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不仅是为了挣钱”
新时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怎样的打工经历?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前不久,记者与一位90后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肇嘉浜路地铁站,李承成(化名)疲倦地靠坐在候车座椅上,一双并不太大的眼睛,略带警惕地扫视着眼前过往的人,面前放着一个半身高的银色行李箱。
正欲前往松江假日酒店做帮厨的李承成,在记者遇见他时,他刚到上海。这是第二次来上海,第一次是去年9月份。
“去年我的一个老乡在上海一家酒店工作,听他说工作不错。所以去年我就来看了下。”他说,“总体上工作环境不错,所以我这次就来上海工作了。”
今年刚满20岁的李承成老家在江苏盐城,已是一名有着4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老兵”了。16岁初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早早去往其他城市打工。父母都是农民的李承成,虽然平日也常帮着家里干些农活,但并不愿意一辈子务农。“务农这活儿又苦又累,收入不高还不稳定。我们村很多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如果不读书也都出来找工作了,没几个留在家里(务农)。”
李承成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县城饭馆的服务员。月工资1500元左右,每天9点开始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0点饭馆关门。“确实是挺累人的。刚开始工作也不熟悉,只能边学边干,每天干完活儿基本倒头就睡。”李承成说,“饭馆只有3个服务员,每到饭点的时候,一个人就得当作两个人用。”
2012年过完春节,李承成没去县城的饭馆打工,而是跟着朋友去了杭州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刚决定去杭州的时候,家里人反对,自己心里也不是很踏实,出发前的晚上一宿没睡着。”说到这里,腼腆的李承成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很快就恢复了神色:“坐上火车之后,这些(不安)都没有了。等到了杭州,看到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城市,我就特别兴奋,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然而,在工厂工作了3个月,一下子便将李承成从梦想拉回现实。孤独、无聊,这是他说得最多的字眼。被分配在熨衣部流水线,每天需要工作11个小时,因为初学,所以做得比别人慢。“刚进厂,简单培训了一下,然后我就看着旁边的人边学边做。”谈到工厂,他直摇头:“工作时间长还能忍忍,但是工作太无聊枯燥,而且工厂里的人都是自管自的,互不交流,时间一长就特别孤独。”又坚持了2个月,他离开了工厂。
“其实3000元的月工资还是挺高的,比在饭馆工作挣得多多了。但是这个环境真的受不了,虽然饭馆工资低,但过得自在。”
从工厂辞工后,李承成在杭州的一家西餐厅找了份工作。“2000元左右的工资,另外还会有小费。环境也还行,只是自己必须得在外面租房子住,开销有点大,不过至少比在工厂里好多了。”他笑着说。
9号线地铁将进站停靠,李承成起身回头望了望站台,然后又坐下。
4年的打工经历,让李承成提前品尝了生活五味。“出来打工并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现在工作的酒店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环境很好,宿舍也干净。”对于生活,他有自己的想法:不奢求高工资,但求生活质量能有所改善。
与父辈们出来打工只为了挣钱相比,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李承成显然追求得更多。
“我不喜欢大城市”,谈及未来的打算,李承成的想法很实际:“现在就只想在酒店多做两年,攒点钱学点手艺,然后就回乡开家西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