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境下铜陵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015-04-05 00:44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铜陵乡土资源

崔 磊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特别是网络化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作为长久恪守乡土文化的广大农村也受到世界大势的全面而又深刻的冲击,研究乡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发展现状,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辩证分析农村稳定的影响因素,避免文化断层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1 乡土文化资源概念的界定

费孝通先生指出“在人类学的概念里,‘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而民族或者群体的范围是可大可小的”[1]。他还认为“文化是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准则、生活理想等等”[1]。

笔者根据费孝通先生对文化的概念,将铜陵乡土文化界定为“在铜陵地区乡村中人们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独具铜陵地区乡村特色并相对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和知识体系”。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主体名词之一。铜陵乡土文化资源范围极广,包括物态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观念)文化层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和知识体系,并对乡村固定族群加以维系,促进其不断发展。

2 铜陵乡土文化资源的内涵

2.1 物态文化层面

乡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自然环境、山水聚落、乡村建筑、民俗工艺品、民间服饰等,这是农村与城市的显著区别之一,正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的异质性才能强烈地吸引城市人群来到这里,同时也都凝聚着铜陵地区乡村居民的文化追求。

铜陵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制定《铜陵市城乡一体化美好乡村建设(2012—2020年)行动规划》(铜政〔2013〕3 号)[2],分类、分步骤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铜陵县选取10个村庄作为省级示范村,对它们进行了主题定位,分别为五峰村:天门胜境、秀美五锋;玉楼村:浓情乡村、稻香玉楼;群心村:江上明珠、幸福群心;犁桥村:梦里水乡、古韵犁桥;老观村:生态花园、休闲老观;钱湾村:红色记忆、魅力钱湾;凤凰山村:悠远青铜源、相思凤凰山;九榔村:绿色长冲、人文九榔;牡东村:龙灯故里、创业牡东;金龙村:雅室人家、富居金龙。[3]另外,铜陵还具有号称“农家乐第一村”的庵基缪村,景点有盘龙石、憩仙石、农家盆景园、假山园、千年银杏王、紫藤王等。金榔曹村积极开展农家小院建设,主打原汁原味农家餐;号称“自然空调村”的水龙村,可以观赏古民居、三国古栈道、明代古桥、水龙洞、母子树、远观水龙山,还有独具特色的时令农事活动,吸引城里人来此采摘时令新鲜果蔬。

2.2 行为文化层面

乡土文化的行为文化层面主要包括了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

传统文艺表演方面,如铜陵独有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和竹马灯。牛歌起源于清末至民国年间,在民间自发形成,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发展,作为铜陵当地民间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竹马灯是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手工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在钟鸣镇一带有上百年的历史。

传统节日方面,铜陵岁时民俗由来已久,嘉靖《铜陵县志》记载了明代铜陵节日,春节时“长幼男女夙兴,列拜天地、神祗并祖先,次拜尊长,乃出。乡党宗族、邻里故旧,往互拜。有设酒肴以为新年之庆者。妻父母则次日拜之。设桃符,贴春联,设粥祭野鬼。接灶,烧爆竹”;元宵节时,则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娱乐宴享是其主要风尚,铜陵乡民“张灯于市,结灯堂,放花筒。造面茧,和元宵丸荐先,更相贺食”;清明时,铜陵则“插柳于门,具酒肴扫墓,以竹悬纸钱而插焉”;端午节时,铜陵“插艾,饮菖蒲酒,为黍角以相馈遗。龙舟竞渡,以吊屈原焉”;中秋时节,“罗樽揖,或煮豆角以观月华”;重阳节“炊糍饼荐先”;冬至节,铜陵“祭先祖,间亦称贺”。[4]

传统庙会方面,铜陵最具声望的即是顺安“三月三”庙会。顺安镇集市贸易的会期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俗称“三月三”庙会。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盛会时,镇东、西两侧都要搭台唱目莲戏,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谓“四夜红”“七日红”。

2.3 制度文化层面

本层面包含的是非物态文化,包括法律法规、道德准则、乡约民俗、非正式组织等。乡约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基于某一共同目的,依靠地缘和血缘联系设立的生活准则和组织。在铜陵农村存在大量维护社会秩序的乡约民规,如以罚戏的方法禁止砍伐或烧毁山林树木的方法,表达了古人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他还有许多在教化乡里、整饬乡治、防匪御敌、劝善惩恶、保护耕牛等方面的乡规民约,正处于不断消解之中,应及早整理保护。非正式组织方面则是在官方组织之外存在的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娱乐型、宗族型组织。较典型的如钱会、书会、文会、讲会、宗族组织、宗教组织等。

