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梦”问题研究述评

2015-04-08 21:26苏玉超黄红发
社科纵横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研究

苏玉超 黄红发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11 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理论界对中国梦的研究也随之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作了全面的阐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推进对中国梦的认识,本文试图对中国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中国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梦的提出和历史渊源

关于中国梦的提出,韩庆祥从历史时间来阐释提出中国梦的时代背景,认为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由辉煌到没落、由强大到屈辱,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转化为中国人坚定的民族性格与宏大的历史梦想。1978 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们不仅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日趋接近,而且也具备了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1]

李君如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在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直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由此翻开了崭新一页。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于1949 年建立新中国,为人们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启动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车轮。[2]

关于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梁言顺认为中国梦源于近代以来具有先进思想的志士仁人的探索与实践,它的核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又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得我们有了更宽广的理论研究空间。[3]王树荫认为,中国梦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传承,也是近代中国不懈奋斗的延续,更是当代中国理想目标的升华。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4]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自从习近平提出和阐发中国梦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梦的内涵给予了理解和解读。

1.“本质说”。石仲泉认为,在对“中国梦”的众多解读中,还需要凸显它的本质内涵,也就是说,最好按照习近平同志讲的本意来解读。习近平同志讲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5]辛鸣认为,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内涵,就是让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6]陈晋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来说,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7]

2.“两元说”。有的学者认为,汉语“国家”一词由“国”和“家”组成,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8]石仲泉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含义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般地说,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是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文明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9]梁仁认为,中国梦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10]

3.“三维说”。秦宣认为,“中国梦”是一个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11]王淑芹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论述了中国梦的内涵,认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是国家、社会、个人,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实体化为三重主体的协调共进、有序发展,最终体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12]王宗田认为,中国梦的辩证特征表现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个人与民族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13]沈世培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中国梦:从现代化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现代化形态梦;从社会性质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社会形态梦;从进步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文明形态梦。[14]

(二)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学术界对中国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梁丽萍认为“中国梦”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坚定的民族信念两大特征。[15]姚桓和孙宁认为,本土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中国梦”的时代特征。[16]陆建德认为,社会性和公共性是“中国梦”的两大特点。[17]

秦宣认为,从“中国梦”形成的历史渊源看,它具有民族心理上的共同性;从愿望表达和利益代表上看,“中国梦”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从精神气质的展现上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体现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包容性。[11]汪玉奇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二是有最强烈的民族情怀;三是有彻底的民族信念。[18]黄相怀认为,中国梦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色。[19]

史文清认为,中国梦具有政治性、历史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五大特征。[20]韩振峰认为中国梦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时代性、科学性、导向性、人民性、共享性、历史性、现实性、发展性和实践性。[21]

三、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关于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李玉滑认为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始终明确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22]

岳彬、孙菲认为,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社会形态;从时间维度看,它处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迈进的时期;从其基本表象看,它是一种极具动态性的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中国社会向更高社会形态发展准备必要条件。[24]

韩振峰认为,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重要战略思想,只有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它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他认为中国梦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三大追求有机统一,中国梦是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大目标的统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三大方位的统一,中国梦是必须坚定不移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和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有机统一。[24]

(二)中国梦的意义

李君如认为,中国梦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通过党代会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要求统一了起来。这不仅有一个党怎么样反映人民诉求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样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行动的问题。中国梦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的目标,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25]

史文清认为,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20]

张永缜认为,中国梦将关注点落脚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上,落脚到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实现上,落脚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上。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已经上升到人的发展的更高层面,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26]

王伟光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认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是造福世界之梦,是人类进步之梦。[27]韩振峰认为,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宗旨,而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党的执政遵循和执政方略。[28]

四、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机遇和挑战同行。徐坚认为,未来十年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和妥善运用我国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29]

侯惠勤认为,经过60 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所取得的理论和制度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另一方面,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30]

然而,实现中国梦又面临着挑战。郑必坚认为实现中国梦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能源的挑战;二是生态环境的挑战;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四是巨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挑战;五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种种压力以及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的危机带来的挑战。[31]

王义桅认为,实现中国梦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不仅有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社会发展方面的,还有国际上的。一些国家不愿意或者不甘心见到中国梦的实现,有意无意地给我们制造各种麻烦和障碍,试图延缓中国前进的步伐。我们今天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程度超出想象。[32]胡宗山从国际关系视角探讨了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机遇与挑战,认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平衡性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外溢、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世界主要大国战略东移以及中西、中外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都构成对中国梦的重大国际挑战。[33]

