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伟 游苏宁
1)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100710
2)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100710
时至今日,许多人都在讨论办刊条件的现代化和出版手段的网络化,但无论外部条件和出版手段如何变化,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都必将基于其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的全面提升[1]。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第一本《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887年创刊至今经历了逾越百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131种期刊的医学期刊航母[2]。回首百年的办刊历程,中华医学会对系列杂志一直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第五次杂志工作会议”上,全面、完整地整理、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杂志管理和质控条例,包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出版质量管理办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日常编辑工作规程》、《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系统》、《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等[3]。主要涉及期刊的政治要求、学术质控和编辑加工规范质控等。现将近年来在执行这些标准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与大家分享,以期达到进一步强化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之功效。
学术期刊是以刊登学术论文为主的出版物。学术性虽然是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但学术期刊的载体——学术论文却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特性。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的政治性和学术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必须贯彻党和国家对科技、卫生和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确执行国家的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有关规定,恪守科技道德;不得违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得有政治性错误或浮夸、泄密现象。坚持科学研究无禁区,学术报道有纪律。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核心质量[4]。所谓“内容为王”正是对学术质量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最好的诠释。中华医学会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要求通则》中明确规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既要反映我国有关学科的新成就,代表国家医学发展水平,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提出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同时文稿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并对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学术质量审核中,应注意文稿所报道的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的科研设计是否严谨、是否符合循证医学、医学伦理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方法是否准确可靠,诊断依据是否充足,样本量是否够大,资料是否完整,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要求,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分,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同类文章相比,有无作者自己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科研发现和见解。对有重大创新和国内首创的科研成果,应建议采用“快速通道”方式,在最短时间(收稿后4个月)内发表。注意有无抄袭、剽窃(在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中,设立了“查重系统”,可以查询来稿中所有作者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所有投稿;同时还设立了“判重搜索”,包括:百度搜索、Google搜索、万方搜索、同方搜索;此外还有“论文相似度检测和学术不端检测);评论性文章是否观点鲜明,言简意赅,是否引用了必要的参考文献。叙述性文献综述和讲座类文稿,应抓住当前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水平,并应有作者本人的观点或评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学术质控主要采用同行评议和三审五定制度。
同行评议是指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其同行的研究工作进行客观、科学评议的一种制度[5]。这种制度要求科学家在评议其同行的研究工作时,仅仅以学术价值为最重要的评议标准,并且独立地做出判断,在评议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遴选高质量学术论文、维护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6]。同行评议始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同行评议作为科技出版的标志性行为,其重要性更加凸显[7]。以《中华妇产科杂志》为例,目前,国内现有妇产科医生19万,《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每4年换届一次,本届编委会(第十一届编委会)共有编委120人,其中国际和中国港澳台编委8人,编委会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程度空前。编委会专家担负着期刊导向和学术把关的重任[8]。《中华妇产科杂志》每年来稿2000篇左右,其中30%经编辑部初审退稿,退稿原因主要包括学术质量不高、同类研究课题重复投稿、不符合伦理学要求、统计学方法有问题等,另外70%的来稿将送给编委会专家进行同行评议。通常每篇论文至少送相同专业2位以上的专家审阅,同时每月召开一次在京编委会(不定期召开异地审稿会)对两审专家都同意刊用或一审同意刊用,一审退稿的论文进行集体讨论(两审专家都退稿的论文不上讨论会,直接退稿),最终确定论文的刊用与退稿。见图1。由于严格执行同行评议制度,《中华妇产科杂志》始终保持了国内妇产科界学术权威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妇产科期刊称号。刊出率一直控制在20%左右,而且每篇退稿都有明确而详细的退稿意见。编辑部除定期召开编委换届会以外,每届编委会届中不定期召开全体编委会或总编扩大会1~3次,对编委和审稿专家进行培训,交流审稿经验,确保同行评议公正有效[9]。正是由于同行评议的极端重要性,国际科技出版界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履行同行评议也十分关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Intetnational Congtess on Peet Review and Biomedical Publication)[10]每4年召开1次,最近1次——the Seventh Intetnational Congtess on Peet Review and Biomedical Publication于201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举行。近年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多次组团参加此国际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审稿经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2008年举办了首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11]以来,以后每年至少举办1期,每期参加培训的审稿专家均在100人以上;各编辑部也加强了审稿专家的培训,不定期举办审稿专家培训班,为提高和保证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学术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审制是对提高审稿质量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的通知[12],即编辑初审、主任复审、总编终审。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审稿机制中,“三审五定”的基本内容是:(1)三审(审稿阶段):编辑部初审、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审阅、专业审稿组讨论审定。为保证同行评议和审稿的公正性,自觉执行相关专家回避制度(审稿专家为作者之一或同一单位者回避审稿和讨论)。(2)五定(发稿阶段):供稿编辑、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专业总编辑及杂志社主管社长(或总编辑)按各自职责和有关要求层层把关、逐一签字。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通过同行专家审阅及专业审稿组讨论审定,使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稿得以录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审稿偏差;编辑部、杂志社及总编辑逐级分别履行各自职责,根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层层把关,全面保证了刊出论文的学术质量。目前,国外医学期刊为加强统计学审稿,制定了极为详尽的《对一般文章的统计学审稿要求》和《对有关临床试验论文的统计学审稿要求》[13]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多年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健全的审稿体系、严格的审稿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因而保持了期刊较高的学术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并在学科内具有广泛影响。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有多种杂志分别被SCI、SCISEARCH、CA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另有多种期刊进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出版的《INDEX MEDICUS(IM)》和医学文献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严格执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14],并在每年年初酌情进行编排规范的更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包括“编排格式”和“编辑加工规范”,不仅保证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版式和风格上的一致性,更保证了编排格式和规范的质量。仍以《中华妇产科杂志》为例,编辑加工流程见图2,排版印刷流程见图3。
