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谦,蒋寅川,徐增祥
(四川省双流县植保植检站,四川 双流610200)
水稻赤枯病发生与防治
刘雨谦,蒋寅川,徐增祥
(四川省双流县植保植检站,四川 双流610200)
赤枯病是双流县水稻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又称“铁锈病”。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时呈红褐色,新根少,不分蘖,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秧苗枯死。2013年水稻赤枯病在双流县金桥镇首次发现,随后发展迅速,逐年加重,2014年相继在三星、籍田等镇发现,由于此病之前未在我县发生,农户无法正确诊断,普遍将该病认为是稻瘟病,在防治时不能对症下药,延误了防治适期,使此病发展迅速,一度呈蔓延之势。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投入,最后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及时诊断,准确辨别,采取有针对的措施成为防治的关键。
双流县发生的赤枯病有下面3种类型。
1.1 缺钾型赤枯
在分蘖前始现,分蘖末发病明显,病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下部叶自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似火烧状。根系黄褐色,根短而少。
1.2 缺磷型赤枯
孕穗期发生,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1.3 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这3种类型的赤枯病与稻叶瘟在叶片上的症状类似,故在诊断时要区别赤枯病的叶片症状和稻瘟病的典型症状,准确快速找准病因。
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常发于红黄壤冷浸田,如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
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上茬作物根部残留物未完全腐烂分解,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赤枯病必须坚持综合防控,以预防为主,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3.1 改良稻田土壤结构
加深耕作层,增施腐熟有机肥,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
3.2 加强稻田水肥管理
插秧返青后浅水灌溉,适时晾田,特别是进行秸杆还田的稻田要及时晾田通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田间有毒气体。及时施用蘖肥、调节肥、穗肥,促进水稻早返青、早分蘖、早生快发,促进水稻根系健壮,减轻发病。
3.3 加强分类指导,及早控制发病
对缺钾、磷的田块以基肥形式补充磷钾肥;对已发生赤枯病田块用5%海岛素15mL+喷效8g对水15kg喷施,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d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