五、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的实现

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实现的研究主要有:

邓纯东认为,从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来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也才能真正协调发展。因此,“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有可能。[34]

王伟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中国梦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35]

刘亚洲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36]汪玉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中国共产党人是做中国梦最热烈、最自觉的先进政党。一是中国共产党因中国梦而生而在而壮大,二是中国人民因中国梦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三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18]

(二)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的实现

关于中国道路与中国梦,辛鸣认为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一条为了我们自己的路,中国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中国道路是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中国道路只有充分彰显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圆中国梦。[37]

肖贵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不仅是引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38]

王伟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所以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创造性地开展了理论创新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9]

陈晋认为,中国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的追求。[7]

(三)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实现

汪青松认为,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精神纽带与精神依托。[40]

荣开明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两翼,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铸就中华民族兴国之魂、强国之魂。[41]

孙来斌认为,作为中国精神表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同理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民族精神是激发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共同理想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42]

肖贵清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43]

(四)中国力量与中国梦的实现

关于中国力量与中国梦的实现,唐洲雁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44]

汪青松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包括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硬实力与软实力、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等,最根本的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0]

辛鸣认为,中国梦要靠强大的力量作保障。中国社会百年以来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在一盘沙、各自为战的状况下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力量,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同时,包括我们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制度力量、文化力量。要把所有这一切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实现中国梦。[45]

颜晓峰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中国力量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共同力量。凝聚中国力量是在深化改革、调整利益格局中实现的。让全体人民共同拥有一个中国梦,从而形成改革合力、攻坚合力、追梦合力。[46]

(五)实干兴邦与实现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和提供根本保障。

辛鸣认为,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近现实打下坚实基础。实干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47]肖君华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实践要求和时代要求。[48]

郑必坚认为,要把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知”与“行”的统一,需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首先是要“凝聚力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多元化和观念多元化条件下,在更广泛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在此基础上,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一项历史性的严峻考验。[49]

六、中国梦与美国梦

(一)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朱继东认为,“中国梦”、“美国梦”体现了世界经济最强大的两个大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他们也有诸多差异,即具体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根本价值不同、实现途径不同、实现目标不同、产生影响不同等方面。[50]

荣开明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两者的指导思想、本质内涵不同。第二,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第三,两者的根本价值不同。第四,两者的实现路径不同。第五,正是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差异,也最终导致两者的发展前景和影响力不同。[41]

李抒望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有着根本的不同。个人主义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51]

(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联系

吴建民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之间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梦想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去努力、去奋斗并取得了成功,为国家的崛起做出了贡献。[52]

朱继东认为,虽然“美国梦”和“中国梦”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首先,要尊重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其次,积极寻求“中国梦”和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的结合点。再次,实现“中国梦”要客观公正评价我们的历史和伟人。最后,要塑造一些能凸显“中国梦”的时代符号。[53]

祁怀高认为,尽管“美国梦”有时也受到过批评,如过于追求财富和金钱。但是“中国梦”与“美国梦”本质上都含有“美好生活源于辛勤劳动”这一意蕴,我们应该秉持包容互鉴的度来看待“中国梦”与“美国梦”。同时,“美国梦”包含着值得珍视的精神,如勤奋、平等、自由等,这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为改变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奋斗。从强调个人奋斗和创造公平环境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可以从“美国梦”中得到很多启示。[54]

七、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梦”

对中国梦展开研究的时间不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都集中于国内学者对中国梦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梦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梦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国梦对于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论述。里奥斯认为,梦是中国的,但是毫无疑问中国的梦会影响全世界,是让全世界来认识了解中国在这些年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以某种方式接受这个过程,认识到中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并在国际上得到新的空间,不是边缘国家,而是处在国际舞台中央的国家,同时,其他国家必须得接受这样的现实,并留给中国生存空间,以保证实现中国梦不会带来中国与他国利益的对立。[55]美国学者柯白提出,世界正在走向“中国世纪”。由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及其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国际社会都在力图寻找中国崛起的含义,并将改变中国问题研究者和决策者的思维方式。21 世纪中国将成为“大国均势的领头羊”。[56]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谭中认为,中国梦要和世界人民共享,要把中国与地球上所有国家团结成大同世界,这样的中国梦,最终会成为世界梦。[57]

