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SCI期刊的计量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5-04-09 09:39高继平高翠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排序科技期刊

■高继平 高翠玲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 100038

2)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南五路17号 450006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传播前沿科学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界,我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期刊充当着对外科技交流的排头兵,一方面其作为英文出版的期刊,更容易被世界上更多的科研人员所了解,另一方面我国的期刊被SCI收录,意味着其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该学科领域具有更强的原创性和新颖性,也已得到了该领域专家的认可。

鉴于这类期刊的重要影响,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9月共同设立了“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以期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通过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和“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

在学术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马峥等人对中国出版英文科技期刊[1-2]、广东省科技期刊[3]、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4]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筱敏等人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5-6]、学术质量、国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7-8]等进行了分析;陈红光等人测量了影响因子排在前50名的中国SCI期刊(不含港、澳、台期刊)的h指数,并对其进行了重新排序分析[9];金碧辉等人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65种国际一流期刊进行分析,从定量角度揭示国际化期刊在主要定量指标上的量级特征、国际化期刊的基本要素等[10];郭玉和马峥以2004-2008年SCI收录有文献计量指标并且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为数据来源,研究其中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的科技期刊的语种、地区、载文量、刊期分布以及学科主题与合作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11]。这些研究对了解我国的SCI期刊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这些研究多从期刊的属性(如:语种、地区、载文量、被引次数等)角度进行定量的分析,并未在期刊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或者建议。为此,本文拟以SCI收录的我国大陆地区的科技期刊为对象,从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角度,对这些期刊进行计量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对象及其评价指标

1.1 我国的SCI期刊现状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135种期刊被SCI检索,其中有127种期刊在2012年的JCR(Joutnal Citation Repott,JCR)中,有8种期刊由于刚被SCI检索,而未进入2012年的JCR。下面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这127种期刊。

1.2 评价指标分析

(1)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t,IF)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故可以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Ji的影响因子IF(Ji)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不过这里的影响因子比较只针对同一个学科领域,不适合学科间的比较。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多年来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12-14]中,影响因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价期刊的影响力和作用。其计算方法如下:

(2)影响因子排序

影响因子排序IFR(Impact Factot Rank,IFR)是一个相对统计量,通过计算期刊Ji的IF(Ji)在所在学科领域的位次情况,反映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常该值越小,表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中的影响力越大。

其中,N表示的是期刊Ji所在学科在JCR中的期刊数量;R[IF(Ji)]表示JCR该学科中所有期刊按影响因子从大到小排序、期刊Ji所在的位次。若IFR≤0.25,也称该刊在Q1区;若0.25<IFR≤0.5,称该刊在Q2区;若0.5<IFR≤0.75,表示该刊在Q3区;若0.75<IFR≤1,表示该刊是在Q4区。通过这样的分区指标,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期刊可以进行比较,亦即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位于同一分区,则表明它们的影响力是相当的[15-16]。

(3)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TC(Total Citation)是一个绝对统计量,体现了该期刊在SCI中的总被引情况,可以反映该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通常该值越大,表明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值,是一个与期刊出版时间、期刊发文量等有很大关系的值。

(4)总被引频次排序

总被引频次排序TCR(Total Citation Rank,TCR)亦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从期刊学科分类的角度考虑期刊的影响力,亦即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在其学科分类中的位次情况,体现该期刊在所在学科中的影响力情况。

其中,N表示的是期刊Ji所在学科在JCR中的期刊数量;R[TC(Ji)]表示JCR该学科中所有期刊按总被引频次从大到小排序,期刊Ji所在的位次。TCR≤0.25,也称该刊在Q1区;若0.25<TCR≤0.5,称该刊在Q2区;若0.5<TCR≤0.75,表示该刊在Q3区;若0.75<TCR≤1,表示该刊是在Q4区。通过这样的分区指标,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期刊可以进行比较,亦即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位于同一分区,则表明它们的整体学术影响力是相当的。

2 我国SCI期刊的评价分析

2.1 影响因子方面

在影响因子方面,我国的SCI期刊中影响因子值大于等于1.5的共有19种期刊。其中影响因子值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期刊CELL RESEARCH,其影响因子值为10.53,紧随其后的是清华大学主办的期刊NANO RESEARCH,其影响因子值为 7.392,之后则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JOURNAL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其影响因子值为7.308。

