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王定国
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关系不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新阶段的内涵和要求,才能更好的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求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是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关系不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特征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198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为12050.6亿元,在世界排名第12位。经过改革开发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虽然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工业上看,我国制造业、加工业设备相对落后,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占了很大的比重,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附加值不高;从农业上看,除东部、东北少数地区外面,用手工工具搞饭吃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另一个表现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除了航天、高铁等领域技术创新有所突破外,其他领域,比如汽车、家用电器、信息产品、通讯产品等,大部分是引进的技术。2014年,我国的人均GDP为6700美元左右,排在世界第84位,我国的人均GDP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第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但影响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成熟、不完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改革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存在诸多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影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在生产关系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基本建立,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然受到了一些体制机制的制约;从分配制度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收入分配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方面;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看,虽然宪法明确了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但社会不同阶层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依然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从社会管理制度方面看,一些社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公平性、合理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影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才能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第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面临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过大和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方面,当前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按其收入水平看,一些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人员等,属于高收入群体;大部分社会阶层,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有一些阶层的社会成员,如失业群体、下岗职工等,属于低收入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收入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反映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近年来一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我国的基尼系数,2012年为0.474,2013年0.473,按照基尼系数,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二是目前我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一般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段范围内,平均收入水平处于低端的一定区间的人群,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两大部分。我国低收入群体虽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从绝对数看,其人口的规模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照2300元的标准,2013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8249万人。城镇低的收入群体,虽然不同年份的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都维持在3000~4000万期间,城乡低收入群体相加,达到了上亿人的规模。
第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助农、兴农的政策措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城乡发展失衡的情况看,目前,农村无论在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以人均收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两者相差2.7倍。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看,目前,西部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收入水平、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和东部地区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从经济总量看,2014年,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区中,东部地区占了4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排在前四位,西部地区只有1个 (四川省)。广东省的GDP总量为67792.24亿元,西藏自治区的GDP总量为920.8亿元,两者相差73倍多。从人均收入看,人均收入排名前十的省区中,东部地区占了8个,中部地区2个,人均收入排名后十位的省区中,西部地区占了6个,中部地区4个。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差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第五,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和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完全适应的方面。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是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重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民主政治建设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得到逐步完善。从文化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步形成,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完全适应的方面,还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以多样化的、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涵和要求会出现新的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涵和要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不足变为小康有余,正向全面小康迈进。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比如,在吃的方面,不仅要求要吃饱,而且要求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近年来,绿色食品的畅销,正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吃得方面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在穿的方面,不仅要求要穿得暖,而且要求要穿得漂亮、穿得时尚、穿得有个性;在住的方面,虽然一部分社会成员在住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已基本解决了居有其所的问题,开始追求居住的舒适性;在行的方面,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出行的交通工具,家用轿车大量进入普通居民的消费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的要求。目前,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内涵和要求的变化还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个人的角度看,一部分人对富裕生活的理解已从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文化层面,开始追求包括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文化享受在内的高品质生活。国内旅游人数的持续增长,各种文化产品的热销,正是这种变化的反映;二是人们对生活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对改善生活品质的基本要求;三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丰富生活内涵的要求。在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生活内涵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生活内涵的理解主要是在物质生活方面,“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即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也主要是从物质生活来定位的。目前,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生活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从把生活主要理解为物质生活,发展到把生活理解为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多种内容的综合性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丰富生活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旅游的关注和喜爱,正是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丰富生活内涵要求的集中体现。国家把旅游产业定位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是适应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丰富生活内涵要求采取的措施。
[1]周利兴 杨锡山:《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分析》,《思想战线》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2王定国:《试论当前我国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增刊。
[3] 《中国国情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
[4]周利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思考》,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