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贺, 董召荣, 魏凤珍, 黄 婷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
农业生态学专业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教学改革浅探
宋 贺, 董召荣, 魏凤珍, 黄 婷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
针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分离问题,从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性教育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方面,结合教学经验,试图阐述农业生态学专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方面兼顾的教学改革途径,以期提高农业生态学教学效果,培养综合性人才目标。
综合性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农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设置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需要[1],并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及食品安全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增多[2],农业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
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范围广、研究内容多且研究尺度宽,这些都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缩小研究范围,农业生态学专业教学中常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人才培养方向[4]。学术型培养方向强调生态理论的学习,旨在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这个方向在促进学生生态学理论知识提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该方向往往远离农业生产实践,易导致学术型人才缺少对农业生态现实问题的直观认识,缺乏学术研究基础。应用型培养人才方向则强调实践应用,增加了学生对现实问题认识的深刻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该方向常对应用技术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理解不够,不利于应用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应用技术的创新[5]。可见,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培养方向分离,看似会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可能会造成农业生态学知识的人为分割,使学生无法系统领会农业生态学精髓。因此,农业生态学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方面兼顾的教学改革有必要深入探究[6]。本文拟从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性教育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方面,结合作者几年的农业生态学教学经验,对农业生态学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方面兼顾的教学改革途径给予简单论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1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材改革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一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传统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研究方法已无法更加深入和全面地阐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在调查的7本农业生态学教材中,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都没有提及“小尺度”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大尺度”的遥感等技术在农业生态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陈旧知识将会严重制约学术性人才的成长,不利其思维的拓展。此外,在农业生态学应用方面,一些新问题和新技术的出现,比如黑炭还田、秸秆还田和土壤酸化治理等技术也没有涉及,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7-8]。可见,目前的教学内容既阻碍学术型人才的知识拓展,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更新。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的教学内容更是乏陈可数。农业生态学教学内容亟待改革,其中编著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的教材是关键。一些观点认为,两者兼顾的教材更新,势必会大幅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这种观点实际上还是把两者孤立开来,事实上,两者真正做到有机结合不会增加过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例如,选择一些目前现实应用较广的技术,在讲解时对技术应用原理等理论层面问题给予简单阐述,即可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比如,在沼气池应用问题上,简单讲解CH4的产生机理。这样,一方面在学术型培养方面增加了应用性环节,而在应用型方面,让学生真正理解CH4产生机理及CH4产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应用。
1.2 教学内容结合最新的农业生态学国际前沿
近年来农业生态学科研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仅靠强调基础知识构建的教材改革,无法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因此,农业生态学任课老师应及时查阅国内外的生态学主流杂志,比如《Ecology Letters》,《Ecology》,《生态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等,了解国内外农业生态学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注重知识的时效性,及时将这些前沿知识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增加对农业生态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敏锐性,促进学术型人才培养。同样,在讲解例子的选择上,多选择一些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相关的知识,这也开拓了应用型人才的思维,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1.3 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
目前很多高校都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大学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也会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9]。因此农业生态学老师可以结合自己或课题组的科研课题,跟学生讲解一些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成果等,这会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兴趣。课题讲解过程中,学术型较强的项目应该增加背景知识和推广的意义介绍,而在推广类项目讲解中应该增加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由于对这些课题和成果,教师自己比较熟悉,并有一定认识深度,能较好地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程度,讲解中较为自信并有一定思考深度,会让学生感到前沿的农业生态学科学技术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4 设计一些学术性高应用性强的实验
目前传统的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验中,学术型和应用性实验两者严重分离。比如物种“多度”和“丰度”的测定上,就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缺少学术性和理论性。实际上,在应用性的实验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术性内容。例如,“多度”和“丰度”的测量上,预先在田间挖不同深度小坑,一段时间后,观察不同深度坑中野草“多度”和“丰度”,并要求学生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测定物种“多度”和“丰度”,也理解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同样,对于学术性很强的实验,应加强对背景知识的讲解。比如,在《pH值下降对作物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的实验中,应该介绍中国南方酸雨危害和因化肥投入过量造成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都在发生不同程度酸化的背景知识[10-11],这样不但会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未来农业实践中会充分考虑和减轻pH对作物的负面影响。
1.5 实习场所选择应用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地点
