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钱林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是要高雅化,还是要大众化,一直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争鸣的审美取向问题。一切文化建设都必须根植于大众,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变成一种精神力量。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大众化,绝不是庸俗文化建设,而是一种内化于心又外化于形的形而上的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是指独立于庙堂之外的用于消费的普及的文化建设。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大众化文化的如何建设?现在政府已经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图书馆和其他博物馆以及文化馆都实现全面的和免费的开放。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一直存在重建设重验收,而不重视管理和使用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走大众化之路。
高校图书馆的大众化文化建设,这是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是一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和学校办学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图书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是学生获得知识、技术、思想情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途径之一,是真正给每个个体提供了平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图书馆从学校边缘走向中心的肇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普及和提高两大问题。“普及与提高并举、改革与发展并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加强和改进服务工作,努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明显提高,建设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事业。”[1]
普及就是广泛地面向大众。普及教育就是平等教育,普及不是不提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2]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利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的大众化发展。阅读是大众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全民阅读是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图书馆是全民阅读主要场所。只要能够把图书馆所控制的知识与信息文本传输到全民手中,让全民参与阅读,这就能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普及教育是起积极推动作用的。
图书馆文化建设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不单单是每年图书成千成万种的数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图书馆分馆个数的增多,图书馆的普及必须与大学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与办学指导思想等结合起来。普及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光有普及,没有提高,图书馆事业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发展。只有在普及的同时,又重视图书馆事业的提高,图书馆事业才能进步和发展。但是,图书馆事业的提高,是立足于图书馆现实基础上的,是现实基础上的提高,而不是从空中提高。”[3]因此,图书馆普及与提高都应该从高校的现实出发,从本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出发。
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应该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实现图书馆管理的转型,让大学生的传统固定的馆内馆外阅读转为自由的移动阅读,转为与平台的交互阅读。图书馆的庙堂阅读走下神坛,走向民间,惠及大众,人人阅读,随时阅读,随地阅读。
在普及过程中,图书馆如何转型?图书馆应该“及时组织应用培训班,定期举办一系列关于电子图书的讲座、活动等,宣传电子图书的优越性,加强对读者知识产权的教育,计算机操作技能、检索以及电子图书的使用方法,鼓励和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电子图书。”[4]除了组织培训班以外,服务于大众,这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图书馆要做好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阅读指导,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把图书馆的管理从纸质的管理推向数字管理。在图书馆普及的情势下,图书馆工作才能完成转型。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管理面临既有物理空间的管理,还有更多的网络空间的管理。这不是意味着图书馆的功能的退化,而是在存储、传输与育人等功能方面加强。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走大众化之路的最高层次就是如何化大众,让大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图书馆的化大众,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与大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结合起来,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要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去,采用各种方式让大众能够各取所需,不只是看书借书,诸如公众喜欢听的大讲堂,未成年人们喜欢的科普展览,老人关注的养生保健,甚至学生到图书馆里做作业,放学后服务(after class service),等等。”[5]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消费对象是多层次体验需求的消费群。这个消费群知识阅历、生活背景、人生价值取向、学术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如何化大众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内容上,它包括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的整合;本地资源和远程资源之间的整合;图书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等;在层次上,它表现为界面的整合;数据的整合;异构系统的整合及服务的整合等。通过整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各种信息资源透明的无缝的链接,把一个统一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同时提供增值的信息或知识,满足读者全方位、多渠道、一站式地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的要求。”[6]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多的是强调的经费投入在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学生的食堂、学生宿舍,而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强调的少,图书馆的存书书目与学生的比例是否协调,图书馆的资源与专业的匹配等方面。因此,要整合资源,提高图书馆的一切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完成高校图书馆之转型。大学图书馆的转型不仅体现在为本科教学服务上,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图书馆要主动参与大学的本科教学。“正在兴起的条理化学习环境(MLE)是英国高等教育界最近提出的概念,意在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的重要资源(如课程安排、教学参考资料、学籍管理档案、学习支持服务等)纳入到一个‘个性化’的虚拟环境中,使学生从同一用户界面就能获取与本人需求相关的老师辅导、图书馆服务、题库、考核成绩等各种学习设施与服务。”[7]高校图书馆文化转型,不仅要体现在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与大众参与上,更要体现在把过去的图书馆管理以师生为主体,转向以师生为主导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今后图书馆的管理只要做好远程服务就可以了,“通过远程服务,图书馆将以信息收集、整理和传播者的角色成为社会信息系统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远程服务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最后,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注重多样性。图书馆的管理,除了纸质管理外,也不仅局限在多媒介上,还有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比如定时开展知识性的讲座,这样的讲座要让读者参与,不是要参与听,而是要参与讲。可以邀请读者和社会大众人士来定期做知识性的讲座。这样的类型,比如英语学习、学术报告、数字资源展示等都要加强大众的参与。
[1]罗志勇.普及与提高: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大主题[J].图书馆杂志,2000(7):45.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819.
[3]周世辟.图书馆事业的普及和提高[J].图书馆界,1991(4):24.
[4]何胜利.电子书的普及对图书馆转型的影响.中国西部科技,2011(8):96.
[5]刘锦山,崔凤雷,陈传夫.推进图书馆大众化与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J].2013(2):5.
[6]欧阳红红.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重构[J].图书馆学研究,2005(9):56.
[7]高惠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图书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0):71.
[8]马楠.试论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