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从少从多对于治法的意义

2015-04-04 04:43:33苗鹏伟韩复生张童燕
陕西中医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论病证内经

苗鹏伟 张 波 韩复生 张童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00)

△通讯作者

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从少从多对于治法的意义

苗鹏伟△张 波 韩复生 张童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00)

目的:探讨中医学治法的分类与机制。方法:由《内经》入手,查阅历代医家的注解,将治法进行分类总结,探讨其机制,并举例说明。结论:中医治法根据“从少从多”可分为正治法、反治法、正治反佐法和反治正佐法。

“正治法与反治法”为《内经》中最重要的治疗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逆即为正治,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从即为反治,所谓反治, 目前学术界多认为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1]。“从少从多”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是相对于反治法而言的,如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笔者认为,内经中“从”法的含义绝非仅仅是顺从疾病假象那么简单,理论上中医治法根据“从少从多”可分为正治法、反治法、正治反佐法和反治正佐法,叙述如下。

1 不“从”即为正治法 正治法又名“逆治”法,是指单纯使用与病证本质相反的药物而治的治法,其所用药物中不含与病症本质相顺从的药物。张介宾注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适用于性质单纯,病情轻浅的病证,如热者寒之,即用寒性药物来治疗热性病证。《伤寒论》中使用甘寒泄热的白虎汤治疗阳明热盛证;又如黄连解毒汤中,使用苦寒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泻三焦火毒等均属正治法。

此外,随着疾病的发展,临床上会出现病情真假的现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治疗时,使用顺从疾病假象的药物治疗,许多学者将这种治法归结为反治法[2]。笔者认为,这种治法虽然顺从疾病的表象,实则是同疾病的本质相反的,所以该治法应为正治法的一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和“从”的对象应该为病证的本质,《至真要大论》又提到:“气相得者逆之, 不相得者从之”,这里提到的“气”即为王冰所说的“病气”,而“病气”即为疾病的本质[3]。

2 全“从”即为反治法 反治法又名“从治法”,顾名思义,就是顺从疾病的本质的治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内经》提到:“甚者从之”,“甚者”就是指某些疾病发展到了较为复杂,较为严重的阶段。“从之”是从其病气,即本质。适用于病久邪深,病势严重,用正治无效或增剧的病证。唐·王冰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时指出: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指出若病势太盛,则应选取顺从疾病本质的治法。张介宾注曰:“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金元时期医家李杲,指出:“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以此为依据,创立了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其中的药物均为甘温、升提之品,旨在升举清阳,甘温除热,为反治法的具体应用。至于反治法的机制,有学者认为反治法是把对主症的从治,纳入对病因、病证的逆治之中。这样一方面能促进机体主体性反应,创造能充分显露主症的内环境,加强局部反馈信息, 激活生理上学的“对抗系统”,促使邪正斗争由相持转向激化。当症状完全显露出来时,即可动摇机体的病理稳态而治愈了疾病。另一方面,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在从症治疗中, 由于症状的加剧、病情的激化而造成的不良后果[4]。

3 正治反佐法与反治正佐法 《内经》云:“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即于正治法药物的组合基础上加入主症的从治药物,两者的比例,应适事为度,即为佐法。《内经》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这里的“偶”是指药力猛烈的偶方,此时所治的病证多为重证,单用偶方治疗则势必药不能入,故应辅以反佐之药,以诱导药达病所,方能使病药相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诸证,肝经实热则两胁疼痛,横逆犯胃,则吞酸吐苦,肝胃之火盛,如若选取重剂黄连(六份) ,苦寒直折肝胃之火,则会有病药相斥之弊,极易逼迫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拒药,方中连萸六比一,正是利用吴茱萸引邪受药,来达到清肝火之功,实为反佐法的具体应用[6]。

