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林++段华庆
摘 要: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医学院校作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地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然后指出我国高校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弊端,最后对创新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精神;路径
职业精神是和从业者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它反映了一个岗位所必须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每个职业人都应恪守和遵循的一种规则。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所具备的职业精神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精神,还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即不仅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不断地为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而努力,而且还要仁心仁术、向善向美,不被金钱、利益所获,关注患者的情感世界,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但是,我国目前卫生医疗事业矛盾重重,医患纠纷时有发生,这和我们部分医务工作者缺失职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只关注业务学习而价值取向扭曲的医务工作者将成为医疗队伍的害群之马,因此,从医学生抓起,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在新时期下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医学高校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合格医疗卫生队伍人才的必然需求。《医师宣言》倡导医生要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原则,社会公平原则,以及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责,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责等十条职业责任[1]。因此,新时期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遵循《医师宣言》的相关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社科活动等形式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医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意思、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增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二)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医生应“仁心仁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是和患者的疾病做斗争,还要学会和患者的感情世界进行沟通,医学院校应将“人本文医疗模式”教授给医学生,使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人为主义精神的培育使医学生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对患者的同情,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忠诚以及帮助医学生树立救人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我国医学生的行为道德修养。加强行为道德修养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一部分,是对医学生的仪表仪态、言语举止、礼仪素养等方面的培育。行为修养的高低是影响医患沟通成败的第一步,如果医学生从整体形象上就能够给患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则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行为道德修养不容忽视。高校应开设医学生行为准则课程,注重对医学生行为道德修养地培养,使医学生养成衣着整洁,举止文明,谈吐温雅,行为谨慎等良好的行医态度,通过严谨的医风赢得患者的尊重。
二、我国高校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医学院校偏重医疗技术的教学,忽视职业精神教育。医学的本质是救死扶伤,对医疗技术的要求固然重要,我国诸多医学类高校偏重于医疗技术的教学,将医学当成纯自然科学来对待,但是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文关怀在医学中同等重要,我国诸多高校忽略了这一点,才导致了医疗卫生队伍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医护人员医德底下。从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和课时的安排上可以看出,专业技术课程和课时占据了四分之三,而有关职业精神培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课时则较少。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占据大比例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很少有院校会注重思政课程的创新研究,教师也是照本宣科,思政课程和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较小,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作用较小。这就导致了我国部门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等,当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难以胜任,在工作中表现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责任感不强。
(二)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专科之间的交叉学科,需要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类专业知识,也要拥有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但是,现阶段我国医学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课教育相互独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不懂医学知识或难以将所教授的课程和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有效地联系起来,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精神、医疗卫生改革实践、医德与卫生法制等医疗卫生专业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互补强化[2],导致我国医学类高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对医学生医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却不理想。
(三)实习阶段缺乏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注重实践性,因此,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多于其他专业,医学生一般要有一年以上的实习时间。实习是医学生接受临床的开始,也是检验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开始。学生从学校到临床实习,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也会有变化,有的学生通过临床实习,职业精神得到巩固,而有些学生通过临床实习,职业素质却发生了改变,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由此可见,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第二关键时期。由于医学生到医院实习会被零散地分到各个科室,实习阶段对医学生进行集中化的职业精神教育难度较大,培训的担子就交到了实习带教老师身上,但是由于医院病患较多,工作强度较大,空闲时间很少,医学生多忙碌于临床工作中,带教老师也很少会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三、创新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增加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和课时,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课程需要教师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案例,对古今中外医者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进行宣讲,要求讲师不仅要熟悉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例子,还要不断地掌握社会热点,还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课内容准确、清晰、生动地展现给学生,确保讲述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医学生专业课任务繁重的特点,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增加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和课时。例如,为了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可以开设“大医精诚”、“沟通科学”等课程;为了提高医学生人性化服务理念可以开设了“人本位医疗模式讲解”、“临床路径诊疗”、“临床药学进展处方规范”等课程;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行为规范可以开设“医生礼仪培训”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认知灵活地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自身素质。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医学院校教师结构不太合
理,人文课程教师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导致人文社科学科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医学类高校应加强管理,完善教师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治学精神、沟通能力、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因此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训,每周设定几个时间段为教师开设培训课,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其次,完善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聘用机制,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不断地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完善教师的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加强学习,将人文社科学科的知识和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当下的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巧妙灵活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并鼓励教师不断地发掘人文教育资源,除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外,专业课程也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围绕影响人类健康的焦点、热点问题,围绕卫生事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引导医学生关注伦理难题、关注人类健康、关注社会现实状况。
(三)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环境。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不仅仅需要科学有效地理论课程进行教育引导,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职业精神不是简单地喊喊口号,更需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因此,职业精神培育要形成从理论教育到实践锤炼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育环境。这就要求课上老师应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手段,多加入社会热点地讲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学生的医院实习环境要和课程教育相互衔接,医院带教老师在教授学生医疗技术的同事,要加强对医学生医德的培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谈吐举止、仪表仪态都做出明确的要求。带教老师的谈吐举止就是很好的案例,通过自己与病患的接触,言传身教,教授医学生如何与病患进行沟通等。
四、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应注重对职业精神的培育。我国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有了一定地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还极不平衡,并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体系,职业精神教育形式依然很严峻。因此,医学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才能保证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规范有序的向前发展,才能使职业精神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汤金洲,王志玲,马晓.关于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4:456-458.
[2] 李勇强,潘舰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1,06:1176-1178.
[3] 赵杰荣,吴艳茹,赵杰英.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4:510-5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