出刊后自检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优良传统。自检的具体实施是由各期刊编辑部指定专人负责,对每期杂志的重要出版项目,包括封面、目次、版权、文题、作者姓名及其单位、图表、参考文献等采用抽检、通读等方式进行审读,各刊也可由不同编辑对不同内容进行专项审读,并于出刊后15日内将自检表上报总编室备核。各编辑部自检上报差错按审读最终结果罚款标准数额的50%进行处罚。
图2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加工流程
图3 《中华妇产科杂志》排版印刷流程
审读是对已出版的期刊从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经营等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检查,并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是全面检查期刊综合质量,不断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编辑出版水平的必要措施[15]。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审读采用分散审读和集中审读两种方式。
审读严格遵循国家有关宣传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期刊审读办法》等政策法规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综合质量评价标准》等进行。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系列杂志,并采用百分制进行测评。①政治质量:无分值,采用一票否决制,确实存在政治性错误的,进行通报,取消其评审资格。②学术质量:占50分,主要体现在所刊载文章的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实用性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被数据库收录情况、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重点号率、稿件刊出率、论文发表时滞、Web下载情况、综合排名等。③编辑出版质量:占40分,包括集中审读和分散审读,按照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板块分为:封面版权目次、中英文摘要、图表、文字与计量单位、科研设计与统计学方法等,以评分表进行量化考核。④运营质量:10分,以组织管理、期刊声誉、经济效益、出版发行情况、对集团贡献等指标进行考评。
(1)分散审读
由杂志社统一确定需要审读的期刊刊期,一般每年每种期刊不少于2期。将需要审读期刊的不同部分按组别如:政治质量组、版权目次组、中文摘要组、英文摘要组、文字及法定计量单位组、论文设计与统计学组、图表组、参考文献组、印刷出版质量组、数据统计组等分送给各审读专家组成员,采用通读方式进行审读。从2010年开始,依托中华医学会网络平台启用了系列杂志审读系统,根据审读内容的不同(不同组别)进行分散审读,然后由各组组长复核提交。
(2)集中审读
集中审读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对全面提高期刊的编辑质量和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审读专家的遴选原则上遵循随机、回避、更换原则,须满足①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判断能力,熟悉被评价内容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②具有良好的资信和科学道德、认真严谨、客观公正、敢于承担责任;③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为便于即时改进、提升质量,审读专家的主体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出版人员和相关领域医学专家。在相应的审读框架体系确定后,运营流程采用组长负责制,集中审读前召开各审读组长预备会,各审读小组修订相关评分表,并讨论标准把握的总体原则。每位专家的评分表由组长复核无误后上传总编室,总编室再复核后,进行数据统计,最终将各组专项检查数据汇总后做出全面的审读结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每年进行1次,每种期刊审读编辑出版质量不少于2期,印刷装订质量不少于4期。每年最终的评审结果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的《杂志工作通讯》上公布系列杂志大排名,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杂志社还不定期地举办审读专家培训班,对审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和集中讨论。
科技期刊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的意义在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以明确一本好期刊应具有的具体标准和各指标的权重[16]。同时,在日趋泛化和不断更新的编辑出版手段中,始终坚持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为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应成为业内的新常态。
以学术为主导,严格编辑出版质量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现今各种现代化的办刊条件和网络化的出版手段不断翻新的大环境下,办刊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最终离不开其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的全面提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坚持以同行评议和三审五定为期刊的学术质量保驾护航,以严格的编辑规范作为期刊的编辑加工、印刷排版质量的质控标准,从而保证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这艘医学期刊航母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1] 王晓宇.关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质量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1):52-53.
[2] 游苏宁.打造医学期刊“航母”[EB/OL].[2014-10-12].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733/217694/ 14287470.html.
[3]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第五次杂志工作会议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09:12-15.
[4] 石朝云,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质量管理体系[J].编辑学报,2010,22(3):237-239.
[5] 马峥,潘云涛.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效果指标[J].情报学报,2012,31(3):303-308.
[6] 徐刚珍.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96-698.
[7] 石朝云,游苏宁.在沟通中了解在交流中前行:参加第6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有感[J].编辑学报,2010,22(1):85-87.
[8] 潘伟.卫生事业妇幼先行——贺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N].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16):4-5.
[9] 潘伟.砥砺奋进六十载,同行学科纪风华[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4):244-248.
[10] 石朝云.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在温哥华举行[EB/OL].[2015-02-10].http://www. peetteviewcongtess.otg/index.html.
[11] 王旌.首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专家培训班胜利召开[R].杂志工作通讯,2008,(11):17-18.
[12]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EB/OL].[2014-10-10]].http:// 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8/22873/ 2006/3/ch3270295456181360021652-0.htm.
[13] 游苏宁.国外生物医学期刊审稿研究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5,6(1):4-7.
[14]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第五次杂志工作会议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09:11-13.
[15] 陈朝晖.出版后内部审读:科技期刊质量保证的一种重要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55-158.
[16] 游蕾,陆姗姗.在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中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原则[J].编辑学报,2012,22(Sup.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