理论上,以从治为主,逆治为辅的治法也应该是存在的,有学者名之“反治正佐法”[4]。《金匮要略》中:“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升,肾气丸主之”,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而致虚阳浮越而为消渴,下焦阴寒内盛则小便多。肾气丸中温阳剂的剂量约为滋阴剂的十分之一,旨在顺从病势,于大量滋阴药物中,正佐少量温阳药,笔者认为此方正是运用反治正佐法来达到补阳之功,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提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另外,反佐法还被应用于药物的服法,《内经》曰:“治热以寒, 温而行之;治寒以热, 凉而行之”,即寒药温服,热药冷服,适用于病重邪甚,有可能拒药的情况[7]。

4 反治法举偶 患者,吴某,女,27岁,2013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外感,咳嗽,咽喉肿痛,鼻塞流涕,舌淡苔薄白,脉细。初诊患者,考虑为外感风热表证,遂于以辛凉解表为主。方药为银翘散加减。2013年12月20日复诊,患者服药后咽痛加重,夜间更甚,咽干,时时咳嗽,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考虑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遂予以宣肺化痰,温养为主。方药为麻黄细辛汤加味:栝楼15g,射干10g,甘草、桔梗、紫苏各6g,炙麻黄5g,附片3g,细辛2g。4剂之后患者咽痛即止,其他症状均好转。咽痛常常由于邪热引起,因此临床常投以寒凉之药,但此患者热象明显,也就不能单纯一味投以寒凉,正如王冰所诉:“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因此笔者改投麻黄细辛附子汤而反治,顺从其病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5 反佐法举偶 患者,陈某,男,56岁,就诊于2013年4月8日。患者因饮酒过量而胃痛来诊,诊时胃脘部疼痛,反酸,餐后腹胀不适,时有呃逆,嗳气,睡眠差,小便尚可,大便干结。舌淡,苔黄,脉弦细。自述慢性胃炎8年病史。自服雷尼替丁,安胃疡不缓解,遂来就诊。考虑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因此治以清热止痛,少佐温中祛寒为主。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和左金丸加减。处方:黄连、柴胡、厚朴、白芍、枳壳各12g,白术、香附各10g,延胡索10g,黄芩6g,吴茱萸2g。1d1剂,1d2次。5剂后症状缓解,疼痛缓解,食欲好转,大便畅快。遂守原方,5剂。随访2月未发。本病例中,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因此笔者使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通过反佐来施治,促进药病相合,获益颇多。

笔者认为,由内经中“从少从多”可以看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其治法也应该顺应这个过程。临证时,医者应该根据疾病发展的轻重制定一把标尺,用于确定运用正治法、反治法、反佐法的正确时机,如若病情轻浅,性质简单或病情严重而出现证候真假的证候时,则应该运用正治法进行治疗;而病情尚未出现证候真假,但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阴阳偏盛的证候时,则可以酌情考虑使用反佐法。由此可见,通过“从少从多”将治法分为正治法、反治法、正治反佐法及反治正佐法。在临证时,需仔细观察病证的轻重,病势的缓急,进行治法的选择,即“观其事也”。

[1] 朱 日. 对反佐之认识[J]. 四川中医,2014,06:57-58.

[2] 翟双庆.《内经》论正治法与反治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3-02-01005.

[3] 徐嘉民.关子“反治法”臨床作用問題的商榷[J]. 福建中医药,1962,01:16-20.

[4] 娄绍昆. 《内经》反治法新探[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03:135-137+191.

[5] 徐大鹏,齐 放. 臣药内涵浅析[J]. 陕西中医,2011,11:1545-1546.

[6] 徐大鹏. 对《内经》反佐概念内涵的探讨[J]. 北京中医,1995,01:47-48.

[7] 郭喜军,张颜伟,赵见文. 张景岳反佐思想浅析[J]. 陕西中医,2011,01:127-128.

(收稿2014-11-10;修回2014-11-25)

素问 治法 @从少从多

R221.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4.05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天津 300000)

猜你喜欢
大论病证内经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中医小知识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阴阳大论》今何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