从中不难发现,我国绝对多数的SCI期刊的影响因子都较低,甚至都远小于1。

2.2 影响因子排序方面

在这127种期刊中,IFR值最小的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期刊MOLECULAR PLANT,其值为0.051,位于影响因子分区中的Q1区;之后则是清华大学主办的期刊的NANO RESEARCH,其值为0.071;位于第三位的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CELLRESEARCH,其值为0.098。

其中,位于Q1区的期刊共有7种,除了上面的3种期刊外,还有四川大学主办的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ORAL SCIENCE、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中国科学院主办的JOURNAL OF MOLECULARCELLBIOLOGY,以及中国科学院主办的JOURNALOF COMPUTATIONALMATHEMATICS。

表1 基于影响因子的期刊排序(影响因子值>=1.5)

表2 基于IFR的期刊排序(影响因子分区为Q1和Q2)

除此之外,这127种期刊中还有28种期刊位列Q2区,其中影响因子排序靠前的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南京大学主办的NUMERICAL MATHEMATICSTHEORYMETHODSAND APPLICATIONS、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INSECT SCIENCE等。我国绝大多数SCI期刊都位于相应学科分类中的Q3区和Q4区。

2.3 总被引频次方面

当前国内外一些新创办的期刊,通过降低发文量,强化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达到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是影响因子的排序。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广大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毕竟要强化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需要发表领域权威人士的综述性论文等,而不可能发表广大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即使是前沿、热点研究。故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2014年的SCI期刊分区方面,兼顾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两个指标及其分区,以期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期刊。其中,相对于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的排序反映期刊的影响强度,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排序可以更好地反映一种期刊的底蕴、影响广度。

表3 基于总被引频次的期刊排序(总被引频次>=3000)

在分析的127种期刊中,共有13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大于等于3000。其中,排在首位的是1995年创刊的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主管的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其总被引频次为19145;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期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其总被引频次为8330;之后则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ACTA PHYSICA SINICA,其值为8047。

在总被引频次超过3000次的期刊中,这127种期刊共有13种,其中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0的仅有1种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而总被引频次超过8000的仅有3种期刊,至于总被引频次超过5000的则仅有7种期刊。

2.4 总被引频次排序方面

在总被引频次排序方面,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主管的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TCR值最低,为0.08,位于总被引频次的Q1区;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期刊ACTA PETROLOGICA SINICA,其值为0.11,位于总被引频次的Q1区;之后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其值为0.13,也位于总被引频次的Q1区。

在总被引频次分区中,一共有8种期刊位于Q1区,除了以上提到的3种刊物外,还有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期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TRANSACTIONSOF NONFERROUS METALSSOCIETYOF CHINA、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的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中国科学院主管的ACTA PHYSICA SINICA和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此外,还有28种期刊位于其对应学科分类的总被引频次分区中的Q2区,有中国科学院主管的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教育部主管的APPLIED MATHEMATICS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等。

2.5 小结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135种期刊被SCI检索,涉及到SCI中的60个类别,其中在类别“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化学,多学科)”、“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材料科学,多学科)”和“MATHEMATICS(数学)”中的期刊数量最多,都为8种期刊。

在影响因子方面,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最大,为 10.53,同时位于分类“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中的Q1区,且位列该分类184种期刊中的第18位。在影响因子排序方面,我国共有7种期刊位于Q1区,28种期刊位于Q2区,42种期刊位于Q3区,50种期刊位于Q4区,其中期刊MOLECULAR PLANT的位次最高,位于类别“BIOCHEM ISTRY&MOLECULAR BIOLOG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影响因子的前5.1%。

在被引频次方面,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总被引频次最高,为19145次,其同时位于分类“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中总被引频次分区中的Q1区。在总被引频次排序方面,我国共有8种期刊在Q1区,有28种期刊在Q2区,有49种期刊在Q3区,有42种期刊在Q4区。

表4 基于TCR的期刊排序(总被引频次分区为Q1和Q2)

