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为依托建立中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兼评《大学改变社会:以大学为依托农技推广模式的演绎与阐释》

2015-04-09 04:03:30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以大学为依托建立中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兼评《大学改变社会:以大学为依托农技推广模式的演绎与阐释》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关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健康推进,充分利用农业大学资源优势,使农业大学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会极大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可以以大学为依托,建构一个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林科大模式”为代表的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业治理体系;农业现代化;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农林科大模式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1],而农业科技的推广关乎到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否健康推进并实现。大学特别是农业大学如何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新课题。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何得桂博士的著作《大学改变社会:以大学为依托农技推广模式的演绎与阐释》[2]对大学参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林科大模式”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剖析,在展现大学改变社会的路径与图景的同时,为努力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之路作出了积极的思考。这本书具有选题新颖,意义重大;方法科学,视野开阔;论析严谨,见解深刻;直面现实,务实创新以及理研实践,均可参鉴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它事实上讨论了一个关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否能健康推进的大问题,农业科技推广如果不能真正“进村入户”,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会缺乏坚实而持续的基础。

过去农业经济学者总喜欢讲那么几条关于农业的“贡献”,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实,以本人的观察来看,农业现代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被低估了。

首先,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价格相对降低,带来国民实际收入提高的明显效应,同时会对国民的择业行为形成积极影响,增强他们的创新活力。研究发现,恩格尔系数降低,国民择业会越来越受到兴趣偏好的支配,大大提高职业岗位创新的概率。职业岗位如果被看做是实现人生追求的平台,而不是“饭碗”,吃饱饭将不再成为国民的难题,个体在选择职业时就敢于为职业技能的提升进行长期投入,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就有了更多的动力。有了这样内在要素的社会环境,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创新型社会。

其次,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相对降低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国民吃饭成本随之下降。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我国推动消费创新,扩大内需,切实改变国民的“消费—储蓄”模式,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由于国民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导致中国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长期难以改变。出现上述模式的因素之一是国民的“集体饥饿记忆”以及恩格尔系数偏高对家庭财务预算的影响。官方统计表明,2006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不低,但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不降反增,这是我国国民家庭预算的不良刺激因素。美国的食材价格相对低廉,政府有能力为约1/7的家庭发放食物券,使美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吃饭无忧的社会,这种情形使得美国国民的实际福利与国家经济增长相适应。这是美国保持技术创新优势的秘密之一。这种机制值得我们注意。

再次,提升农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推动我国农民群体由兼业小农向职业大农转变,使农民群体成长为中产阶级,城乡分割问题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小农兼业尽管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但是社会经济效率并不高。假如农民继续保持小农状态,受竞争规律的影响,不论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他们收入也难以赶上城镇居民。只有让农民与农业经济充分进入世界分工体系,才能为建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图景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现实情形则是中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局势十分令人担忧。这里不是指中国会有粮食的绝对供应能力问题,而是指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粮食经济的比较优势问题。这方面公开信息很多,这里不再罗列。

从本人这几年的调查研究来看,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有三条:一是改变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大力采用成本节约型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二是稳固农民土地财产权,推动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改进;三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农强农效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与现代大学有关,特别是与农业类大学密切相关。利用好农业大学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农业大学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会极大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看,我国现行以灌溉为主的水利技术固然对粮食单产提高作出了贡献,但也带来了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据本人调查,北方地区种植小麦的灌溉事项所费成本为每亩综合成本之首。因这项成本,河北省有越来越多地区不再种植小麦。如果发展旱作(雨润)农业,则可大大节约成本,并提高机械使用效率。“按播种17亿亩②谷物计,每亩产出500公斤,大体达到美国旱作农业的产出水平,我国即可产出8.5亿吨的谷物,远远超过我国人口高峰期对粮食的总需求。只要有了成本优势,我国还有潜力成为粮食出口大国。调查发现,我国甘肃定西地区发展旱作玉米生产,在没有灌溉的平常年景,每亩玉米产量也达到600公斤以上”[3]。这几年,中国科学家在荒漠化治理上获得骄人成绩,几十亿亩草地的产出有望得以提高效率。

要大刀阔斧改变我国既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注重雨润农业的大力发展。今后要改革与完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管理体系,显著提升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装备水平,旱作农业技术开发要成为农技进步的十分重要的方向。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农业大学办学和管理体制,使农业大学全面直接地介入到农技推广,进而将农业大学打造成中国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现有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归到为农业大学系统。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农业治理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何得桂的著作指出,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有严重动态的制度结构,既要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也要与基层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农户生产观念等相吻合。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要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需要与时俱进、离不开改革创新。当然,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作为“中国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内部,其未来发展要处理好内部与外部关系、长期与短期关系、特色与普适关系。

农业组织模式的改进,也给农业大学发挥作用提供了巨大舞台。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组织效率的主要路径。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尽可能在现有农民中间培育家庭农场主,以限制城市资本圈地搞大农场。我国合作社目前发展不太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是农户规模太小,使得农户从合作社获益很有限,导致他们参加合作社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政府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指导思想有待改进。一些官员错误地认为合作社数量越多越好,给基层下达合作社建立的数量指标。最后是合作社经营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从何得桂博士的著作可以看出,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人才的培训,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预测,大学主导型农技推广模式的社会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实现农业治理体系和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保障大学主导型农技推广组织的健康运转,二是要构建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又结合我国特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兴农业生产主体。

如果以农业大学为依托,建立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可以使之同时成为国家支援农业的通道。目前,在国务院的各类机构中有20多个机构都分散地拥有“三农”项目资金的格局必须予以扭转。很多支农项目的设置并不合理,必须清理、缩减,例如休闲度假农业一类的项目必须废止,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不应享受财政支持。支农资金应集中支持大类农产品生产的发展,降低其生产成本,使普通国民更好地享受到农业进步的好处,而不是满足少数高端人群享受高端食品。按这个思路,国家财政支援农业的管道将大为集中,改进后的农业大学系统,完全可以承接这项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以“农林科大模式”为代表的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大学主导型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创新的“农林科大模式”之所以能称之为一种“经验”或“模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具体做法和微观经验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普适性、规律性和前瞻性。

推进农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提升农业大学系统在农业现代化推进体系中的地位,殊非易事。推进这项改革涉及诸多方面改革,最终非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下决心不可。但要促进顶层设计者下决心,首先需要相关各界的艰苦努力。事实上,基于国家与社会互构学术立场以及研究中国经验的“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方面,何得桂博士的这部著作已经介绍了农业大学系统内的种种努力,同时以微观透视宏观,演绎与阐释了大学全面参与基层农技推广的图景与路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0L].2012-11-08.[2014-12-08].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 -11/19/c_113722546. htm.

[2]何得桂.大学改变社会:以大学为依托农技推广模式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党国英.有竞争力的农业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4-01-15(15).

编辑:高学栋

书评

作者简介:党国英(1957-),男,陕西子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5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1.022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1-0124-03

文献标识码:E

中图分类号:F320.1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新农村(2016年12期)2017-01-12 08:44:49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于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03:11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5:40:0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