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兵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湖南 永州 425100)
就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层级党组织相比较而言,虽然农村党员人数所占比重较大,但其在公共社会服务和管理中参与较少,贡献的力量较小,模范带头作用不强,普遍呈现出党性修养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凝聚力较差等现象,就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严重缺失。以调查的江华县河路口镇为例,全镇辖18 个村民委员会,1 个居民委员会,136 个村民小组,3 个居民组,4371 户,20575 人,其中农业人口19600 人,党总支部8 个,共22 个党支部,0 个党小组,其中,非公党支部7 个,占党支部比例24%;全镇共有党员人数758 人,平均年龄46 岁,其中,农村党员614人,占全镇总党员人数的81%;没有党员的村民组有12 个,有1 至3 名党员的村民组有44 个,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民组有66 个。农村党员在乡镇基层党员结构中虽然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党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的。这样子,怎么能发挥好其模范带头作用呢?针对此次调查结果,试作如下简要解析。
一是党性教育中存在的“虚”。说党性教育“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党性教育措施落空。在我们调查的几个村党支部中,无论是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还是有差距的村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在村活动室的墙上挂的都非常醒目。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却发现,所谓的三会一课制度也就是挂在墙上而已,根本就没有开过一次会、上个一堂课。绝大多数党员根本就不知道三会一课是什么。就连搞得比较好的江华县河路口镇尖山村,他们村支部书记坦言,这些年确实没有上过一堂党课,至于说三会也基本没有开过,仅仅是上面有要求要开什么会的时候,才召集党员来开会。其次,管理措施落空。由于农村党员从业的多样性、流动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加上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党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农村党员管理中,很多措施基本落空。最后,就是党性教育的形式欠佳。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使得在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方面就显得“体虚”了。
二是党性教育中存在的“散”。这就是说在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方面,由于党员身份多重性,导致教育管理松散。首先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一些流动党员常年在外打工,有些还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村党支部根本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更谈不上党性教育了。其次是老龄党员管理难。在当前一些农村党员中,年龄老化现象较突出。有些党员有六七十甚至七八十高龄了。平时他们行动都不太方便,召集他们来开展活动,进行党性教育基本不现实。从而导致一些村支部难以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最后就是教育活动组织开展难。基于上述方面一些因素,再加上一些村支部书记本身素养问题,平时很难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就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在笔者这次调查中,所调查的好几个村,民主生活会都难以召开,其原因就是流动党员不回来,老党员不参加,部分在家党员没有酬劳不参会。
三是党性教育中存在的“松”。就是说各级党组织放松了对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首先是上级组织重视不够。无论乡镇还是县区组织部门,平时对农村党员基本不问不管,只有上面要求开展专题活动时,才按部就班地提出一些要求。即使是这样,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很难得深入下去。其次是发展党员质量不高。就是有的村,其支部书记为了稳固其地位,几年不发展一名党员,有的则是搞近亲繁殖。致使一些优秀的、符合党员条件的得不到发展,而一些不良分子则混进了党内。导致农村党员质量越来越差。最后是奖励机制不力。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奖励基本上是精神奖励,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党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待遇很低,他们更需要一定的物质奖励,可是在这方面却缺失。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导致当前农村党组织党员党性教育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客观方面的因素。既有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带来的冲击,也有组织内存在的不良作风。就其组织自身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思想不重视。这既有上级组织的不重视,也有基层组织自身的不重视。无论是县区还是乡镇,都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党委不管党建。党委书记不抓党建。这是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实要说不重视,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台上重视台下不重视,口头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文件上重视落实上不重视。跑项目,大家都看得到,党性教育是虚的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搞好党性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办不到的。
二是宗旨意识不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围绕着这一根本宗旨来开展。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基层组织,往往忽视了党的根本宗旨,有的甚至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
三是党性修养不高。当前一些党员,党员意识很差。不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党员没有党性。有的比普通群众还不如。调查中发现,带头与党委政府唱反调的、带头闹事的党员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还是村支部负责人。这样的党员哪还有一点党性。
四是党性教育考核机制不完善。党性教育不像经济工作,有一整套非常具体的、细化的、量化的考评价机制。比如说党性教育跟跑项目相比较,跑项目领导看得到,考核机制完善。如果党性教育也像跑项目一样,实行一票否决,有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党性教育也会像经济工作一样,取得成绩。
加强农村党员党性教育,切实转变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党性教育实践的新载体,真正使党员在政治上坚强起来,思想上纯洁起来,行动上先进起来,形象上高大起来,当前最突出的是应做到“突出四性,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突出针对性,解决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在农村党组织中,对农村党员进行党性教育,要切合农村实际,突出针对性,解决好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农村党员普遍存在的党员意识不强、对党的理想缺乏理性认同的问题,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和人生前进的方向,因而是党性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应当结合农村党员认识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制定计划,运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着力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性的高度引导农村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二是突出生动性,解决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在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方式上要大胆探索,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可以通过党员远程教育,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对于有条件上网的党员,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网上的学习与交流,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可以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按照党员特点和居住分布,划分若干个党小组,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最后,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促其发挥作用,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据党员从事的产业和特长,划分党员责任区,划分党员帮带小组;在老龄党员中开展以“发挥余热,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发挥老龄党员党性观念强,业务时间多的优势,鼓励老党员积极发挥无职党员设岗定职作用,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突出实效性,解决服务群众滞后的问题。党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落着点就是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在农村党员进行党性教育,一定要坚持分类教育、指导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在技能培训中增强党性,在党性教育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要充分利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熟练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善于把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具有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作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点,解决好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等问题,以及根据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千差万别,做到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有的放矢。
四是突出长效性,解决党性教育“闯关”的问题。健全完善制度,形成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始终保证党的肌体健康,运用好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锐利武器。坚持和完善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坚持和完善党性教育经常化的制度,提倡“灌输式”教育,让党性教育成为党员每时每刻的必修之功,成为一种自觉习惯,成为一种生命形态,让党性的光辉引领共产党人追求先进、追求真理、追求崇高、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