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东 黄春晓 周海燕 杜晓宁 迟 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110016
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约占期刊总量的50%,居世界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科技出版大国。然而,从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来看,仍与我国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以英文期刊为例,我国现有英文科技期刊244种[1],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5%左右;全世界有5800多种SCI英文期刊,我国内地只有119种;世界上SCI检索影响力较大的2000种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5种;排在本学科前3位的世界顶级期刊中,没有一本中国期刊[2]。可见,中国严重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打造国际一流高水平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领域的首要任务。
2012年,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的实施,从国家层面翻开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中国科技期刊进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在数字化、产业化、国际化等方面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如何与国外出版商竞争高质量的稿源?如何发展自主的数字化产品?如何吸引更多的一流学者参与办刊、提高审稿质量、加快出版速度?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几乎无从谈起[5]。要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材料冶金学科是历史最悠久的学科领域,也是中国学术论文产出量最大的学科之一,然而中国的材料冶金期刊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与我国材料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很不相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传统学科的“老牌”学术期刊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中国科技出版界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JMST)为例,介绍了该刊编辑团队在期刊国际化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性探索工作。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科学的春天”来到了[6]。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批的科研成果涌现出来。时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的师昌绪院士,提出“中国材料冶金学科迫切需要有自己的英文学术期刊”。他先后与柯俊等国际著名材料冶金科学家进行联系和沟通,并取得共识。1985年,中国材料冶金领域第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中国金属科学技术杂志(英文版)》正式创刊。该刊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师昌绪、邵象华、柯俊、黄培云共同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成为新兴热点领域,为了适应材料学科的新形势、加强国际交流,编辑部变更了刊名,将原刊名中的“中国”字样去掉,“金属”改为“材料”,新刊名为JMST。
创刊伊始,师昌绪主编提出,作为一本英文学术期刊,要坚持“国际化”办刊方针,要努力创办“国际一流”的高水平期刊。“国际化”和“国际一流”被确定为JMST历届主编和编辑团队的办刊方针。进入21世纪,随着英文期刊越来越多,国家对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英文学术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JMST期刊出版团队对“国际一流”的目标进行了定量化,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即,第一步;利用3到5年的时间,使SCI影响因子稳定在1.0-1.5之间,JCR学科排名进入Q1区;第二步:再利用3到5年时间,将SCI影响因子提高到2.0以上,并在国际材料和冶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基本实现发展目标和奋斗目标。
“优秀稿件外流”一直是国内学术期刊界最受关注的问题。石应江等人[7]指出,论文质量差和出版效率低是制约中国期刊发展的首要问题。师昌绪和祖广安指出[8],中国材料学科的论文数量最近10年突飞猛进,从2005年开始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成为SCI材料学科论文产出第一大国。其中材料学科高引用论文总量排名中,中国也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然而,高引用论文几乎全部发表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国内期刊只能刊登二流、三流论文,甚至不入流的论文。这就是学术期刊领域常说的“优秀稿件外流问题”,这里面有中国科技评价政策和导向的问题,也有国内科技期刊自身的问题。
科学家优先把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这不是科学家的错,作为期刊人,我们必须从期刊本身找问题。论文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如何吸引科学家将最好的成果发表在JMST上,这是编辑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上说法颇多抵牾之处。实际上,金门诏本人及友人的说法最为可信。金门诏纂修的《休宁金氏族谱》(乾隆十三年活字本)卷八自述“生康熙癸丑”,可推知其生于康熙十二年。张廷玉《休宁金氏族谱·序》言金门诏“钦点翰林,年已六十四岁”。据《鹤征后录》载,金门诏乾隆元年钦点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张廷玉所言当为虚岁计。顾惇量《金东山文集·序》谓金门诏“出知寿阳归,年八十卒”。
中国材料冶金期刊大部分存在稿件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期刊的编辑、评审、接收以及出版过程太漫长,短则1年,长则2年[7]。作为作者,一旦完成了投稿,他们总是期望文章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表出来。发表效率低的期刊,必将逐步失去吸引力,最终只能被作者抛弃。对作者而言,发表速度没有最快,只有更快。高水平的论文,只会选择发表速度更快的期刊。
国内很多期刊已经认识到,发表速度正在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JMST编辑团队非常重视发表速度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使发表周期从一年多,缩短到9个月左右。国际材料领域知名期刊,如Acta Materilia,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其平均出版周期均在5个月左右,甚至更短。与其相比,JMST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在保证稿件评审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稿件处理效率,缩短发表周期,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国际稿源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科技期刊普遍知名度低,发行渠道单一,读者数量少[9]。JMST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期刊要发展,必须拥有畅通的渠道,让一线的专家学者能够非常方便地看到这本期刊,能有更多机会了解和认识这本期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期刊的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队伍,这是一本期刊良性发展的基础。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JMST编辑团队在稿源、发表速度、宣传推广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对稿件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优秀论文,开通“绿色通道”,在编辑加工和组版环节优先处理,尽快发表,并免收发表费。此外,部分作者取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后,通常需要尽快发表出来,国外期刊的发表周期仍无法满足其要求。对于这些有迫切需要的论文,编辑部提供“即时通道”,联系编委直接第一时间进行同行评审,论文质量达到要求可直接安排发表。编辑部还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对发表的JMST上的高水平论文给予一定的鼓励。