2.4 精神(观念)文化层面

精神(观念)文化包括精神塑造、道德熏陶、文化教育、素质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引导等方面。应着重挖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持续影响的精神文化,如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孝文化。

铜陵历史上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曾传入,由于铜陵距离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颇近,因而佛教在铜陵市影响最大。史载,铜陵市历史上繁盛时期曾建有寺庙百余座,民间信仰佛教的更为庞大。铜陵市拥有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始建于唐代太和年间的上清凉寺;王安石题写匾额的大明寺;竹篁木森闻禅声的云崖寺(俗称“观音洞”),送子赐福灵验的西明禅寺(又称“观音禅寺”)等。其他除道教外,尚有少数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徒。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宗族社会,铜陵也保存有大量宝贵的宗族文化资源。如生产大院生姜的大通镇佘家,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广东潮汕的月浦佘氏族谱前即明确题刻“铜陵世家”,并题有楹联“雁门始世派出莆阳传宗安庙宇,铜陵分枝根苗鳄水立籍奠乡邦。”铜陵佘氏为南宋年间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而至铜陵,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现在还保存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高大气派的古民居、雄伟的佘氏宗祠及众多古桥、寺庙等。历代人才辈出,明代有吏部侍郎佘可才,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佘敬中之子佘翘;清代有提出“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举人佘合宗;晚清有佘腾芳、佘植林、翻译《毒物学》的佘小宋及爱国知识分子佘贻谦、佘世观、佘秀荣等。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地位至高,作用极大。在当下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肯定孝、倡扬孝,能够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丰富和完善人类生命哲学、人格修养,提倡高尚的伦理价值观。

3 网络情境下铜陵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实践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是对国家课程的扩充、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对地方办学的创新、对学校师生的发展。应依据适应性原则,通过参与开放、空间开放,以高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坚决做到原色、原点、原味的延续性、可持续保护。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任何文化保护、传播、利用都不可能脱离网络,通过网络的视角,关注乡土文化信息发展动态,助推乡土文化艺术使命的传承、传播与传接,对具有铜陵特色的历史古建、民间工艺、风味小吃等深度探掘、科学研究、准确定位、特色传播,助推铜陵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1 技术创新

建立乡土文化资源网站有利于民众对本地域文化资源的了解,促进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全民保护意识的提高。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乡土文化资源网站,根据主办单位的性质可分为政府类网站、科研类网站、公益类网站、媒体类网站、企业类网站、文化类网站、会展类网站等类型。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及各省级和市级非遗网站、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网、光明网非遗主题、山西乡土诗歌网等。

在网站版面设计上,应通俗、大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避政务类信息多而互动交流信息少的弊端,以生活的形象信息展示。版本尽量多样化,可以设置中文简体、繁体、英文等多个版本,在文化资源检索中提供类型、体系、区域、名称、年代、关键词等多种检索途径,检索结果以表格、图形或地图形式呈现。多设置互动交流栏目,如项目介绍、制作过程参与、拼图游戏、论坛等。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如图书馆、博物馆、考古研究所。针对铜陵市举办的特色会展活动,如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国际铜雕艺术节等制作专门网站,传播专题特色会展活动的举办盛况,以利于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到关于特色会展活动的最新动态,了解铜陵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最新进展,用事实说话,用现实打动观众,宣传铜陵,推广铜陵乡土文化。

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简称APP)指的是由智能手机向用户提供的第三方应用程序。鉴于APP的巨大影响力,铜陵应结合地域乡土文化资源特色,开发相关手机应用软件(APP)。如可以开发针对铜陵牛歌的音乐应用软件,用户在其中不但可以远程同步,实现电脑和手机的互换共享,并且可以创作新的牛歌,实现用户的自由共享性。另外,针对铜陵丰富而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

3.2 资源创新

首先,对铜陵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分类、分层整理、搜集,除传统的文字、图表外,还需增加视频、实物等,并设置明确的分栏标准和检索功能,以方便人们随时查找和资料需求。这是因为一个地域最大的文化资源就是村落文化,影响一地经济的兴衰,唯有永远将文化作为最强的王牌,才能掌握恒久的资源[5]。数据库的建成又为铜陵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宣传和传播增加了一个展示窗口,实现了资源共享。

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数据库应收录铜陵三区一县、十乡十四镇所有乡土文化资源,建议主题分为历史沿革、人物、古迹、景点、地图、动物、植物、地形、地质、地方产业等内容,类型以图书、期刊、论文、视听材料等为主,民众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自由地点阅、查询到所需乡土书目资源,并可以利用题名、作者、关键词等查询所有书目资料,以利于研究铜陵的人物、事迹、物产、地理的重要资源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极度濒临消亡或传承人年龄过大,但仍没有有序传承机制的乡土文化资源应及早保护。

