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囿松 高晋生
(山西医学科学院 山西大医院 ·太原 030021)
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久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临床术语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明确提出:“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消渴病相关文献,探索古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相关证候的分布规律,为糖尿病的进一步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学院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收录了我国上自秦、汉,下迄现代的绝大部分著名中医典籍,不仅包括古代著作中的证候与方剂,还包括现代各类文献中不同的主治、方论、验案等,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该书具有数据量大、涵盖面广、代表性强的特点,故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资料。
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消渴病有关内容应用计算机自动化提取,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模块化处理,得到消渴病-症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消渴病-症状-频次、消渴病-脉象-频次等结果,为进一步中医理论分析创造条件。
对消渴病相关症状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消渴病相关证候群中出现症状进行摘录统计,列表如下(表1)。
表1 中“渴”频次最多(548次), 其次是“烦”、“饮水多”,均在100次以上,“口干”(37次),“小便次数多”(36次)、 “消瘦”(10次)。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所以,“渴”、“饮水多”、“口干”、“小便次数多”、“消瘦”均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症状描述相符合。
表 1 消渴病相关症状分布情况表
“渴”出现次数最多,居第一位(见表2、3)。《中医方剂大词典》中对“渴”描述分为两类,一是指口渴症状,包括口渴的程度、病程长短及口渴兼症,如“暴渴”、“久渴”、“大渴”等;一是指病位、病机,如“上焦热渴”、“中焦渴”、“下焦渴”指病位;“热渴”、“虚渴”指病机。
表2 口渴主要症状描述
表3 消渴病机描述
《中医方剂大词典》中“烦”出现次数仅次于“渴”,居第二位,且主要是对烦兼症描述较多,如“烦满”、“烦渴”、“烦闷”等,如表4。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主要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较少提及烦躁,如何理解?“烦”,《说文解字》:“热头痛也。诗曰如炎如焚”,可见烦与热、火、炎有关,表示一种热象。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病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故在治疗中,常用黄连、石膏等清热药,如《金匮要略》中白虎加人参汤等,以治其标。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发病率不断增高,“烦躁易怒”占主要症状77.5%[1],居第一位,可见祖国医学早以发现这一特点,并将之做为辨证论治的主要要素之一。
表4 心烦症状描述
消渴病中数脉及兼脉出现次数最多,达11次,占52%,其中“虚数脉”占19%,“洪数脉”占9.5%,“数脉”占9.5%等。虚脉及兼脉出现次数次之,达9次,占43%,其中“脉虚”占24%,“脉虚数”占1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消渴病病机为本虚标实,阴津亏虚为本,燥热为标。
表 5 消渴病相关脉象分布情况表(n=21,%)
《医方考·消渴门》[2]指出:“故消渴责之无水。然证有三焦之判,病有虚实之分,常变不同,治疗亦异。”可见“无水”即阴津亏虚是消渴病发生的根本。《扁鹊心书》[3]又明确论述:“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指出阴津亏虚主要责之于脾肾两脏。《小品方》[4]:“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因此本病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肾气亏虚,固摄无力,故见小便数,甚则肾阳不足,阳不化气,无力温煦,气化无权,水液不能蒸腾于上,布散四旁,脏腑失于濡润,则成消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脏亏虚,脾气无力输布津微,故见口渴,饮水多。除此之外,消渴病与肝脏关系紧密,本文研究发现,“心烦”、“烦躁”症状在消渴病中出现次数仅次于“口渴”,居第二位。“烦”为肝气不舒,肝郁化火表现。《灵枢·五变篇》[5]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可见肝郁不舒,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郁而生热发为消渴。现代研究表现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发病率不断增高,其中以肝郁气滞最多,占27.5%; 其次为气阴两虚证为7 例,占22.58%[6],并认为气机郁滞贯穿于郁证的整个病理过程,病位以肝(胆)、心、脾(胃)、肾为主,虚实夹杂多见,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7]。临床表现以胁肋胀痛或灼痛,情志抑郁,头晕,急躁,口苦口干,腹胀,食少,饥不欲食,苔薄黄,脉弦为常见症,治疗法则应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疏津为主,方可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1]肖文,杨敏,杨东东.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吉林医学.2013,3(34):9.
[2]明·吴昆.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85.
[3]傅景华.珍本医籍丛刊[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9.10-51.
[4]南北朝·陈延之.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1-64.
[5]田代华整理.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5.
[6]梁元.116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血糖相关性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路杰云.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抑郁症临床体会[J].光明中医,2008,23(1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