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梅 张彬
摘要:工作理念的凝练与调适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思路与出路。“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平等和服务意识,尊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是工作理念转换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于此,作为守护者与引导者的班主任首先要用爱与关心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互动的桥梁;其次,通过言传与身教营造良好向上的班级氛围。具体工作规划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德行与操守;促成学生学习方法的转换与读书习惯的生成;构建自治型班级管理模式;求真调研,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等方面。
关键词: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 班主任 角色定位
高等教育绝不意味着仅仅是那课堂上无数个五十分钟所组成的教学环节,我们的目光与眼界应当停留在“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上,将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学生工作是重要的一环。以怎样的工作理念来决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又以怎样的身份和姿态来面对学生,与学生日常相处,是我们所有高校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的界定和把握
(一)理念的确定与转换为什么是重要的
理念,即理论观念,它是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其价值在于洞察本质、判断是非、预见趋势、指导未来,它是行动的指南。高校学生工作理念,是指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确立和具体运作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也就是说,明确的工作理念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思路,而这将最终决定高校办学的出路和前途。不但如此,精神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具体工作的事半功倍。工作理念的明确并不是要束缚我们的手脚,而是要通过对具有高度概括性、科学性、可行性和高屋建瓴,具有一定预测性,可以统筹安排和引导一段时期工作的理念的设定和把握,来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充满动力;缩短迷茫期,减少试错成本,从而大大提高工作实效。
高等教育的成功与否、何处走向,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决定着今日的辉煌能否延续,今日的缺憾能否弥补,明日又能否超越。社会发展的希望掌握在明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今日我们在校培养的学生手里,更确切地讲,是掌握在我们这些占有和运用着国家大量教育资源的高等学府的老师手中。我们要做出怎样的产品,取决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和定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着巨大变化,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迅速转变学生工作理念,以满足形势需要。
(二)何为“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具有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典型思维特征,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以生为本是以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即把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我们需要从日常的整体化管理转向个性化管理,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指导为主,更多地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每个人都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以人为本”还提倡一种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管理模式,“要以学生为先,为重,为主,为荣”。不能只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不能认为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更侧重于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参与教育者,是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如果忘记了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搞形式主义的假大空,就会被学生厌恶和抵触。高校管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需要主体间双向互动,通过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去熏陶、感化、激励和塑造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充分而且自由地发展,挖掘出学生身上蕴藏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工作理念的首要问题
1.要在观念上确立平等和服务意识
学生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不应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面目出现,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出现。学生不仅是我们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更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彼此合作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人格、精神、智慧层面的相互激励、感染和沟通。这需要我们首先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公民身份,将其与教师和管理人员一样看作是高等学校的组成成员,而非被动的教育和管理对象;大学生与其他成员一样是高等学校中“平等的”组成人员,才能唤醒其主体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其次,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大限度地参与决策和管理,并享有与其身份相符的责权利,从而其自身利益与学校的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样学生才会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
2.面向人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历史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因素很自然地把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因此,直到现在前苏联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影响还很大,这使我们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具有“普遍心灵”的个体,或者说培养具有“普遍理性意识”的个体,这使得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对纪律的服从意识。当下的时代发展则不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主政治的顺畅推进需要具有鲜明个性和自主意识的精英群支撑和实现。现代的教育体制需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机会,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主动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选择。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决不能期望用一个模式培养一种规格的人才。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理念很有启发。美国高校在多元化学生结构背景下,以“每个人都是人才”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成功”为目标,以“自律性”“责任感”的培养为着力点,体现教育公平和平等。这样,学校教育应当重在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个人规划与想象,不拘一格,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而不是用模子套住学生,按照统一步伐、统一思想、统一规格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同类商品。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角色定位
(一)爱,信任和引导
大学班主任不同于辅导员等专职学生工作者,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没有很多事务的决定权,更琐碎,但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知心。虽然无法天天在一起,但是借助于现代科技——短信、邮件、QQ群、飞信与随堂听课、谈心、参加班级活动等多种方式,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多种多样、方便易行。“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更侧重于着力解决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诸如学生推优评先、生活困难、社交障碍等,通过谈心、沟通等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遭遇失恋、寝室纠纷、网络成瘾等困扰的学生,通过倾听、安慰、鼓励、出谋划策等办法帮助学生化解。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班主任不是站在校方,而是以为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和为学生争取和维护权益为首要,同时准确把握学校和学院的政策精神,做好传达和疏导工作。比如,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9级的本科生适逢教学方案改革,实行“大类教学”的第一年,对于这些文科出身的孩子而言,《船舶概论》《微积分》《物理》等特色科目的学习显然是十足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侧重对他们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术科学习的兴趣,强调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对将来就业的益处,同时强调术科的学习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以这样的方式安抚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适应期。班主任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堆积起浓浓的感情和丝丝缕缕的依恋,从而与学生通过关爱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班主任像麦田守望者一样,似乎无处不在,又什么都替代不了学生,帮助学生把守着规则的底线,欣赏着学生自由发展的身影,并不时帮助学生规划和调整着未来的打算。