3.3 成果创新

我国乡土文化教育基本是官方背景模式,缺乏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课程,阻碍了地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因此,应坚持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作为构建地域乡土文化课程体系的理论框架[6]。针对不同的地域群体,开设“区域文化史”“宗教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作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内容。依托区域民间文化亲缘关系,推进以“欣赏—感悟—探究—拓展”为思路的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适当开设地域传统体育、音乐、手工艺和田野调查等文化教育课程,构架“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交流渠道。充分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中具有现代转化价值的部分,运用地域素材进行道德教育,消除文化隔阂。

传统乡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但是在网络媒体情境下,乡土教材的编著、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扎根于基层的一种新型课程开发模式[7]。它主要依托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教育理念,灵活多变地设计和开发不同程度和层次的课程。因此,应立足铜陵实际,立足本地域乡土文化资源,从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教材编排、教学设计、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流程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新办法,毕竟现代社会仍以升学为目的,教师的素质差异也各有高低,因此,工作的开展除依靠自身不懈探索外,还需要教育改革整体进一步深化。

3.4 路径创新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认识铜陵乡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善于继承,敢于创新,提升铜陵乡土文化的品质,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

首先,应注重重塑尊严,提高铜陵乡土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我国传统文化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格言都具有重要的普世价值。在传统文化面临困境的当下,我们更应用于挖掘铜陵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其现代性、文明性,提高其影响力。其次,中华文化起源于乡土文化,并在乡土文化中发扬光大,我们需要从铜陵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关注乡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使其在坚持中成长,在借鉴中延续,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再次,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成为主要流动人员,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传统文化也与城市文化相渗透。铜陵作为城镇化比例非常高的一个地区,更应关注两种文化的融合,结合城市文化特色,创新传统,延展乡土文化的传播网络。通过创新内容,创造载体,使乡土文化的先进一面在城市中茁壮成长,培育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城市文化。

3.5 视角创新

传统观念中,文化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及时性、虚拟性、开放性、复杂性、全球性等特征已经打破了文化的传播路径,这也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以更新的贴近实际的视角引领文化发展,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在实际工作中,应眼光向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基层民众身上,在网络空间里,平等性是大家相互交流的前提条件,应该讲关注的面更加拓宽,关注农村,关注各行各业,关注、发现和思考基层和生活中的问题。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身沉基层,心系百姓,摒除惯性思维,在实践的课堂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百姓的视角、百姓的语言、百姓乐意接受的方式改进交流方式。[8]多倾听基层的声音,多关注基层的动向,走到基层,关注乡土文化的发展与衍化,这也正契合了“沉下身子接地气,入深水者见蛟龙”。

文化的负责性和多变性要求我们应细化乡土文化保护的举措和进展,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局一盘棋,同时对最具文化特色的项目关键突破,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基层社会、社会发展。[9]既注重专题节庆文化,吸引国内外游人参与,也要挖掘提炼铜陵历史文化中最具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地域精神的文化元素,提高铜陵知名度。

铜陵以铜为名,因铜而兴。在乡土文化发展迅速的当下,更应融入铜元素,打造铜文艺,开发铜商品,弘扬铜文化,擦亮铜陵“中国山水古铜都”的城市名牌,抓住铜,延伸铜,不惟铜,超越铜。

当今社会,铜陵众多乡土文化资源还处于自发延续状态,但其对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现代生活的影响都是不能忽略的。铜陵传统文化的“根”仍在农村,保护乡土文化,就保护了铜陵的文化种子。“三颂”“二雅”“十五国风”都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坐标,为人民畅言,要求我们担负起历史重任,呵护乡土文化的生命力,陪护、珍惜民族文化的“根”。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64-145.

[2]铜陵市农业委员会.铜陵市城乡一体化美好乡村建设(2012—2020年)行动规划[EB/OL].[2014-03-04].http:∥zwgk.tl.gov.cn/web/XxgkNewsHtml/003096933/201403/003096933-201403-00003-141078.html.

[3]铜陵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关于印发铜陵县美好乡村省级示范村建设主题定位的通知[EB/OL].(2013-09-02)[2014-12-13].http:∥www.tlxnews.cn/zhuanlan/mhxcjs/2013-09/02/content_229919.htm.

[4]李清岩.铜陵县志[M].安徽省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合肥:黄山书社,2007:58.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6.

[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7]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11(6):81-84.

[8]吴业苗.农民观念结构的分化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4(1):5-9.

[9]孙九霞.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J].思想战线,2006(5):59-64.

猜你喜欢
铜陵乡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亲亲的鸟
乡土中国
其实冬天不可怕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