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我们能明白多少

2015-04-02 21:27任英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赵括赵王廉颇

任英

我们常说“听话听音”。这个“音”是指“弦外之音”,即另有含义,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这是对语义理解较高的要求。这方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伯克段于鄢》。乍一读,叙述了一件事,每个词都别有用意,才感到中国语言真是奥妙无穷。“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郑伯”字面上降低了庄公的等级,暗含对庄公道德的否定;一个“克”字,包含着对两人的伦理关系和郑国国家政治态势的批判。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真令人叹为观止!

《史记》及整个“二十五史”除了记述史实更为详尽,也基本继承这个“春秋笔法”。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史官们的妙笔,而实在是历代众多高智慧者斗智斗勇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化结晶。

课堂提出不少问题,讨论也颇多收获,下面撷取课堂上的讨论和质疑环节的几个问题,略作回顾。

一、古人怎么说“请”?

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学生讨论中提出,秦是不是真的想要这块璧?如果真有诚意,应该谈好了再交换,怎么就一封信,赵国就直接送去了?只是一块璧,竟然用十五座城,璧有这么大价值吗?显然是在诳人!而诳人赵国难道就不明白吗?诳人还假惺惺地那么客气用“请”,简直太差劲了!

没用几个回合,大家一致认为秦只是以强凌弱,如果想要也是白要,明摆着是欺负人。

有的同学还在琢磨这个“请”字。明确了秦的根本意图,“请”也就不是问题了,后文中多次出现的“请”,大同而小异,各自具体含义根据语文环境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别,语气各有轻重,非常具有戏剧性。比如赵王口中的“请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与蔺相如口中的“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仔细揣度、品味并尝试朗读,这文言文语言学习的趣味自不一般,现代汉语中类似的用法也很常见,而且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所谓的外交辞令,就是这样笑里藏刀,互相拼命,但还要笑着握手。

古代“请”用法比较多,人际、国际交往中使用非常频繁,含意非常丰富,须根据实际语境准确把握。假设你是秦王、赵王、蔺相如,试着模拟各角色读一读。几位同学读蔺相如的“请以颈血”轻重缓急各有不同,而且都有说道,有的主张咬牙切齿,有的主张轻蔑嘲讽,还有的主张微笑戏说,各种口气、神态模拟一通,课堂氛围与心理活跃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分角色朗读练习,包含较为深刻的语义理解,具有较高的思维训练价值。

二、“令”与“为”(wèi)和“为”(wéi)

“令赵王鼓瑟”与“为(wèi)赵王击缶”,一“令”一“为”,如何见得“加胜”?“为(wéi)一击缶”是什么状态?

“令”强迫之意,而“为”(wèi)似乎是主动“给”,赵王不用强迫秦王就做了,话中话就是秦王讨好赵王。这样一字之变,弄得占了个上风。两国御史的记载玩儿文字游戏,手段实在是高明!

而“为一击缶”之“为”和“一”,则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秦王实在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勉强应付一下,做了个动作。这样生动传神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秦不仅不能“加胜”,反而让赵“加胜”的状态!也无怪乎渑池会之后赵王要提拔蔺相如了。

这是《史记》的语言功夫,也是文中人物的智慧闪光。

“寻章摘句”的方法运用好了,可以抓住一些较为关键的信息深入解读语义。

三、廉颇之“勇”与“怯”

传记开头写到“以勇气闻于诸侯”,“勇”怎样一统全文?文中有出格的“勇”,也有典型的“怯”。

廉颇的“勇”在开头的简介中是以打仗为例的。而在“渑池会”临别时与赵王的约定太大胆了,简直可以算作公开叛逆,这个如果算作“勇”,有点超越基本意义,这里包含着大智,这种大勇是建立在大智与极忠的基础之上的。

与蔺相如闹了点小纠纷,表面看似厉害,算不算勇?实际上是他的一时糊涂,不能算作“勇”,用来反衬勇;而“负荆请罪”则是大勇!这点一般人做不到,即使是思想转变快的人也往往不能这样强力表达。这是勇的又一种表现。

传记原文在课文节选部分之后有两处“怯”。

救韩问题上他就不勇,这与赵奢形成对比。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这处颇有争议,似为怯。但与前面杀多少人、拔多少城的表述不一样,而“数败”之后还能“固壁”,可以稳住阵脚,没说军队和土地的损失,暗示这只是试探性攻击与防御,双方过招,“点到为止”,测出对方力量,互相保持相对安全,谁也没有完胜把握,不贸然进击,秦也无可奈何,赵并不蛮干,话语中的含意已经确定无疑。这是战争智慧,并不是“怯”。

抓住文中统领性的语句,提纲挈领,可以非常便捷地把握主旨,同时获得解读全文的关键。

四、停电之后

今天我们能不能听懂古人的话?

在电子屏幕上阅读传记的后面内容,到赵括为将一段时,忽然停电,于是翻开有标点没有注释的《史记》让一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一遍后问写了什么内容,大家说:“赵括母亲不同意让赵括为将,怕连累自己。”“那不同意的理由呢?”“和赵奢进行了比较,认为他只能纸上谈兵,不知道变化。”“纸上谈兵”肯定是结合平时读书学习的知识来思考的。

再读一遍,基本清晰了:赵奢对将士好,和他们吃饭,国王给的赏赐分给大家,出征不问家事,而赵括不把打仗当作一回事儿,不会随机应变(这是上一段读到的蔺相如的说法,不是听到的内容),在士兵面前非常威严,士兵都很怕他,自私自利,给自己买田宅。大家七嘴八舌把大致内容说清楚了。

看来,仔细听也可以听明白古人说了什么,不一定需要抠每一个字眼儿。抓住学生的心是关键。

五、小结

学生的潜力可以说是无限的。这节课的讨论对教材的解读许多地方已经超越了教参,语言、人物、兵法等方面自由发挥,自主发现,取得了不错的突破。而“听”的环节则完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也让我们明白,其实,就像许多事儿一样,文言文并不那么艰深,做过了就自有感觉。而且,“听读”比自读和听讲更集中注意力,需要的只是用简单的几句话营造氛围,引导活动。

其实,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究奥秘的欲望,文中的语言问题、人物个性、军事理论与实践等,深奥而生动,都自然具有应有的魅力,说它深奥,确实无穷无尽,说它形象,也确实非常生动,人不能被打动是不正常的。只要打开这扇窗,把人带到境界之中,自然会有所体悟。

猜你喜欢
赵括赵王廉颇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赵括很忙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赵括兵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