(二)关于中国梦的实现将深刻改变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以及对外关系的论述。马丁·雅克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国际大事件,它将改变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中国在决定时代趋势的过程中起到了战略性的关键作用;中国的崛起将大大影响国际版图。[58]比利时学者古斯塔夫·格拉茨指出,随着中国梦越来越成为现实,其影响力遍及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出现新格局,各国身份开始发生转变。埃及学者穆罕默德·加拉尔指出,中国梦表现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模式。中国不追求以军事手段建立霸权或扩张势力范围,也不输出其理论或制度,而善于与各国求同存异、以同消异,通过商贸、投资与文化等软实力建立与各国的利益共同体。日本学者高井洁司提出,随着“中国梦”的实现,中、日、韩三国将逐步消除隔阂,三国自由贸易谈判将取得成功,共享发展成果。[56]

(三)关于“中国梦”的实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危机的论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学术顾问黄朝翰指出,中国梦的主题也是进步、繁荣和机会均等。控制收入不均进一步的恶化,显然是中国梦的先决条件。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直接或间接遏制收入分化的强力政策。但这样的根本性的改革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到效果。[59]罗曼诺夫认为,“中国梦”的关键在于软实力的内生动力,在这方面中国还要克服很多障碍,如低效、扭曲、信息不对称等。美国学者沈大伟指出,尽管中国已经认识到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但在形象构建方面,如何向世界推销“中国梦”,仍存在诸多困难。[60]

八、深化中国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当前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涉及到了其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实现途径和现实意义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面了解中国梦的图景。但是,学者们对中国梦在研究深度、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上需进一步深化。

(一)研究内容有待深化。当前学者对中国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和现象层面,呈现出时政性、宣传性、零散性的特点,缺乏对其学理性、抽象性和深度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大多是宣传性的,基础性研究比较少,同时阐释性的成果比较多,对策性的比较少。一般来说,对中国梦的历史研究、实证分析和从某一学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正是这些研究及其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梦提供了基础和素材。但对中国梦的研究仅停留在表层是不够的,要进一步推进中国梦的研究,需要从哲学的高度、从深度理论进行挖掘。我们认为,从深化理论研究来说,要着重研究中国梦的内涵外延和理论结构、中国梦的建设途径和方法、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中国梦在当代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等问题;要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讲清楚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有机联系,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要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梦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阐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二)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当前学术界理解中国梦的理论视角主要有唯物主义视角、哲学价值论视角、社会主义视角,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单一层面、单一学科和定性研究。比如,李君如把中国梦和改革开放的关系理解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目的,一个是动力。石仲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解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其要义并不是要恢复到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使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尽量占很大份额。[56]蒋煕辉认为,中国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法治梦,只要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坚持中国法治道路、弘扬中国法治精神、凝聚中国法治力量,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61]陈众议认为,中国梦需要两只坚韧的翅膀。一是“硬实力”,一是“软实力”,中国梦能否成真有赖两只翅膀有力、持续的均衡伸展和相互砥砺。[62]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要着重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比较研究,发挥各学科优势。同时,还应该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时代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视角对中国梦进行研究,为中国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三)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关于中国梦的内涵、特征、意义和实现途径等定性研究上,从定量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研究的很少,其中杨宜勇就是从定量的角度对中国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梦进行定量分析,一是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二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五是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一个三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目前这一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民族复兴指数,二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国际影响等六个方面,三级指标由GDP 与人口份额的匹配度、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教育年限、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森林覆盖率、国际竞争力等29 项指标构成”。[63]对于中国梦的研究需要学者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方法体系。

总的来说,当前对中国梦的研究就事论事的比较多、深层次研究的少、领域拓展的少、多方位关联性研究少、国外成果比较研究的少,所以关于中国梦的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完善,中国梦的研究尚存较大余地和空间。

九、中国梦研究趋势展望

(一)构建和完善中国梦的理论框架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梦的由来和发展、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实现路径等基本问题来论述,但这些研究还主要是对中国梦政策性的解读和宣传,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比较少。然而,仅停留于表面的研究还不够,为了使中国梦得到国内外的认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上,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梦目标实现的层次性、动态性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这三个方面表述了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其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逐层递进,环环相扣。

中国梦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提出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梦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地区、民族、阶层,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其层次性和动态性,需要理论界进一步的研究。

(三)中国梦目标实现的标准问题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标准没有统一的答案,各说纷纭。有的学者对中国梦的实现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规划,有的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设计了明确的参照系,这些研究大都从时间上来、纵向上对中国梦的界定。很少有学者把中国梦目标的界定具体化,使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中,体现在人民的幸福指标上,体现在人民的具体生活中,所以如何把界定中国梦目标标准化,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的研究。

[1]韩庆祥.中国梦: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N].光明日报,2013-07-09.

