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陈秀杰,曲芃芃
(1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3001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危型HPV(HR-HPV)的持续感染[1~4]。目前,临床上对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的筛查工作欠缺,绝经后妇女HPV感染情况的报道资料少见。2013年3~7月,我们对22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天津市南开区参加宫颈癌筛查的220例绝经后妇女,年龄37~66(56.66±4.31)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自愿原则下填写相关问卷调查,并参与宫颈病变筛查,包括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HPV DNA检测及分型。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用阴道窥器充分暴露宫颈,用棉签擦去宫颈口多余的分泌物;将一次性细胞采集刷紧贴于宫颈口,轻轻转动3~5圈,收集宫颈脱落细胞,并置于细胞保存缓冲液。采用新柏液基薄层细胞制片进行细胞学检测,检测结果按TBS分类法分为正常或炎症、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残余细胞标本4℃保存,待DNA提取。对于细胞学检查结果≥ASCUS者,行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
1.2.2 HPV DNA检测与分型 用天根微量样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宫颈脱落细胞DNA,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以β-globin基因作为内参检测DNA提取质量。使用HPV通用引物MY09/11和GP5+/6+对提取DNA进行扩增。首先以标本DNA为模板用MY09/11引物扩增,其次将扩增产物作为模板用GP5+/6+引物进行巢式扩增。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成像,150 bp处出现阳性条带者为HPV阳性标本。根据文献[5]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HPV阳性标本的巢式扩增产物进行HPV DNA分型。
2.1 HPV DNA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标本检测出HPV DNA阳性21例(9.55%),共检出9种 HPV。其中,HR-HPV 19例(HPV16 9例、HPV58 4例、HPV31 2 例,HPV 18、39、56、59 各 1 例),低危型HPV(LR-HPV)3例(HPV11 2例,HPV44 1例),包括混合感染1例(HPV16和HPV5)。
2.2 TCT结果与HPV感染 TCT显示,正常/炎症者214例,细胞学结果异常者6例(ASCUS 4例,LSIL 1例,HSIL 1例)。在正常/炎症组中 HPV DNA阳性15例(7.00%),细胞异常者均HPV DNA阳性(100%)。
2.3 宫颈活检病理结果 对本组6例TCT结果≥ASCUS者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显示,慢性宫颈炎4例,CINⅠ级1例,CINⅡ级1例。
研究报道,妇女宫颈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18~28岁,感染率可达25~30%[6]。因此,HPV 感染检测已成为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大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仅约3% 的HPV感染转为持续状态,而老年患者更易发展为HPV的持续感染状态[7];同时,宫颈癌的高发年龄为45~60岁,一部分宫颈癌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宫颈癌也相应增加,且其通常发现较晚、预后差,死亡人数约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4%[8],严重威胁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宫颈腺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与此期内分泌激素紊乱有关[9]。因此,应重视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的筛查工作,进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以清除病毒和治愈相应的病变,来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对于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筛查资料较少,本研究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HPV DNA检测及宫颈活检方法对天津市22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筛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绝经后妇女中HPV的感染率为9.55%,低于中国汉族女性HR-HPV感染率16.10%[10],这主要与绝经后妇女性生活频率减少有关。HPV16、58、31为绝经后妇女最常见的HRHPV感染,因此,HPV16仍为最常见的HPV型别,其致病能力毋庸置疑。在TCT结果异常的6例标本中,HPV感染率为100%;但是,其中4例细胞学结果为ASCUS者,其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病理结果均为慢性炎症,可能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导致宫颈细胞学异常有关[11]。1例细胞学结果为LSIL者其宫颈活检病理为CINⅠ级,而1例细胞学结果为HSIL者其宫颈活检病理为CINⅡ级。大量研究提示,CIN发展为浸润癌需 10~15 a[12,13],宫颈浸润癌预后差,如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CIN,可阻断浸润癌的发生。持续性 HPV感染可加速 CIN向浸润癌转变的进程,因此,积极发现及治疗绝经后妇女宫颈 HPV感染对于预防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
[1]李小兰,李勇,梅泉,等.宫颈癌发病年轻化趋势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06,(6):243-245.
[2]贺昕红,蔺莉.绝经后妇女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5):1390-1391.
[3]Lee H,Lee DH,Song YM,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status in a Korean cohort[J].Epidemiol Infect,2014,142(8):1579-1589.
[4]李丽娜,邓伟国,李艺扬,等.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J].吉林医学,2004,25(10):51.
[5]陈秀杰,段蒙,班蕊,等.PCR-焦磷酸测序技术在HPV型别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23(4):323-325.
[6]梁莉,陈萍,苏鸣,等.宫颈疾病33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760-761.
[7]祝捷,洪祖蓓,楼微华,等.HPV检测用于绝经后意义不明的非典型性鳞状细胞患者分流诊治的价值[J].生殖与避孕,2012,(10):681-684.
[8]Merrill RM,Feuer EJ.Risk-adjusted cancer-incidence rates(UnitedStates)[J].Cancer Causes Control,1996,7(5):544-552.
[9]周瑞丽,刘国炳.宫颈癌发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附93例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9):1066-1067.
[10]李霓,代敏.中国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5):411-415.
[11]吕虹,刘志忠,刘竞争,等.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绝经后妇女HP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117-2118.
[12]彭芝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命名、分类、病理及转归[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8):455-456.
[13]尹宝靓,潘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12):1055-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