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谦
网络生活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所营造的超时空情境而实现的以符号传递为表征的一种社会活动。据2014年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研究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总量突破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高校已经成为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大的团体。互联网作为当代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不仅仅作为通信工具而存在,更重要的是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处事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伦理道德观。互联网技术凭借其内容的广泛性、功能的多样性、效率的速度性、使用的灵活性、交流方式的自由性以及它所营造的自由、多元、平等和平行的共识结构而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交友以及日常生活。然而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着巨大的弊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可以避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同时网络有隐藏身份的特殊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谈,当代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和不同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的人们进行交流,大大缩短人们交流、互动的成本和速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复杂,同时也可以很简单。大学生把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上网聊天上,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找到自我,然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往往就会感到孤独与落寂,基于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把上网聊天交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如今,互联网上充斥着星座、血型、网上算命等内容,在社会上很流行星座、血型决定性格和行为决定命运的说法等等。很多学生认为这是“时尚”“前卫”的体现而全盘接收,特别是城市大学生和高学历大学生更是把这个当成知识丰富与时尚的代名词。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尽信命也是不可取的。然而当今的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麻烦而不知哪里寻求帮助的时候,往往就会回归到最原始的“宿命论”的状态,认为人生的走向都是命运在主宰,对于生活缺乏必要的追求,听任现实的摆布。
一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忙于网上打游戏、购物、逛论坛等,更有甚者可以熬通宵打游戏、看电影,数天不出门,成为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压缩了很多看书学习的时间。他们一直生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仅仅是活在当下,而不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思想处于一种悬空的状态,最终导致人格缺失、心理失衡和情感荒漠现象出现。
网络给这个平凡是世界带来了太多的奇迹,海量信息存储和频繁互动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作为社会中掌握着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年轻群体,大学生较早的接触并使用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网络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首先,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巨大的学习、经济压力,使得大学生群体处于一种机制保护状态,他们会自主的选择缓解压力的方式,这其中就不乏利用网络来进行逃避,把大量时间用来上网,一旦离开网络回归到现实世界,空虚、无聊、郁闷等心理问题也就开始接踵而至。
其次,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马克思曾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成功的与人进行交际。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属于独生子女的一代,物质条件优越,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专注于学习,学校、家长也都过于注重孩子成绩的提升,从而忽视了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相比中学时代学业压力骤减,呈现在眼前的是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开始随之暴露,他们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往往显得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怎样的交流互动才能表情达意,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体现交流的价值。鉴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许多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遭遇到了困难和尴尬,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内心又特别渴望与他人交往,从而展现自我,得到认可后融入集体。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屡次遭遇挫折,自信心骤减,便开始深陷于人际交往的困惑中,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孤独、压抑的感觉油然而生。最终他们干脆寄情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当中他们能够尽情的展现自我,感觉游刃有余,错误的认为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再次,很多大学生首次独自面对集体生活。大学生活开始以后,独自面对陌生的校园和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的面孔,相对于中学时代,环境和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由以前的学习为主逐渐转移到生活、人际交往等层面上来。在学习上,由中学时的出类拔萃者变成人才济济集体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机械的接受灌输向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突如其来的转变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环境的不适应,进而出现焦虑、无助、苦闷、孤独等不适感。在生活上,由于集体成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价值观念、民族风俗,饮食习惯都明显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尤其会使部分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内心的不踏实,缺乏安全感。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国家“少生、优生、优育”的号召得到了绝大部分家庭的积极响应,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便成为了宝贝,几乎受到家庭的每个成员细致入微地呵护与疼爱[2]。独在异乡为异客,在思念亲人,需要安慰的时候,网络成为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沟通媒介。
大学生作为象牙塔中的一员,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对单纯,他们为自己设立了学业和人生的目标,对于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对于未来生活更抱有极大的希望。由于大学时代恰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定型的重要阶段,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易走极端,在努力生活,积极向上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设立的目标和预期的期望不一定能够得到适时的、充分的满足,从而种种挫折感接踵而至,面对这些问题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不能正确的定位自我,一旦困难来临,就很容易感觉不知所措,对自己丧失信心并消极的看待外部环境,甚至对社会事实做出错误的评价,这是当代大学生孤独、寂寞、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网络给这个平凡的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奇迹,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日臻完善,数字平台逐渐整合了人类社会重大领域的信息活动,一方面网络的优势给大学生带来的是更加便捷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也不乏有很多人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世界,随之而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空虚、无聊的孤独感。怎样才能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同时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大学生来说,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他们的内在人格因素所决定的,孤独感这种不良情绪的存在不仅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功定型,更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和归因方式[3]。心理学把成年初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由个体儿童步入成年初期的个体,虽然应该而且已经有能力承担诸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在各方面都不太成熟,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真正地开始思考人生、探索未来自我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树立乃至稳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从主观上讲,孤独感产生的根本是错误的人生观所致。因此大学生消除孤独感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人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参加业余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转移,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可以促使人的思想情感游离出孤独的束缚,从而使孤独感得以减轻、淡化,最终得以战胜。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学生会的服务工作,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作为大学生需要要正确的评估自我,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卑者而言,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要适时的发现自己的长处,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从而消除自卑胆怯心理及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对于对自己评价过高的大学生来说,需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扩大交际范围。改变消极、被动的社交态度,以诚待人,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别人,而不是寄情于网络,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需求精神的慰藉。
实践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人都必须要经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能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对人处事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与相应的社会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对抗挫折的能力等。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在互动当中融洽和谐起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的成长经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大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过程,社会实践将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因此,作为高校也要尽量给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和平台,鼓励他们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开展勤工俭学、生产实践、志愿者、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效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自身的价值,树立生活的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规范其行为方式。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的得以利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他们的“孤独感”就会随之而减轻,甚至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资讯平台搞调查研究,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你会发现找到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他们会变得更加的阳光和活力。
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关怀对大学生战胜孤独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当今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两代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代际交流的缺乏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彼此隔阂越来越深,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却难以在他们身上寻求到心理上的慰藉和体谅。基于这种父母与子女沟通不畅的情况,作为家长应放低姿态,“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理解和尊重孩子,使他们拥有坚强的心理后盾。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社交媒介,家长和孩子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交流与对话,家长作为过来人要及时的发现问题,积极的排解与疏导孩子的心理症结。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孩子可以在遥远的异地他乡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浓浓亲情的包裹使得孤独感大大的减轻。
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便捷的工具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开拓眼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定位自我,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适当的调试自己的心理。社会、学校、家庭更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功走出情感与生活的困惑期。
[1]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2]韦耀阳.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及对策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3]王荣华、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