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荣,杜小英,任 勇,周 强,雷加容,何员江
(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23)
大穗型小麦新品种绵麦367和绵麦51特征持性及栽培特点
李生荣,杜小英,任 勇,周 强,雷加容,何员江
(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23)
绵麦367和绵麦51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种,突出特点是株高适中,茎秆韧健,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子长大方正,穗粒数多;抗旱耐瘠、耐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高产稳产好,适应性广泛,是小麦高产创建和高产示范的首选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绵麦367和绵麦51的高产潜力,本文重点阐述了两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特点,为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
大穗型;小麦;绵麦367;绵麦51;特征特性;栽培特点
绵麦367和绵麦51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来源于同一组合(1275-1/99-1522)的大穗型高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绵麦367于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10 001),2011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1GB2F000007),2013~2014、2014~2015年度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绵麦51于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12 001),2013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SQ2013ECF000056),2014~2015年度被推荐为四川省主导品种。绵麦367和绵麦51的共同特点是在试验和示范中表现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成熟落黄好,田间植株商品性好;抗旱耐瘠、耐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深受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种植农户喜爱,成为当前小麦高产创建和高产示范的首选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绵麦367示范推广面积已达8.87万hm2。为了更好地发挥绵麦367和绵麦51的增产潜力,本文重点阐述了两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大面积栽培提供参考。
1.1 绵麦367主要特征特性
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8d。幼苗半直立,苗叶中等宽窄,分蘖力强,生长势旺,上林成穗率较高。株高82cm左右,抗倒伏力强。穗层整齐,穗大粒多。长方形穗,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每穗45粒左右,千粒重45g以上。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容重750g/L左右,粗蛋白11.25%~13.00%,湿面筋18.2%~24.6%,吸水率50.5%~57.6%,沉降值28.5~30.0mm,面团稳定时间1.2~3.3min。
1.2 绵麦51主要特征特性
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90d左右,比对照川麦42迟熟1~2d。幼苗半直立,叶色深,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上林成穗率中等。株型适中,株高85cm,抗倒伏力较强。穗大粒多,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籽粒红粒,半角质,均匀、饱满。每穗45粒左右,千粒重45~48g。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和叶锈病。容重750~772g/L,粗蛋白11.71%~12.71%;湿面筋23.2%~24.9%,吸水率51.3%~51.6%,沉降值19.5~28.0mm,面团稳定时间1.0~1.8min,属于弱筋小麦品种。
2.1 绵麦367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74.6kg/667m2,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差异极显著,居A组第1位;2009~2010年度继续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3.5kg/667m2,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居A组第2位;2009~2010年度同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96.1kg/667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2%,居参试品种首位。2009~2010年度参加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中江、三台、绵阳、江油、梓潼、苍溪等6个试点平均产量530.77kg/667m2,比对照绵麦37增产15.58%,居试验第1位;2010~2011年度继续试验,6个试点平均产量532.63kg/667m2,比对照绵麦37增产19.41%,居试验第1位。
2.2 绵麦51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74.9kg/667m2,比对照川麦42减产1.0%,差异不显著,居B组第2位。经区域试验统一进行品质测定,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2010~2011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产量409.29kg/667m2,比对照川麦42增产3.6%,差异显著,居A组第2位,品质测定,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2011~2012年度参加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生产试验,7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382.2kg/667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1.4%,居参试品种第2位。
3.1 适宜区域
绵麦367和绵麦51经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平坝、丘陵和山区均可栽培,也可在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襄樊地区、甘肃省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3.2 栽培特点
3.2.1 适期播种 绵麦367和绵麦51在四川麦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1月8日。其中,在四川北部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1月5日,四川南部应推迟2~3d播种。
3.2.2 合理密植 绵麦367和绵麦51是典型的大穗型品种,为了充分发挥大穗型品种的增产优势,基本苗不宜过多,中上等土壤肥力,基本苗以12~15万/667m2为宜;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基本苗可适当增加2~3万/667m2,一般要求最高苗40~50万/667m2,有效穗达到22~25万/667m2,产量可达450~500kg/667m2。
3.2.3 合理施肥 中等土壤肥力,施纯氮12~15kg/667m2,配合磷、钾肥施用,重施底肥,占总用肥量的70%左右,追肥占30%左右,其中三叶肥占15%~20%,拔节肥占10%~15%。
3.2.4 加强田间管理 前期注意田间排湿除草;中后期主要是防治蚜虫;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条锈病重发年和常发区及生理小种易变区需早期进行药剂防治。成熟后及时收获,以提高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