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之我见

2015-04-08 09:12姜少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具正方形动手

姜少芳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既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识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结合教材内容及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低年级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特别是对于数学这样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目来说,更需要学生加强实际操作,而传统教学的缺点,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学习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充分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数的认识和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充分地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如青教版一年级上册12~20各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时,要充分地让学生用1根小棒代表1只海鸥来摆一摆,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是多少。随着学生想出把10根打成一捆,引出“10个一是一个十”,让学生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再借助计数单位表示出11,对照小棒、计数器写数,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1个十”和“1个一”的表象,理解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这样,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米、厘米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动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找出1厘米的,接着再展示给全班,由于提出的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出现问题,而且整堂课也进行得很顺利。由此可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三、操作时要指导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四、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例如,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我设计了“谁知道9加6等于几?悄悄告诉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符合他们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小学生遇到不会算的题目首先想到的是数一数,因此,当看到9+6时,有的孩子已经能够数出得数是多少了,他们急于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师让学生“悄悄说”,一方面,满足了这部分学生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激励没有想出答案的学生积极思考。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先独立思考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再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点拨和鼓励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跃英.搞好操作活动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J].成才之路,2008,(11):28.

[2]胡涛.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操作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0,(12):164.

[3]吴海洋.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A].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2.

[4]陈孝忠,廖维勇,陈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生理学会,2005.2.

猜你喜欢
学具正方形动手
我也来动手
剪正方形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剪拼正方形
动手画一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