编辑对于自由来稿加大了退稿力度,提高了录用门槛。编辑、编辑部主任、编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重重把关,经过初审、外审、终审三次筛选,只保留一小部分创新性较强、讨论充分、写作流畅的稿件,将来稿录用比例控制在7%左右。通过严格筛选,使JMST录用稿件的学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JMST编辑团队针对材料学科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组稿、约稿和组织热点专刊的工作。一方面,从“熟人”入手,首先向金属研究所的一线科学家约稿,向期刊的编委约稿以及请编委为期刊约稿。约稿处理过程采取“主编邀请、编委把关、编辑跟踪、快速发表”的办法,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目前,已经有14位国际知名学者接受邀请,正在准备为期刊撰写稿件;另外,为了密切跟踪材料学科热点问题,编辑和编委共同协作,每年组织1-2期热点方向的特约专刊。目前,已相继出版“纳米功能材料专刊”、“薄膜材料专刊”、“特种铸造专刊”、“高温合金专刊”、“生物医用材料专刊”、“非晶材料专刊”等,“一维纳米材料专刊”、“医用材料专刊”、“催化材料专刊”正在积极筹备中。
截至2015年1月31日,JMST2013年所发表的190篇论文在Web of Science中共被引用410次,篇均被引2.16次,其中特约论文在被引用排名中位居前列,篇均被引17.7次,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事实证明,由于特约论文的创新性和指导性较强,更容易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下载和引用。
发表速度体现了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JMST编辑团队近年来一直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发表速度,ScholatOne稿件在线处理系统和Elseviet出版平台的使用,为进一步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和缩短发表周期创造了条件。首先,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稿件处理流程,并明确了稿件处理各环节的时间周期,使编辑做到当日稿件当日处理,实现了稿件处理“零等待”;同时,通过ScienceDitect网络出版平台,加强了Online-fitst发布和网络版期刊的提前出版。另外,如前文所述,为部分优秀论文提供“绿色通道”和“即时通道”,大大降低了平均发表周期。
JMST原来的平均发表周期一直在9个月左右。通过不断解决积压稿件,加大退稿力度,并多年坚持采取以上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新投稿件,三个月online发布,六个月发表”。
为了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JMST引入了ScholatOne稿件在线处理系统和ScienceDitect出版平台。作者反馈的信息中提到,这两个平台使海外作者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在作者和读者看来,这样的JMST才是真正的“intetnational”。这样的看法可能掺杂了一定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是这两个平台的使用,产生了两个实实在在的效果:(1)来稿数量大幅度增加,使用ScholatOne第二年的国际来稿数量首次超过国内来稿,来稿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50多个增至近70个;(2)期刊引证情况得到显著提升,由于ScienceDitect平台在材料学科的突出影响力,使期刊的下载和使用量持续增加,同时,Online Fitst功能的使用,使尚未出版的论文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引用。
编辑部负责人积极到材料领域重点科研院所拜访前沿科学家,通过讲座和座谈的形式,加强同一线科研人员的交流,积极宣传期刊。同时,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发放样刊和宣传材料,同与会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编辑部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编委工作会议,利用出差机会拜访编委,向编委介绍期刊最新进展,并请编委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期间帮助宣传期刊和组织优秀论文。
针对发行渠道单一、读者数量少的问题,编辑部加强了论文推广工作。每期网络版上线之后,同步向数据库内所有email地址发送当期目录,收件人收到之后,点击相关链接即可阅读或下载全文;编辑把每期发表论文的PDF全文发送给作者,并请作者通过email推送给熟悉的学者;全年出版工作完成后,编辑按照细分的热点学科,将电子版论文二次结集成电子专刊,同时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遴选出各热点学科中最活跃的学者,将该电子专刊发送给他们,供其在工作中参考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引用。以上措施,有效弥补了JMST发行渠道方面的缺陷,大大增加了有效读者的数量。
通过长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前文所述的工作,JMST正在取得全方位的持续提升,其中SCI引证数据发展迅速,在2012年首次突破1.0,达到1.198;2013年再创新高,达到1.610,并首次进入JCR学科分区Q1区;根据最新SCI引证情况,2014年影响因子有望再创新高。另外,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可以看到,JMST从1995年至今的总体自引率为9%,2013年的自引率同样为9%,说明期刊引证数据的可靠性较高。
随着工作的开展,期刊的进步,JMST的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在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中,把材料和冶金学科有关的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图1),可以看出,JMST在影响因子数值、提高速度、发展趋势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从高引用论文(>5次)(图2a)和零引用论文(图2b)的比例来看,JMST的高引用论文比例最高而零引用论文比例最低,论文学术质量明显优于其他期刊,说明JMST编辑团队在稿件质量控制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图1 SCI收录的中国材料冶金有关期刊影响因子情况(2011-2013年)
图2 2009-2013年期间所发论文中高引用论文和零引用论文对比
通过分析期刊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可以看到JMST的施引论文大部分来自海外,占54%,在国内材料冶金有关期刊中,位居前列。纵观期刊近几年在ScienceDitect出版平台上的下载和使用情况,JMST的国际下载和使用比例一直保持在60%左右。另外,如前文所述,JMST近年来的国际来稿数量和质量均呈现逐年快速提高的趋势。因此,可以看到,该期刊在国际材料冶金领域已经初具一定影响力。
JMST是中国材料冶金学科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编辑团队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工作,使这本具有30年历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进入快速、持续发展的阶段,目前已在国际材料冶金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术期刊具有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只有把“针对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期刊的具体问题和差距,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才能推动学术期刊不断发展和进步。
致谢感谢“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本刊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的大力支持。
[1] 马峥,俞征鹿,潘云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7-1281.
[2] 朱海洋,严红枫.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3-11-30(07).
[3] 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36-540.
[4] 谢筱萍.科技期刊国际化度指标的探讨 [J].编辑学报,2005,15(3):158-159.
[5] 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1-704.
[6] 方新.科学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石应江,齐国翠,李哲.SCI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323-1331.
[8] 师昌绪,祖广安.办好专业期刊须“里应外合”[N].中国科学报,2012-06-30(A3).
[9] 石应江,殷为宏.知名度影响力高水平——《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走向世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1998,9(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