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优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宁波 315201)
糖尿病是常见内分泌疾病,病程长,容易并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治疗依从性低,需要加强护理干预[1]。为分析护理程序法在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中应用作用,本研究组为44 例糖尿病病人进行护理程序法干预,发现该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得到了有效改善,汇报如下。
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社区糖尿病并自愿参加本实验的病人,共87 例,所有病人随机分为2 组。程序护理组男24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51.40 ±6.41)岁,体重指数27.11 ±4.11;常规组男23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52.43 ±5.99)岁。体重指数26.31 ±4.56。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降糖药物的应用和不良现象进行讲解,血糖监测方法分析、适当运动指导以及膳食指导等。程序护理组给予护理程序法干预,第一,根据病人体检和病历结果,跟病人主动沟通,对其心理状态和健康情况、日常习惯和经济、家庭等进行全面评估,列出护理目标清单,包括情绪干预、疾病认知、饮食指导等等;第二,根据制定的目标来进行针对性护理程序的确定和护理计划制定,明确其可操作性。第三,在实施初始阶段指导病人迅速掌握胰岛素笔应用、药物服用方法等,以激励病人,提高其依从性,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糖尿病发病原因,指导病人正确服用药物,长期用药的原理、讲解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且病人病程长、治疗周期长,部分病人为终身用药,病人出现对自身健康失去信心等,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节,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娱乐。若发现病人出现低血糖症状,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人可为其服用糖水或果汁,也可吃些含糖量高的食物,例如饼干、巧克力等。若其正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则应立即停止该项治疗,并每间隔20min 进行1 次血糖检测。一般低血糖症状轻微的病人会在10 -15min 自行缓解。第四,在措施实施后,进行效果评价,一般每周上门一次随访和评估,每次半小时左右,主要是对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寻找未完成的原因,做好疏导;目标已经完成的给予鼓励,并指导其进入下一目标[2]。
实验结束时检测病人晨起空腹静脉血糖、晨起餐后2 小时静脉血糖、静脉糖化血红蛋白,统计后进行比较。
本研究所涉及病人一般资料数据以及血糖结果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体重指数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护理程序法干预,程序护理组在血糖控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晨起空腹血糖、晨起餐后2 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比较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比例逐渐上升,糖尿病是其中之一,其是一种慢性糖代谢紊乱性疾病,高发于老年人[3]。如果体内的血糖水平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得不到有效控制,对其他器官、脏器、血管以及神经等都会有损伤。由于多数病人入院治疗血糖得到控制后,出院还需要进行家庭护理,所以,制定护理程序法进行社区护理指导,为院外病人提供科学、人性化护理很有必要[4]。
本研究中常规组病人给予一般的护理指导,而程序护理组病人给予护理程序法干预,主要从病人入院后整体情况的评估来得出护理目标,并进一步制定护理计划,接下来便是护理计划的实施和监督、反馈、改进。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后,结果显示程序护理组病人在晨起空腹血糖、晨起餐后2 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方面对比均呈现出明显优势,证实了护理程序法的有效性[5]。
综上所述,护理程序法干预有助于社区糖尿病病人控制更好控制血糖,进而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值得推广。但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对象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等,有待进一步设置大样本、长期观察,进而验证护理程序法的价值。
[1] 游书秋,杜茜倩,李胜玲等.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4,15(9):1493 -1495.
[2] 谢艳华,戴卫华,张杨等. 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8(11):1004 -1006.
[3] 李小娜,潘岁月,崔茜等. 延伸护理在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2014,17(33):4163 -4164.
[4] 李青,何朝珠,付凌敏等. 南昌市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4):7 -12.
[5] 刘沫,乔彬,任菲菲等. 高校附属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居家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4(5):12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