3 我国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有135种SCI期刊,但是相对于SCI检索期刊总量8623种(检索时间:2014年3月6日)而言,我国仅仅约占1.57%,这与我国过去十年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0万篇位列世界第2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以SCI检索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局限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一般的科技期刊而言,SCI检索的中国科技期刊无论是在学术水平还是在学术影响力方面,都是相对较高的,为此通过评价这些SCI期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提高认识,加大科技投入。SCI检索作为世界主流的检索系统,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科技影响力,故而SCI检索期刊代表着科技界权威的学术水平、核心的科技知识。为此,我们国家要从上到下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针对国内已被SCI检索的期刊,要助推其进入对应分类下的Q1区和Q2区,强化这些期刊在领域内的影响力,并在世界科技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这一点在2013年9月份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六大部门下发的《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加强监管,完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当前我国已经有大量的英文刊物,然而这些刊物的质量良莠不齐、水平高低不等。同时也有不少的SCI期刊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增加期刊的刊期和刊载量,从而使得期刊的论文质量无法保证。当前国内主要的科技期刊都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部门主管,故而建议这些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水平,完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排序等指标,都是源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而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是不能简单依赖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被引情况,而要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论文数据库与引文数据库。同时,这些评价指标仅仅是针对论文的被引情况,而远未深入到论文的质量指标,如:论文创新水平、基金资助情况、作者的学术水平等。

再次,完善审稿,提升办刊能力。尽管我国有不少期刊进入SCI的时间较长,但是更多的期刊是刚被SCI检索,甚至即将被SCI检索。故而这些期刊的编辑部要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要优化期刊的审稿流程、减少论文的审稿时间、强化论文的审稿专家队伍、缩短论文的发表时间等。此外,还要学习国外优秀 SCI期刊的办刊方式,例如Science、Nature、Cell等,同时也要创新期刊的服务手段,如开源获取等。

第四,扩大开放,增加投稿途径。当前我国科技期刊主要刊发的是中国人写的论文,甚至部分期刊的海外论文比低于10%,属于典型的“自产自销”型期刊,远未走向国际化。建议部分期刊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开放思想,增加海外研究人员的投稿途径,改善自身的投稿环境,向国际化程度好的期刊学习,提高期刊的国际编委。

第五,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永远是期刊的生命源泉,提升期刊上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根本。一方面要留住国内高水平的论文,采取“降版面费、增稿酬”的手段,留住国内优秀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国外期刊、国家专家学者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国际上优秀的论文。在这方面,国内的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借鉴学习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排序都位于前列的CELL RESEARCH,深入落实CELLRESEARCH主编裴钢院士所说的“期刊好坏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文章的质量”[17]。

最后,打造中国顶尖学术论文展示平台。尽管中国科技期刊、学术论文进入SCI检索,可以向国外推介我国的学术实力,但是这类论文多数都需要以英文来发表,而这就忽略无视掉我国绝大多数的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论文等,尽管它们中一些论文的影响力也很高,甚至也要高于SCI检索论文。故而,我国科技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单位等有必要打造一个类似于巴西SciELO的中国顶尖学术论文展示平台,选择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的顶尖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科研人员集中展示我国优秀的科研成果,摆脱汤森路透SCI、爱思唯尔Scopus等的依赖。在这方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2012年始,开始实施“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F5000)”项目,以期构建中国精品期刊上发表的最具学术价值、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准学术论文的展示平台(f5000.istic.ac.cn),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这样从国家到部门、从国内到国际、从期刊社到投稿人等多方面一起努力,我国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会越来越多,我国产出的高水平论文也会越来越多,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的排序等也会越来越好,这样就会增加我国的科技影响力,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界的“中国梦”。

[1] 马峥,俞征鹿,潘云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7-1281.

[2] 潘云涛,张玉华,马峥.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综合学术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614-617.

[3] 王菁婷,马峥,刘清海,等.广东省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02):198-206.

[4] 苏成,潘云涛,袁军鹏,等.基于PageRank的期刊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14-617.

[5] 刘筱敏,马娜.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35-339.

[6] 刘筱敏,孙媛,和婧.Scopus与SCI来源期刊影响力差异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71-1177.

[7] 刘筱敏,马娜.中、日、法、德四国科技期刊论文及影响力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9-1503.

[8] 刘筱敏.期刊论文数量与期刊自引关系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48-150.

[9] 陈红光,雷二庆.中国SCI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02-404.

[10] 于媛,金碧辉.从SCI期刊的定量指标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国际化期刊基本特征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1):725-731.

[11] 郭玉,马峥.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出版状况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6):555-557.

[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1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1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5] 金碧辉,汪寿阳.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J].科研管理,1999,20(2):1-7.

[16] 郭玉,翟丽华,王晓春.基于SCI数据库的新兴国家食品科学技术学科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2,14(5):18-23.

[17] 赵晨光.与中国生命科学并肩迈向世界前列——生物谷专访Cell Research主编裴钢院士、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EB/ OL].(2008-10-16)http://www.bioon.com/master/ talent/375573_3.shtm l.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排序科技期刊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作者简介
恐怖排序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节日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