(二)言传与身教
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电话倾诉,邮件抒情,还是参与学生课堂,共同参与活动,言传都是最主要的工作方式,灌输、传达和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还要严格要求自身。班主任不需要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但至少要有些感染力,用对知识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生活的投入来感染学生;将曾经做过的抉择,曾经收获过的灿烂,曾经有过的遗憾与学生交流,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参照,让学生去辨别与品评。这与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建设等一样,是一种隐性教育。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的潜隐性和教育对象的随机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愿意主动参与、教育范围和内容具有广泛性,而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老师的以身作则具有样板效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更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下对学生主体性的诉求。在与学生相处中,营造氛围,恰如春风似有似无,耐人惬意,沁人心脾。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工作规划
(一)从做人与做事的点滴开始
高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这需要首先从德行与操守的培养入手。每一个个体的优良品格与完善个性是营造良好班风的前提和条件,而大学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恰恰是孩子们性格塑造和身份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对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提出要求并循序渐进地引导。这主要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建议学生每周给家里一个电话或者短信,不仅仅是汇报,还要关心和宽慰父母,在精神上支持他们而不只是索取温暖,培养学生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和师长;再如,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会面临着生活习惯和个性的“区域性冲突”,身为班主任,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会沟通,懂得谦让和宽容,懂得权衡、妥协和争取;同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与人友善交往……在这方面,香港很多大学的做法值得仿效:香港大学以“明德格物”作为校训,彰显学校发展的民族文化基础;典出《礼记·学记》的“敬业乐群”则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训,包含了现代学术的专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并提倡群体精神、社会关怀与造福人群。这都是学生具有开创性素质的品格前提。美国福乐敦州立大学则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目标,强调教育学生增加对学校的信任,毕业后作为公民要增加对政府的信任。自律性与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意味着对义务的一种自觉承担,这样学生反倒把遵守规则当成习惯与自然,而无须强制。
(二)学习方法的转换与读书习惯的养成
大学班主任工作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孩子,首先面对如何独立生活的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新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方法的挑战。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是:兴趣而非功利,主动而非被动,习惯而非突击;要有意识、有主动性地学习,学会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己查找资料、寻求论证和可能的答案;关心社会,并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日常工作中,班主任通过督促学习,抓出勤率,参加学生自习、班会、活动、个别谈话等方式把理念贯彻下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强化其能力的培养。
不但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是人类前进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应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明确地告诉学生好与坏的判断,而应让其保有想象与选择的空间和可能。不需要学生崇拜老师,而引导他们崇拜自己。志当存高远,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在心中为自己勾画美好的未来,哪怕不能实现至少曾经想象。
此外,高等教育更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这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论文写作基础之上,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就变得至关重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所以,班主任需要给学生布置经典著作书目,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学会查阅和检索前沿论文和电子书籍的方法,同时定期召开读书会,撰写书评,讨论和交流读书心得。另外,不同专业有着不同要求,如法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资格考试这一关,所以班主任从最初就让学生结合各科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有的放矢地接触历年司法统一考试的题目和练习,让他们学会分析具体问题,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的纸上谈兵,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意识”和“反思方法”为轴心,抛开高中时养成的死记硬背和考试万岁的习惯思维,同学们逐渐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带着“研究”的心态思考,并怀有一种“使命感”给出自己的见解。
(三)自治型管理——班级管理模式的确立
班主任是学生的守护者而不是保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对传统的班委会进行改组和重组,成立班级自治管理委员会,让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分工,并直接对班级负责,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班级的凝聚力;同时,成立班级特色小组,丰富业余生活,并让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增进感情。实践证明,这种自治型管理模式收效颇佳,尤其是班级核心团队得到了锻炼,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干部成长很快。过程磨砺和利益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寓有形管理于无形之中,最终争取逐步达到无需管理的理想状态。
(四)求真调研、搭建平台——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文科院系在科研深度和影响力、社会应用价值、技术含量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如运用社会调研方法关心身边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一时,同学们还不具备独自科研创新的能力,班主任可以建议他们普遍尝试,为科研能力的提升积累和储备。同学们在求真调研和课题立项中表现积极,有的关心自己民族的特殊工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的关心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公民意识现状,还有的则关注社会冲突与权益纷争,如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强制拆迁与物权的排他性之间的协调与妥协等,选题、调研和撰写结题报告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院系还可以专门设立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氛围。同学们如鱼得水,热情高涨,创新与实践能力会有很大提升和飞越。
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需要学生工作者兢兢业业地付出。作为班主任,无论是一个引导者,引导他们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帮助他们搭建知识框架和转变学习方法;还是一个引路人,培养和塑造他们品行和能力;抑或是作为一个守护者,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并为他们及时服务,都需要甘于奉献,并乐在其中。在班主任肩上的,不仅仅是责任和使命感,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感。用爱心铸造桥梁,用眼光引领前进,用心灵与学生互动,用行动与学生共勉。班主任与学生一起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时刻准备着,去拥抱明天的誓言。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9.
[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09.
[3]马俊杰,文书锋,黄文彬.论坚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4.
[4]吴迪.大学生身份的确认——更新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基础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80.
[5]赵远.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5):183.
[6]刘海存.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江苏高教,2009,(1):112-113.
[7]何丽明.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做法及其启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63.
[8]赵远.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5):184.
[9]王宝德,刘凯,刘雪梅.“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67.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2010145)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HEUCF201213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