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花 霍道坦(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274000)
蹄叶炎在现代奶牛生产中,发病率较高。本文对该病的临床症状、病因及防治进行了阐述,以便给广大养殖场户提供帮助。
奶牛蹄叶炎是危害奶牛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是发生在蹄壁前半部的真皮小叶的弥漫性、无菌性炎症。此病的发生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酮血病有关,奶牛产前、产后过食精饲料也可引发本病,也有遗传性蹄叶炎的病例出现,本病青年奶牛发病率高于老年牛。由于蹄叶炎可导致蹄变形、蹄底溃疡病及白线病等多种蹄病,给奶牛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
1.1 急性蹄叶炎 患病奶牛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减少,不愿站立和运动。表现为步态拘谨,腕部肿胀,行动迟缓且身躯摇摆不稳,疼痛,弓腰伸头,发出“吭吭”的呻吟声。后肢患病的牛,有时前肢伸于腹下,前肢患病的牛,后肢聚于腹下。严重病例,为了减轻疼痛,病牛两前肢交叉,两后肢叉开,病畜不愿站立,趴卧不起。随之食欲和产乳量下降。蹄壁温度升高,触之敏感。
1.2 慢性蹄叶炎 全身症状轻微,常有蹄形改变,患指(趾)前缘弯曲,趾尖翘起,蹄轮向后下方延伸且彼此分离,蹄踵高而蹄冠部倾斜度变小,角质蹄壁浑圆而蹄底角质凸出,蹄壁延长,系部和球节下沉,最后可形成芜蹄。X线检查,可发现骨质疏松。
本病多取急性经过,病初患牛出现体温上升、心音亢进、脉搏和呼吸数增加、食欲不佳和乳量下降等症状。急性型严重时病牛起立和运动都困难,大多呈横卧姿势。轻症病例不爱运动,表现特有的步态和弯背姿势,蹄有热感,叩诊及钳压疼痛,特别是蹄前部明显。慢性型大多是急性型继发而来的,蹄的疼痛与急性型相比明显减轻,但仍可见步态依然呈独特的强拘步态、关节肿大、拱背等症状。另外,蹄的形态明显改变,呈典型的“拖鞋蹄”,即背侧缘与地面形成小的角度,蹄扁阔而变长。并发感染时,蹄底角质和真皮组织坏死,蹄轮异常,蹄尖狭窄而蹄踵增宽,蹄尖壁的角质增厚,成为芜蹄。小龄育肥牛大多在6~9月龄时,由于为了育肥多给精料体重急剧增加,过度负重而患蹄叶炎。
引起奶牛蹄叶炎的发病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机体内产生大量组织胺样物质有关,此类物质能影响血管运动神经的正常调节机能,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或紊乱,使血液分布失调,末梢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真皮微血管形成栓塞,从而引起蹄真皮的急性浆液性炎症。炎性渗出物蓄积于真皮小叶和角质小叶之间时,就破坏了它们相互间的正常结合,并压迫富于感觉神经末梢真皮,引起剧烈疼痛,因而出现明显的跛行。
4.1 定期修剪和清洗牛蹄 奶牛场应根据牛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喷蹄或浴蹄日程,定期用3%硫酸铜溶液进行一次喷蹄或浴蹄。喷蹄时应去除蹄夹表面的牛粪、泥土,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夹上。并适时修蹄护蹄,至少每年一次。修蹄能矫正蹄夹长度、角度,保证身体的平衡和蹄部负重。一般一年进行两次维护性修蹄,修蹄时间灵活掌握,一般可定在分娩前和泌乳中、后期进行。保留部分角质层,蹄底要修平,蹄夹中部稍凹,前端呈钝圆型。
4.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围产前后的饲养,干奶期控制精料饲喂量,防止母牛营养过剩,产犊后精料量应逐渐增加。饲料要稳定,避免日粮的突然改变,特别是在日粮中增加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饲料时,要逐渐加量,使瘤胃内环境有一个适应阶段,保持瘤胃内环境相对稳定,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
4.3 治疗 此病必须尽可能早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形成永久性伤害。在治疗上通常使用鱼石脂加抗生素治疗,如10%碘酊、呋喃西林粉、磺胺结晶粉和硫酸铜适量压于伤口,再用鱼石脂外敷, 绷带包扎即可。如化脓,应彻底排脓。为了缓解疼痛可配合使用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