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强 李学武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线,贯穿整个中学数学之中.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函数的性质有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而这些要素和性质有时比较隐含,如果仅从表面形式上看,则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弄清思路,甚至感到问题难以解决.但如果我们能抽丝剥茧,挖掘其隐含条件,透过表象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则往往会使问题解决感到很简便,让人眼睛一亮,茅塞顿开,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的感觉.
1定义域的隐含
有些函数,表面上看较为复杂,但如果我们求出其定义域或抓住其定义域中的某些隐含属性,就能将函数式进行化简或求出某些量,使问题简化,解决起来很简单.
例1判断函数f(x)=4-x2|x+2|-2的奇偶性.
解函数的定义域为-2≤x≤2且x≠0,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因为x+2≥0,所以|x+2|=x+2,所以f(x)=4-x2x+2-2=4-x2x,易知f(x)是奇函数.
点拨不少学生由于仅仅从表象上看,得出函数f(x)是非奇非偶函数这一错误结论.这一道题的关键点是挖掘函数定义域这一隐含条件,然后把绝对值去掉,将函数式进行化简.
例2已知函数f(x)=ax2+bx+3a+b是偶函数,它的定义域是[a-1,2a],求f(x)的值域.
解因为f(x)是偶函数,所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又定义域为[a-1,2a],所以a-1=-2a,所以a=13.由f(x)是偶函数得b=0,所以f(x)=13x2+1,定义域为[-23,23],易得值域为[1,3127].
点拨本题隐含条件是“奇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利用这一属性可求出a的值.不少学生因忽视了奇、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一属性,没有想到可以求出a的值,而是对a分情况讨论,出现了错误的解法.
2值域的隐含
有些函数或方程,其值域比较隐含,如果抓住了这一本质,就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例3已知P是函数f(x)=-2cosx(x∈[0,π])图象上的一点,Q是函数g(x)=12x2+lnx图象上的一点,在P点处的切线与在Q点处的切线平行,求直线PQ的斜率.
解f′(x)=2sinx(x∈[0,π]),g′(x)=x+1x(x>0),假设P(x1,y1),Q(x2,y2),则依题意f′(x1)=g′(x2),但f′(x1)=2sinx1≤2,g′(x2)=x2+1x2≥2,所以f′(x1)=g′(x2)=2,等号成立条件是x1=π2,x2=1.所以y1=0,y2=12,即P(π2,0),Q(1,12),所以kPQ=121-π2=12-π.
点拨本题的关键点是发现等式两边的值域分别为f′(x1)≤2,g′(x2)≥2,所以f′(x1)=g′(x2)=2,这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而这也恰恰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点或者说是不易发觉的点.
例4已知函数f(x)满足如下三个条件:①对任意x1,x2∈[0,1],x1 解由②知f(0)=12f(0),所以f(0)=0,由③知f(0)+f(1)=1,所以f(1)=1,由②知f(15)=12f(1)=12,由③得f(12)+f(12)=1,所以f(12)=12. 所以f(15)=f(12)=12,由①知当15≤x≤12时,f(x)=12,所以f(13)=12. 所以由②知f(115)=12f(13)=12×12=14,所以f(12)+f(15)+f(115)=12+12+14=54. 点拨本题的关键点是“两边夹”法则,由f(15)=f(12)=12及函数的单调性得15≤x≤12时f(x)=12,而这一点也是不少学生不容易想到的. 3函数性质的隐含 有些函数,其单调性与奇偶性这些性质往往比较隐含,如果不把这些隐含的性质挖掘出来,仅仅根据解析式的表象,则问题解决比较困难,甚至于无法求解.而如果利用这些隐含的性质,则使问题解决变得十分轻松,给人一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美妙无比,思维受到很大的启发. 例5已知f(x)=ln(x+1+x2),f(a)+f(b-1)=0,求a+b的值. 解易知f(-x)+f(x)=0,所以f(x)为奇函数.又根据复合函数的性质易知f(x)在(0,+∞)上为增函数,而奇函数不改变函数的单调性,所以f(x)在(-∞,0)上也为增函数,又f(x)是连续函数,所以f(x)在(-∞,+∞)上为增函数.由f(a)+f(b-1)=0得f(a)=-f(b-1)=f(1-b),所以a=1-b,所以a+b=1. 点拨本题的关键是挖掘函数的隐含性质:单调性和奇偶性,利用性质轻松解题,让人眼睛一亮,给人以简洁美的享受.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而要靠自己去发掘,去发现,这也是不断提升思维品质的关键所在. 例6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满足f(-32+x)=f(32+x),当x∈(0,32)时,f(x)=ln(x2-x+1),则函数f(x)在区间[0,6]上的零点的个数是 A.3B.5C.7D.9 解易知f(x+3)=f(x),所以周期T=3,根据题设,易画出y=f(x)在[0,6]上的草图如下: 在f(-32+x)=f(32+x)中,令x=0得f(-32)=f(32),又f(-32)=-f(32),所以-f(32)=f(32),所以f(32)=0,所以f(92)=f(3+32)=f(32)=0. 所以函数f(x)在[0,6]上零点个数为9,选D. 点拨本题中隐含着奇函数的性质,学生不容易发现f(32)=0,从而f(92)=0,从而导致得出零点个数为7的错误答案. 4数列中的隐含 数列也是函数,而对于数列中的某些隐含条件,如果加以挖掘,则会使问题巧妙解决. 例7已知两个等比数列{an},{bn},满足a1=a(a>0),b1-a1=1,b2-a2=2, b3-a3=3,若数列{an}唯一,求a的值. 解设{an}的公比为q,则由已知b1=1+a,b2=2+aq,b3=3+aq2,又{bn}为等比数列,所以b22=b1b3,即(2+aq)2=(1+a)(3+aq2),整理得aq2-4aq+3a-1=0.(*) 由于Δ=16a2-4a(3a-1)=4a2+4a>0(因为a>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等的根,而等比数列{an}唯一,所以方程(*)必有一根q=0,将q=0代入方程(*)得3a-1=0,所以a=13. 点拨本题的隐含条件是等比数列的公比q≠0,而方程(*)有两个不等的根,所以必有一根为q=0,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文仅仅研究了函数方面的隐含条件,其实数学中的隐含条件有很多,既有代数方面的,也有几何方面的,如果解题中不能挖掘这些隐含条件,透过现象抓本质,而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则往往使问题解决变得非常复杂,甚至于出现错误结果.在平时的解题中,就是要养成多思考、多总结、多归纳的良好习惯,要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增强思维的评判性,要善于抓住问题背后隐含的条件或者本质,克服思考问题的简单性和片面性.要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发现和联想一片问题,达到“见树木更见森林”的境界. 作者简介吴成强,男,1963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池州市首届拔尖人才,池州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池州市学科带头人,池州市优秀教师,十佳教师,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有两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