市运作理念,将课程知识点及相关资源建设成一个个小的精致商品上架到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商品,从而拥有一份多元化、有层次、个性化的课表。学校及教师依据课程管理制度,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并对课程质量进行和评估,同时也对学生的学分数量及结构进行审核,从而颁发相关证书或文凭。
人本主义课程观、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观、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为课程超市提供理论依据。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一种“硬课程”模式,它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弱化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和有差异的,教育中需尊重学生及其个性,构建让所有学生个体都有可能选择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让他们尽量有效率地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就是“课程超市”。孔子自提出“因材施教”原则以来一直得到教育者的推崇。“课程超市”在各种领域开设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是真正面向全体的教育。反之,“课程超市”理念的提出与研究也将丰富这些理论内涵。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保证,这需要学校、企业及区域发展三者相结合来设定课程类型,然后让各学校发挥其专业特色与优势分工合作创建某门课程。统筹设定课程体系可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增加课程门类和提高课程质量。课程体系的创建需考虑以下原则:
1.完整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相结合能体现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既有专业知识,又要有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各课程本身需有明确的课程说明、学修类型、学分值、学修及考核方式等介绍。区域内多所学校可将优质资源进行组合共享,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课程超市(详见图1)。
图1.区域课程超市架构图
2.层次性:区域课程学修对象并非单一学校,也并非只针对在校生,而是满足某专业的在读、就业、职业提升等终生学习、全民学习的需求。那么学修不同层次的课程后所得到的学分、结业证书或文凭也将有所区别。
3.特色性:课程超市模式的引入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有效补充,这也因此决定它具备独特的吸引力,要么课程设计独到,要么知识内容丰富,要么呈现形式多样,亦或皆有,学习者进入课程超市犹如进入一个生活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可选择性多,总能愉快地选好自己需要的物品。
当然,课程超市不仅可在学校层面体现,也可将其细化到具体课程里面,做成微型化的课程超市专柜。以笔者所任教的高职英语为例,可将此课程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分由不同学校的任课教师任教,针对不同的模块,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如表1 所示)。
表1.高职英语“课程超市”教学模式设计表
岗 英位语计发3 个算英方语机 向方等)向6( 等个网 岗方络 位向英 英);语语旅/模软游块件方测向试(英导语游/移英动语开等限选语二选一拓 英展语英等文7 个书方法向/歌 曲/诗歌/散文/文化/跨文化交际任选 20% 1周4- 17网络考核在别一个所中有任类选
课程超市最大的特点就是远程教学和在线交互。那么平台理应包括实时授课系统,课程辅导、答疑、考试系统,课程资源库,管理系统以及学籍与资格认证系统等类似于实体学校的运作系统。其实这种基础平台的建设,业界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和系统支持。加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逐步引入与完善,这都为课程超市学习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而区域课程超市平台在宏观上要体现区别特点与优势,既服务于区内学校,又允许区外学校的加盟,共建共享;在微观上要方便管理者、教学者及学习者三方主体,并最终服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这个总的设计目标。
风靡一时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以“展示”为特征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因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因“课堂教学搬家”、缺乏创新而无法吸引学习者去登录学习,从而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的局面。而兴起于“微潮流”的微课,它“基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符合学习者注意力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热衷碎片化微型学习),顺应科技进步(无线网络/智能终端的普及),无疑成为课程超市最合适的资源载体。“短小精悍”[3]的微课尤如一个个小的电子备课资源,既能方便教师对其进行重组与补充,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又能符合新时代学习者注意驻留规律及认知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手段,开发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源将成为课程超市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学分制”的内涵就是尊重教育的个性化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现实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屈指可数的选修课程,再加上学籍管理制度,使得学分制并未发挥出其优势。因此“学分银行”应时而生,它具备以下特点[4]:
(1)零存整取:学习者从课程超市中选取课程商品,所修学分存到学分银行中,直到达到本课程的总学分要求后从学分银行中支取学分以获得结业或文凭。
(2)通兑:传统的学分制是局限于本校,学习者无法跨校进行选修学分,校际之间的学分无法通兑。随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2014 年广东省教育厅在[教高(2014)5 号]文中指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鼓励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建立学分互认制度”,率先提出学分通兑的设想,无论是校际之间的学分通兑,还是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互认,都将推动课程超市的建设与实施。
(3)学分年利率:课程的学修须有年限。课程超市模式中可考虑学习对象的不同,可适当延长学修年限。一旦学习者开户学分银行,如果在有效学年制中无法完成学习时,那么学分银行中的学分年利率呈负增长,反之,则正增长,积累科目越多,年限越长,学分越多,获得的证书也相应增加。
学分可在校际及教育形式之间承接、互认及转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它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课程超市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机会,这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闭门造车,求稳怕乱的教育思想已无法适应教育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局面。教育竞争的重点之一就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教育对象资源。“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界,因此各高校需协同合作,成立区域教育集团,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和谐局面。其实,区域资源建设并不缺少政策支持,从国家级别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到区域级别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均提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明确指导意见。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这仍需各级教育部门在成立区域教育集团的基础上,组织集团成员学校分工合作,并出台相应细则,指导集团成员学校以及企业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组织共建容易,共享恐怕不易,其问题核心在于利益分配问题。这需要成立一个区域教育集团管理机构[5],以协调各资源共享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创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并为其有效运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为其教育覆盖面的推广提供政策与平台支持,为教育效益评估提供监管,便于更好地协调各机构做好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以各级教育部门的发文为政策依据,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优质教学资源”为内容、以“微课”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远程教育”为借鉴、以“学分互认或学分银行”为保证的区域教育课程超市学习共享模式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增加各院校可使用的资源的总量和类型,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优化资源结构,有助于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也促进教育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1]康乃美.学习型社会新体制:教育课程超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崔莉.再谈高校课程超市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3]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4]王家钧.论远程高等教育结构学分银行与模块课程超市管理体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
[5]孙照辉.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内涵、理念与体制机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