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
摘要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早产儿感染3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分娩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hs-CRP(14.66±4.69)mg/L,对照组hs-CRP(2.46±0.8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0例患者采用大便细菌培养5例(6.7%),采用尿液细菌培养10例(33.3%),进行血液细菌培养7例(23.3%),进行痰液细菌培养4例(13-3%),采用咽拭子细菌培养4例(13_3%)。均培养出致病菌。各细菌分类:革兰阳性菌株18株(60.O%),其中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50.0%),溶血葡萄球菌1株。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早产儿 感染 高敏C反应蛋白
早产儿感染是由于产妇、早产儿以及生产过程中等因素导致的感染,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人体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发生急性感染时,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早产儿不同于正常新生儿,其感染是否存在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等临床意义是值得讨论的课题。为此,笔者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治疗的30例早产儿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早产儿感染30例作为观察组,男18例(60.0%),女12例(40.0%),胎龄30+2~36周,平均33+3周,出生体重1052~2577g,平均3633g。收集同期分娩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所有入组患儿都给予抽取静脉血,检查hsCPR,对于观察组的患儿,还要给予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的细菌培养。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新生儿hsCRP试验结果比较:观察组hs-CRP(14.66±4.69)mg/L,对照组hs-CRP(2.46±0.8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本组30例患者采用大便细菌培养5例(16.7%),采用尿液细菌培养10例(33.3%),进行血液细菌培养7例(23.3%),进行痰液细菌培养4例(13.3%),采用咽拭子细菌培养4例(13.3%)。均培养出致病菌。各细菌分类:革兰阳性菌株18株(60.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50.0%),溶血葡萄球菌1株。革兰阴性菌株12株(40.0%),其中大肠埃希菌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4株,阴沟肠杆菌2例,产酸克雷伯杆菌1株。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儿童患者较多,其中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患者中,早产儿占>50%。在某种程度上,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救治成活率代表着一个国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水平。在新生儿期,早产儿感染性败血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早产儿细菌感染败血症。为了降低早产儿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提到救治成活率,应该重视对疾病的监测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的理论基础,而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在早产儿感染的诊断中,血培养是金标准,但血培养检查出结果较慢,最快也要36~48小时,而且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细菌的种类,检查前的用药及血培养的技术水平。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很多有明显感染症状的患儿,其血培养结果可能是阴性。在临床中,未被治疗的早产儿感染性败血症死亡率高达50%,所以人们已认识到了等待血培养结果指导治疗的危害性,加之血培养检查结果较慢,不能较好指导早期临床用药。
近年来,在细菌感染的诊断中,CRP、白细胞及血沉等间接实验室指标中,CRP广泛被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采用高敏感CRP(hsCRP)测定法反映炎症的情况时,hsCRP比CRP更敏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s-CRP(14.66±4.69)mg/L,对照组hs-CRP(2.46±0.8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高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