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15-04-04 23:43侯智勇杨秋玲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能力

杨 静 侯智勇 杨秋玲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目前,高校为促进就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多数高校设立了创业培训机构,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创业专题讲座,但由于高校资源的限制,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创业实践。因此,对创业的认知度较低,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风险评估都无法准确定位和衡量,本文以管理类大学生为例,拟对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减缓就业压力;还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1.1 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社会就业岗位越来越不对等。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自2000年的107万人,到2013年已持续增长至699万人,预计2014年会涨至727万人,2000年高校毕业生供给人数和社会岗位需求总体平衡,2001~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0%,2013年,由于欧美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持续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企业提供的招聘岗位数量不断缩水,尽管2013年比2012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19万人,但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却仅为2012年的80%。[1]由此可见,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萎靡时,会采取保守策略,降低人力资源补给数量,在招聘中更是严把人才质量关,优中取优。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2]这将有效调控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社会就业岗位不对等的局面,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1.2 有利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过于注重择业、就业教育,忽略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而发达国家的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30%左右。[3]根据应届毕业生网发布的2014年四川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四川省95所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34.2万,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仅为1 200人,[4]所占比例不足0.4%,而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创业实践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课程体系、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注重创业实践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时,主张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无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抑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90后”,大多数“90后”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下,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主动创新意识不强,但“90后”独有的个性差异,使得他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这恰恰是创新创业实践所需要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教育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建立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在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1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2.1.1 问卷调查

为科学准确地了解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笔者随机选取了成都地区的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信息管理4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每所高校发放问卷50份,每个专业随机选取13~17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实际收回问卷486份,其中无效问卷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问卷有效率为96.4%。

2.1.2 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涉及管理类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创业观念、创业能力、创业困难、创业指导、创业服务与政策、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等方面。

第一,创新创业概念认识:在被调查的管理类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其专业涉足领域、专业发展了解较清楚,但对创新创业的概念认识较模糊。1.2%的同学对创新创业非常了解,23%的同学对创新创业完全不了解,认为结合专业特色,搞个活动便是创新创业,如认为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搞场营销大赛便是创业。

第二,创新创业兴趣、动机及意向:当被问及就读期间或就业时是否会选择创业的问题,5.8%的同学认为学习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了财务、管理及营销等相关专业技能,会选择创业,94.2%的同学对创业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专业技能不到位、缺乏技术实践、资金限制等原因,不会选择创业。

第三,创新创业活动、实践: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单一,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管理类学生认为,在今后创业过程中,影响创业最大的因素是其管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然而,只有18.2%的同学利用管理类专业知识,参与过学校社团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创新创业类活动,9%的同学参加过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类竞赛,而只有34.34%的同学感受到身边具有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第四,创新创业困难:针对“您认为创业所面临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题,96.2%的同学认为他们已经较充分地掌握了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专业功底,目前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创业指导、创业资金和人脉。

第五,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是通过创业宣讲会或创新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了解了少量创新创业知识,88%的被调查者都未接受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更别说接受将管理类专业知识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培训,即使有创业的想法,也最终因为不知如何选择创业项目、不了解创业程序等原因而放弃创业。

2.2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学生具备创业优势,但创业意识不强

管理类大学生尽管自进校以来就学习了大量经济与管理类的课程,但受地方或家庭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价值所在。即使有73.72%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因创业难度不一、创业条件限制等原因,也都未将创业兴趣转化为创业项目并予以实践。此外,有27.2%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学校及地方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和活动,但也仅停留在通过活动锻炼自己能力,增加学分的层面,并未出于兴趣或爱好而执着地投身到创业实践中。72.87%的被调查者有创业意向,但因不了解创业程序、不知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对自己缺乏自信、未能及时得到鼓励和引导等原因,放弃了创业。创业氛围的缺乏和创业意识的淡薄,使得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工作不能持之以恒。

2.2.2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未能有效融合

我国高校对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科研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也趋于开设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或应用能力的课程,缺乏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5]开设的课程,过于注重灌输专业知识,课程涉及领域较窄,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从而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融合。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依旧偏低,且只是理论教学,未能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通过调查发现,89%的被调查者只参加过创新创业宣讲会,未取得任何创新成果;46%的被调查者通过选修课学习了创新创业知识,但只是在理论层面有所涉足,不足以激发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技能得不到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这将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大瓶颈。

2.2.3 师资缺乏行业背景,与企业、市场对接不够紧密

高校教师大多是长期从事专业领域内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功底深厚,但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一方面过精或过专的专业知识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对企业用人需求了解有限,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空泛的管理理论知识,如若没有实践的支撑,就是纸上谈兵,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是天方夜谭。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约74.3%的同学有过创业的念头,但因没得到及时、专业的创业指导而放弃创业。可见,强技能、重实践、轻就业的师资队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开发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绊脚石。