传统的农业生态学实习,通常选择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内容,比如农业废物利用、有机农业展示和农业资源调查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了解“三农”现状十分重要,但这些实习内容有的太重视应用性而忽略了理论研究性。在实习内容方面可适当增加一些学术研究性内容,丰富农业生态学实习内容。比如到科研院所的研究试验基地,了解其当前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丰富学术性。
2.1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农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授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可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多与学生互动,“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有助于教学进入“教师问-学生思-教师讲-学生答”的良性互动循环。此外,在问题设置方面,多设置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学术问题,或有一定理论支撑的应用问题,使问题既有一定理论高度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针对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讨论。比如“滇池的水葫芦之辩”。首先介绍云南滇池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曾给滇池带来过生态灾难[12],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清除,而现在由于滇池的水体富营养化,正又大规模引入水葫芦,试图通过其吸附水体中氮、磷等物质,迅速治理水体污染。在此背景条件下,提出“结合生态学知识,分析引进水葫芦的利弊?如果引入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讨论。
2.2 教学手段改革
目前很多学校都用多媒体PPT教学,PPT课件上的图片较直观[13],在应用型教学中,可让学生迅速对实践应用手段和方法有较准确的感官认识。但在一些数学公式和化学反应式推导等理论性较高的教学中,采用PPT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组公式,可在PPT一页的教案中就可得到体现,但学生思考时间短,不利于理解。板书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它主要通过逐步推导过程,及时发现学生认识上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促进学生理解。可见,农业生态学教学应该将PPT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过程中,把一些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拍成照片或录像展示给学生,能更强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多找一些农业生态学相关的应用性较强的影片拷给学生,以使他们能在课外了解生态学背景和一些应用知识,弥补课堂理论性过强的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这些基金通常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一些农业生态学问题的研究兴趣,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平台研究一些问题。此外,针对于学术性较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相关部门和一些高校开设了一些大学生创业基金——这一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基金,但大学生创业基金一般针对大学毕业生开设,对在校大学生资助较少[14]。实际上在学生没有走上社会之前,可以给大学生开设小额创业基金,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能为学生在农业生态学创业方面提供一个契机。比如,探索开发有机和无公害野菜的种植技术等。
无论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当前完全依靠闭卷考试进行考评的模式都应进行改革。因为在学术型教育方面,很多东西需要理解和灵感,而目前的农业生态学考试往往采用有明确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模式进行,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科研潜力和水平。同样,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这种应试本身就是理论性较强的考试。所以考评模式需要改革。在改革中学生可以结合农业生态学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给予论述,但应用型的题目应结合理论的分析,而学术性题目要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或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了体现公平性,成立考评小组,对考评论文打分,成绩综合后,参照平时成绩合成最终考核成绩。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学本身就是理论性很强的生态学在应用性强的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所以农业生态学自形成之初就注定了是一门学术性和应用型相互结合的科学,将它们强分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生态学的学术性型应用型兼顾人才的培养。
[1]杨 冰,陈长青,陈林海,等. 加强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2,8(254):68-70.
[2]井大炜. 农业生态学教学质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318-319.
[3]章家恩,骆世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生态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新任务[J]. 农村生态环境,2003,19(3): 45-48.
[4]李世楠.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及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4):255-256.
[5]范竹君. 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大学教育,2012(10):31-33.
[6]胡玲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并存的驱动因素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58-61.
[7]郭大勇,范明生,张福锁. 农田土壤黑碳应用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 (5):1252-1261.
[8]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 (3):87-91.
[9]姚利民,綦珊珊,郑银华. 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之路径探讨[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5 (99):41-45.
[10]宋 贺,黄 婷,董召荣,等. 酸雨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J]. 生物学杂志,2007,5 (24):40-43.
[11]Guo J H, Liu X J, Zhang Y, 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 Science, 2010, 327: 1008-1010.
[12]丁建清,陈志群,付卫东,等. 水葫芦象甲对外来杂草水葫芦的控制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 (3): 97-100.
[13]马国英,田志兰,李晨旭.多媒体PPT 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21): 108-109.
[14]吴定伟. 浅谈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 4(21): 173-175.
Exploration of agroecology teaching reform for training both academic and applied talents
SONG He, DONG Zhao-rong, WEI Feng-zhen, HUANG Ting
(College of Agronom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iming at the serious separation of training direction between academic talent and applied talent in agroecology teaching, this paper tried to state the way of teaching reform for training both academic and applied talents from four aspecr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xtbooks and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creative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oecology teaching and train comprehensive talents.
comprehensive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2014-06-03;
2014-09-24
安徽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302)
宋贺,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教学研究工作,E-mail:songhesonghe@foxmail.com。
G642.0;S181-4
C
2095-1736(2015)02-0100-03
doi∶10.3969/j.issn.2095-1736.2015.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