[2]李君如.“中国梦”是历史自觉,是责任担当[N].北京日报,2012-12-03.

[3]梁言顺.中国梦的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研究[N].光明日报,2013-07-10.

[4]王树荫,温静.中国梦的由来、意义与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2013(10).

[5]石仲泉.“中国梦”的本质内涵[N].北京日报,2013-05-20.

[6]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N].人民日报,2013-01-04.

[7]陈晋.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3-19.

[8]张维为.为中国梦与中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3-03-03.

[9]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N].文汇报,2013-06-17.

[10]梁仁.中国梦:关于一个情结的沉思与拷问[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

[11]秦宣.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

[12]王淑芹.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N].光明日报,2013-04-10.

[13]王宗田,王雷,灵茜.中国梦的内涵及其辩证特征[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14]沈世培.“中国梦”的三种形态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15]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J].中国党政论坛,2013(02).

[16]姚桓,孙宁.“中国梦”:责任担当、精神能量与文化气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4).

[17]张凤娜.价值观念构建是“中国梦”的关键——访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2-08.

[18]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2013(01).

[19]黄相怀.中国梦:叙述、解析与实现[J].学习论坛,2014(10).

[20]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成果[N].学习时报,2013-05-20.

[21]韩振峰.简论“中国梦”的是个鲜明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13(05).

[22]李玉滑.认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N].光明日报,2013-04-10.

[23]岳彬,孙菲.中国梦:实质、意义与实践要求[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6).

[24]韩振峰.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25]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7).

[26]张永缜.“中国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理论月刊,2014(04).

[27]王伟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08.

[28]韩振峰.中国梦: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境界[N].北京日报,2013-05-06.

[29]徐坚.未来十年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N].光明日报,2013-10-30.

[30]侯惠勤.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6).

[31]郑必坚.“中国梦”必将成为时代强音 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N].解放日报,2012-12-11.

[32]王义桅.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使者[N].人民日报,2013-03-22.

[33]胡宗山.论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与挑战[J].社会主义研究,2013(05).

[34]邓纯东.中国共产党让“中国梦”有了实现的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01.

[35]王伟光.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N].人民日报,2013-08-20.

[36]刘亚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核心问题[J].求是,2011(15).

[37]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03-11.

[38]肖贵清.思想理论高度引领“中国梦”的实现[J].党建,2013(03).

[39]王伟光.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N].人民日报,2013-08-20.

[40]汪青松.中国梦的“三分法”哲学思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6).

[41]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03).

[42]孙来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N].光明日报,2013-03-30.

[43]肖贵清.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44]唐洲雁.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3-28.

[45]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学习,2013(05).

[46]颜晓峰.为什么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光明日报,2013-04-01.

[47]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2013(01).

[48]肖君华,邓子纲.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N].人民日报,2014-05-05.

[49]郑必坚.“中国梦”必将成为时代强音——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N].解放日报,2012-12-03.

[50]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儿[J].党建,2013(02).

[51]李抒望.“中国梦”圆日,民族复兴[N].青岛日报,2013-03-23.

[52]吴建民.中国需要,世界需要[N].人民日报,2012-12-27.

[53]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儿[J].党建,2013(02).

[54]祁怀高.“中国梦”和“美国梦”互鉴[N].国际先驱导报,2013-03-04.

[55]王玉,珏谢.“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N].国际先驱导报,2013-11-06.

[56]黄仁伟、潘玮琳.拓展中国路 凝聚中国心 实现中国梦[J].社会科学,2013(10).

[57]中国梦正在发挥巨大感召力—“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发言稿摘编[N].人民日报,2013-12-12.

[58]中国梦的世界对话[N],光明日报,2013-12-09.

[59]实现中国梦须控制收入不均恶化[N].环球时报,2013-05-13.

[60]石仲泉.“中国梦”的本质内涵[N].北京日报,2013-05-20.

[61]蒋熙辉.让法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N].光明日报,2013-05-13.

[62]陈众议.“中国梦”的两只翅膀[N].社会科学报,2013-03-13.

[63]杨宜勇,潭永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3).

猜你喜欢
中国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