2.2.4 学生缺乏“管与被管”的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理论层面的纸上谈兵,而忽略了学生的创业实践环节。尽管各大高校的创业大赛、创业活动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创业资金、创业实践基地等,学生很难将创业大赛或创业活动转化为创业实际,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资金的不足、创业实践基地的缺乏是创业中最大的障碍。事实上,管理类大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已经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学专业知识使管理类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但如果这类学生不在企业实践学习或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些理论就很空洞。68.33%的被调查者都希望通过校外兼职、企业实习等形式,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以此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2.2.5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为开展创业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调动管理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企业考虑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不愿接纳和培养仅有理论知识的管理类见习大学生;另一方面,愿意接纳管理类见习大学生的企业又无法给学生较好的指导和培养,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此外,指导管理类大学生实践的教师也缺乏广泛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创业时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3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探索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不仅是高校的职责,更需要社会、政府及个人的通力配合与协作,各职能部门应从不同视角,积极寻求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与路径,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1 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营造良好、健康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方面,有利于鼓励管理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事业中来,以此锻炼和提高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能力,实现管理类大学生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6]要善于运用书刊、媒体、网络、电视、广播等工具大力宣传国家、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而给予的政策支持和优惠,通过发放宣传单或宣传册的形式对创业程序、创业项目选择、创业风险规避技巧等进行宣传,对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史、管理类大学生中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验进行宣传,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介绍创业奋斗史等,在社会上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勇气、尊重能力、尊重文化的良好氛围。此外,管理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无法准确估量市场风险和把握市场规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容易失败。因此,应呼吁各类企业机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自愿地建立起爱心帮扶体系,对刚迈入创业队伍中的新生力量给予资金、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也可对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在创业初期进行免费培训。而创业的新生力量最终以创业成果回报爱心资助者,整个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和自主创业氛围。

3.2 政府层面:形成政行企校联动合力

高校的办学模式为学校主导办学的基础上,依托政府的支持、行业的需求和企业的参与,共同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7]地方政府应对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工作给予支持,通过不断完善创业政策、创业法规,设立大学生创业“绿色专区”、创业扶持“专项基金”,简化创业审查审批手续,帮助大学生扫清创业路上的各类障碍。此外,高校还可以和政府、行业协会等合作,将创业培训、政策解读、法律咨询、扶持奖励、风险评估等分支机构分设在高校基层。一方面,使广大学生从萌生创业想法之初就有专业的团队服务、咨询、交流和指导;另一方面,这些团队也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在交流经验的同时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与企业接轨,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使企业全程参与大学生实践环节,并成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管理类大学生与企业接轨的诉求表现尤为突出,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太过空泛,实践经验的缺乏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低下是管理类大学生创业中的大忌,只有鼓励管理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受管理与被管理,积累一些实践经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创业技能,在创业中更好地扬长避短。

3.3 学校层面:改革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门课程、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根据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制定适合不同阶段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8]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注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齐头并进;注重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相互作用;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相辅相成;注重应用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准确对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分制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能拓宽管理类大学生眼界,整合和提升管理类大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逻辑创新能力、机会获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综合能力,课程的开设要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实现学科之间、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挖掘管理类大学生的潜力,调动管理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管理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师资多为专职在校教师,积淀的社会实践经验已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潮流,因此,高校与企业应建立顶岗或换岗制,定期输送教师进企业顶岗学习,增加社会阅历,丰富企业经营管理实战经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

3.4 个人层面:强化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一个人从成长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8],高校应加强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鼓励和引导管理类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业浪潮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成就自己的理想。高校在创业前期首先要培养管理类大学生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鼓励管理类大学生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寻求机会、捕捉机会、把握机会,实现从想办企业——要办企业——能办企业——办好企业的转变。在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知识、传授知识,还要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注重学习知识与锻炼业务能力的统一。创业者不论创业成功与否,在创业过程中都要应对不同的人和事,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业务技能外,良好的人格在他们的事业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管理类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充分利用管理类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特长的互补性,通过创业团队的模拟组建、团队成员的任务分工等,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管理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要寻求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2013-12-10)[2014-05-09].http:∥career.eol.cn/kuai-xun-4343/20131210/t20131210-1050496.shtml.

[2]李冠琛,郝丹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1):128-130.

[3]曾智,郭义盟.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4-17.

[4]2014年四川高校毕业生总数为 34.2 万人[EB/OL].[2014-04-02].http:∥yjbys.com/jiuyezhidao/news/609743.html.

[5]孙树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70-71.

[6]杨怀珍,卢润德.工科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外资,2008(3):152-153.

[7]朴光赫.浅议管理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新西部,2014(1):112-113.

[8]尹志红,高翠娟,等.提升管理类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6):66-67.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