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文化

2015-04-02 15:13刘学民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钱谦益学问人格

刘学民

知识越多,或者说读书越多,文化就越高吗?

当然,知识的增多,对典籍的占有,可能会让我们的专业视野更开阔,知识储备更丰富,思维更精致。但是,若以“真正的文化是一种习惯化的精神价值及相应的生活方式”而论,有多少知识沦为“伪知识”?

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清军占领北京,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小朝廷,钱谦益当了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兵临石头城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试了一下水,托辞曰:“水太冷,不能下。”而柳氏则“奋身欲沉池水中”,后被钱氏硬托住了。

此后一代文豪钱谦益便觍着老脸降清了。

秦淮八艳,个个绝色女子,即使是诗作“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书画也颇负盛名的柳如是,“知识量”哪比得上她们钟爱的男人,可是那些如钱谦益般饱读诗书的翩翩男人,和“八艳”对爱情、对国家的忠贞、不变节,对道义的追求,对生活的价值判断相比,又几乎个个相形见绌。

知识,只有转化成一种坚固的人格,才是文化,否则,只是技巧和点缀而已。生活中,那些虽然没有读多少书,没接受过多少教育,却有着强大生命力量、毫不含糊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鲜明人生态度的人,我以为他们的文化已经很高了。不读书,而有文化,是他们“生而知之”,是她们天生拥有精致的生命结构。知识的大量累积,而没有“偏离”旧的自我,建构新的自我,只能在精神上安慰自己,在外形上愉悦别人。

我这样理解文化,大概是贬低技能知识和审美层面的知识了!因此,不能用知识的多少衡量文化的高低,知识的丰富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高度。罗素曾说:“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这里,无经验的学问,就是没有生命参与,没有上升为智慧,更没有积淀为人格的伪文化吧!知识,只有嫁接在个人实践经验之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智慧,形成个人的独立思想和人格。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主张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统合知识学习与人格建构,强调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其意义正在于此。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正是通过融入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与方法”不断将“知识与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进行主客观上的相互“转化”,不断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积淀为人格。

猜你喜欢
钱谦益学问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比多少的学问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两朝领袖』钱谦益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