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飞
(兰州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各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一系列会议中全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重点强调,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基于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在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举起前进的旗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核的,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的,也是其根本的性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要求和丰富的内涵,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的凝练。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把它凝结成24 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 个字精炼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具体的价值准则。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最高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最高的层次,对另外两个价值理念具有统领的作用。所谓富强,就是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民主是我们国家追求的社会民主,也是人民民主,其最根本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源,是给社会主义人民的重要政治保障。所谓文明,它是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的一个基本状态,是对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高度概括,也是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最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出现,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所谓和谐,是指人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我国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基本的内涵时;要把握好每个字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同时还要思考其内涵包括的内容和价值要求,要全面彻底的了解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念。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对我国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生动性表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总结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国家内人民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民意志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向往的一种美好状态。所谓平等,是所有公民在法律的面前一律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是相对的平等。平等要求在国家内尊重和保障基本的人权,每个人都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公平,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它要求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平等权利获得为首要前提,是社会和国家存在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保障。法治需要法制建设保障和维护公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没有法治作为前提,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就失去了保障。这一价值理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存在的基本保障,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的基本理念,是指引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的路上的灯塔,它让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路上不迷失自己,不会走弯路和错路,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其他理念的存在和实行的屏障。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属于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从个人的行为层面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进行的凝练。这一基本理念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覆盖,它要求公民必须恪守相关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个人对于国家的依赖感和存在感而言,是个人建立在国家上的一种深厚情感,也是个人调节自身和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爱国和我国的社会主义联系到一起,要求我国国民要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到为国家效力、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国家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对待自己的职业要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是千百年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要求公民做到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的行为。友善要求在公民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关心,和睦友好,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这一理念是对公民层面的要求,是每个公民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尽的义务,也是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是另外两条理念的继续完善和要求,是社构建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公民的要求。
总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就必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把新时期的重要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内容,全心全意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奋斗。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已经了解清楚了,但是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一次次的在党的会议上强调它的重要性,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提上了我国的国家议程。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必须要马上实行的计划和方案,是必须要在全国践行的方针,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提出的。它有以下三大必要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当遭遇转型时,传统的价值观个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会产生巨大的思想冲击,价值观会发生移位和冲突现象。在经济建设中,难免会产生以功利性价值观为主导的人,他们推行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抛弃了诚信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地方。这是我国国家转型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国家转型带来思想和价值冲突的需要,所以说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和紧迫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我国共同思想的需要
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就必须要有共同的思想作为基础,才能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危机的频发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都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这就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于是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就会出现,这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迫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统一的、科学的、可靠的价值行为准则,以达成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且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社会意识,它是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并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性的推动作用,能够作用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起到保障作用,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站稳脚跟,其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强,民族分散只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而当前由于国际格局和地区动荡不断出现,为增强我国民族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被提上国家议程。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强弱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推动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它能够引导人们对当前的多元化价值观作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尝试对社会和个体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和纠正,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起到导航、定向和凝聚的作用,所以说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和紧迫的。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国家议程的事,而且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就我国发展现状作出的一些问题分析,分为四点。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不够具体,仍显抽象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24 字的基本要求。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这24 个字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还是太笼统和宽泛,并没有落实到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当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层面的东西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实际行动在全国人民群众内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最大的课题。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停留在较高层次,没有深入群众
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在人民群众中实行的,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它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在人民群众中实践,最后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目前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只有一些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的社会团体,而其他领域的人民和基层的群众则很少关注或是涉及。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贯彻落实不到位,在基层群众中没有普及和践行,只在党政机会和有关教育部门中实行,对基层群众的关注度不够。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只看重形式,忽视了实质
普通的人民群众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仅仅依靠一些传媒系统,电视、电脑和报纸杂志等,也有一些社区利用社区宣传栏进行教育。但是往往这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只是浅尝辄止,只注重过程的与否,忽视了结果是否达到满意的程度。这就导致在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只看重形式而对宣传效果和实行结果忽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层面的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培育形式,让人民群众更好的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达到理想的培育效果。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方法上过于单一,缺少引导
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仅仅依靠向人民群众运用理论灌输的形式,在培育的方法上太过单一而缺乏一定的说教性和科学性。对于基层群众来说,理论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他们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也不能将它转变成切实可行的措施。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多些形式,将深奥的理论转变成易懂的措施,并采用引导和教育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主动去践行,这样效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要想在全国范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高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注重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要时刻进行示范引领,用实践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笔者就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国基本国情,思考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有以下两条思路。
(一)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事抓起、从学校着手,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强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规划。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我国教育的总体规划中,贯穿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各个领域,并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的受教育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的国民教育整个过程,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
党和政府要确定好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的规划,针对经济发展状况出台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措施,在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有利环境。同时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依法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行政的实践中去,落实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培养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漫长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事,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注意结合人民群众,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基本的内涵和必要性更要有思考,让党和政府顺利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引明确的方向。
[1]姜迎春.价值多元与共同理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哲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7).
[2]安忠贤.浅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A].本溪市各民主党派统战理论研究联合体第十七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3]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N].学习时报,2010.
[4]邵会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D].河南大学,2011.
[5]王改霞.浅议新世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