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月 娄坤 王晓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痛经(dysmenorrhea)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1]。祖国医学将原发性痛经分为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和湿热蕴结型,而临床上以寒凝血瘀型最常见[2]。中医学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多种多样,本研究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较好。
所有80例病例均来自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年龄在18~35岁之间。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即穴位贴敷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即口服艾附暖宫丸组,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分布上均衡(P>0.05)。
1.2.1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痛经的诊断标准:(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4],本研究病例均辨证为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通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试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1)年龄在18~35岁的女性;(2)符合经行腹痛的诊断标准;(3)符合寒凝血瘀型经行腹痛症候诊断标准者;(4)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中医辨证不属于寒凝血瘀型患者;痛经属器质性病变患者;属继发性痛经患者;伴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1 治疗组为穴位贴敷组 贴敷中药的制备:选用温经散寒的中药(主要药物:当归、川芎、肉桂、莪术、白芍)研磨成粉末,加上姜汁调成膏剂(由我科统一制作)。治疗方法与疗程:将制好的膏剂贴敷于中极、命门穴,并用胶布固定。每天贴敷1次,每次6h,于患者月经来潮前两周开始贴敷,贴敷至月经净后2天。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对照组为口服艾附暖宫丸组。艾附暖宫丸为圣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3021747。一次6g,一日3次。于患者月经来潮前两周开始口服,服至月经净后2天。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1.6.1 疼痛症候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经期及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1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要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一般措施疼痛不能缓解:1分;一般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疼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天以内:0.5分;疼痛超过1天每增加1天加0.5分。重度:积分为13~15分;中度:积分为8~12分;轻度:积分为5~7分。
1.6.2 疗效标准 治愈:服药后积分恢复到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临床疗效比较用卡方分析,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治疗组 40 27 5 5 3 37(92.5%)对照组 40 15 12 2 11 29(72.5%)
由表1得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的总有效率经过统计学分析p<0.01,存在极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原发性痛经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论述及研究众多,主要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从临床来看则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占原发性痛经的很大部分[2],本类患者多是由经期或产后,冒雨涉水,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于冲任,与血相博,以致瘀阻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前几日或正值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4]。祖国医学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法更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内服温经散寒的中药,或外治法为微波、中药穴位贴敷、或加艾灸、针灸治疗[6-8],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穴位贴敷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一部分,是指将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贴敷于穴位或特定的部位上,从而发挥药物疗效及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9]。穴位贴敷目前也是国际上重点开发的项目之一,其与通过皮肤给药的吸收机理相同[10]。皮肤角质层具备贮存功能,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可以超越一般给药途径,消除胃肠道的受过消除作用,从而提高了药品的生物利用度[11]。该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的多种疾病,具有药物直达病所,取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12]。
本研究穴位贴敷所选用的穴位为中极、命门穴。中极穴属任脉,为足三阴交会穴,可温通胞脉;命门穴属督脉,当两肾俞之间,有壮命门之火的作用。此两穴配合应用则可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得出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高于单纯口服艾附暖宫丸,且本法治疗方法简便,药物直达病灶,显效迅速,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可以消除患者服药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18.
[2]何劲薇,谭绍良.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70例,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4085-408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M],1994:234-235.
[4]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89,4(2):70-72.
[6]程倩倩,朱颖.少腹逐痕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痕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中医学报,2011,26(10):1249-1250.
[7]何劲薇,谭绍良.微波热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70例,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4085-4087.
[8]林红,陆华,李静,等.神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3-6.
[9]王澎欣,卢得健,等。穴位贴敷治疗实证痛经的疗效观察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中国针灸,2009,29(4):265-268.
[10]周炜,王丽平,等。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国针灸,2006,26(12):899-903.
[11]张丽萍,张洪娟,王朝宇,等.穴位透皮吸收制剂:聚胺醋贴敷剂脑栓通的研制,黑龙江中医药,1996,16(6):46.
[12]佘世锋,许能贵.穴位贴敷临床研究方法探讨,新中医,2010,42(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