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
——兼论中国农村社会流动

2015-04-02 07:25刘悦王效柳
关键词:流动农村研究

刘悦,王效柳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农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
——兼论中国农村社会流动

刘悦,王效柳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大意义,正常的社会流动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流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发展现状表现为:向上流动趋势明显,但受到阻隔;水平流动速度加快;向下流动状况时有发生。通过总结当今学者对农村社会流动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存在三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即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农村青年成为流动主体,农村精英流出现象严重。

农村;社会流动;现状;发展趋势

一、社会流动研究的源起和中国学者的观点

从社会流动的理论发展的渊源看,国外主要有四个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对该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他们分别是美国的社会学家索罗金、布劳和邓肯以及人口学家E.S.Lee。国内也有学者研究过社会流动或对此概念作出过定义,例如陆学艺、郑杭生、孙立平等。

(一)社会流动研究的源起

对社会流动研究最早的是美国的社会学家索罗金(1889~1968)。他在1927年出版的《社会流动》一书被社会学界公认为是用现代化观点系统研究社会流动的第一部著作,因此他被公认为是社会流动研究的创始人。也就是说在索罗金之前,社会学家们都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社会流动问题。在索罗金的著作中,社会流动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被人类活动创造的或修改的任何变化——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转变。在他看来,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或社会的事物或价值,即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或改变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1]因此可以看出索罗金主要是从位置改变来认识社会流动的,而现代社会对社会流动的解释主要是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即着重强调的是个人社会阶层的改变。尽管索罗金只是从位置改变这一个层面来研究社会流动,但其研究奠定了社会流动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从索罗金提出社会流动这一概念开始,其便在使用中不断地丰富了它的内涵。

索罗金为社会流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理论框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流动研究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才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社会流动研究的学者,并且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社会学家格拉斯等人1954年发表的《英国的社会流动》、美国社会学家李普塞特和本迪克斯1959年主编的《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美国社会学家米勒1960年出版的《比较社会流动研究》以及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1967年所著的《美国的职业结构》等著作,其中布劳和邓肯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

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开创了对社会流动的微观研究,是社会流动研究的一个新的进展。布劳和邓肯在1967年出版了《美国职业结构》一书,该书向人们呈现出了一套研究社会流动独特的方法和分析模型,与以往各种社会流动的研究成果相比,使人们对社会流动的认识更为清晰。在该书中,布劳和邓肯用两个核心概念——“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来分析个体在社会流动中获得的社会地位,并因此建立了一个模型。他们认为,社会阶层现象包括了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因素,先赋性因素指的是与个人出身背景相关的各种因素,主要是父亲的职业和父亲的教育水平;自致性因素则是后天靠个人的努力和经历所获得的一些个人特征,主要是个人的教育水平。[2]该模型的基本结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个人成就的后致性因素比归因的先赋性因素在决定职业地位获得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中,教育在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流动中起主导作用。直到今天,该书中所采用的建立职业声望量表的定量分析方法仍然是社会流动研究者们所常用的研究方法。所以布劳和邓肯的流动理论在社会流动研究领域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拉文斯坦提出了“迁移法则”,当时拉文斯坦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E.S.Lee在研究社会流动时,为了说明人们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在总结拉文斯坦“迁移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推拉理论”,即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这一理论就是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流出地具有社会流动的推力,而流入地具有社会流动的拉力。正是由于这一推力和拉力促使了社会流动。[3]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正是由于“推拉理论”所起的作用。

(二)中国学者对社会流动的研究

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率比较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最先对社会流动展开大规模研究的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结构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国内社会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社会流动的热潮。中国的社会学学者着眼于从静态的社会阶层分化角度来研究社会流动,目前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阶层分化及社会流动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即以陆学艺为代表的“层化论”,以李强为代表的“碎片论”和以孙立平为代表的“断裂论”。

陆学艺认为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4]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流动,指的是个体的社会等级/阶层地位的变化。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所起的作用,其分析过程与结论与布劳和邓肯的基本一致。可以看出陆学艺对社会流动的研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地位的变化。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对社会流动的定义是:“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5]广义上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转变,而狭义上是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也就是说他所强调的也是人们在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地位的变化。同样在他的社会流动理论研究中也提到了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对于个人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孙立平也对社会流动做出过定义,他认为:“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叫社会流动。”[6]他也是着重强调社会流动中所产生的阶层地位的变化。一个社会的流动性与其开放性密切相关,在封闭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流动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量的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但在相对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时有发生,也正是因为伴随着大量的社会流动,才会将有些社会称之为开放性社会。

以上学者对“社会流动”概念的定义都是围绕社会阶层所展开的,即社会流动会改变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或身份。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主体来研究社会流动,例如,有学者侧重于对农民工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王春光曾经以温州移民为例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还有的学者偏重于研究从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社会流动,钱民辉曾经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探讨教育是否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社会流动概念的分析虽然基本上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既有观点,但其研究更多的带有中国特色。

二、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

一定的社会流动状况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相联系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流动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的改革首先发端于农村,迅速而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与农村的改革开放并驾齐驱。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各种因素促使农村各种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重新组合。长期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了从无序到有序的社会流动,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从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所谓“盲流”或“民工潮”,并且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总体来看,中国的学者研究主要把社会流动的形式归结为“向上流动”、“水平流动”和“向下流动”。

(一)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

向上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向上流动是人们最为关心和最向往的流动方式。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的向上流动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这种向上流动主要指行业上的向上流动。学者毛少君持有这样的观点:实现向上流动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别。人总有向上发展、努力进取的欲望,而社会也鼓励社会成员将这种欲望付诸实践。[7]尽管农村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五彩缤纷的生活相比较,仍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农村青年想要出人头地,跳出龙门,唯有靠自身奋斗,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例如打工、参军、婚嫁和求学等途径。合理的向上流动是促进社会新陈代谢的有效机制,可以加强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联系,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活力。

但同时应注意的是,虽然农村成员向上流动的意愿非常强烈,趋势十分明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改革过程中利益分化的加剧以及制度性屏障的出现,农村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通道已日趋狭窄,甚至出现了流动停滞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社会纵向流动通道日趋狭窄,下层社会向上流动受阻,精英发生发展机制已由改革初期的精英循环为主转变为精英复制为主。[8]农村成员,尤其是以农村青年为代表的农村精英群体有序合理的流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协调机制,其向上流动渠道受阻以及流动停滞势必会影响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积极性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

对于水平流动的认识,学者钟涨宝认为,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等级内部的位置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或职位的变化。[9]城市化进程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提高了社会的开放度,催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又以在农民市民化和农地非农化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主力军。大量的农民流动到城市后开始了市民化过程,他们不仅要求在身份上成为市民,还要求享受市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但实际上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分割为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民无法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再加上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有限,难以在城市谋求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无法在城市生存,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成了城市中的“边缘人”。面对这种困境,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会选择回到农村所兴起的乡镇企业或村镇企业,就地谋生,或者他们开始向渔业、牧业以及手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转移。虽然他们从事了与以前的种植业所不同的行业,但其社会阶层并未发生改变,其职业变动基本都发生在同一水平上。李强教授曾说过,农民工再次就业流动大部分是水平流动,基本上不会有地位变化。[10]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观原因是农民工的知识层次较低,因而没有竞争力,客观原因是户籍身份的限制。

(三)向下流动状况时有发生

在多数学者看来,农村社会流动以向上流动和水平流动为主,对向下流动的研究并不多。农村向下流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刘畅认为,从整体上看,有两种向下流动值得注意:一是由于城乡分隔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重新退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边缘群体。[11]大多数农民工到城市后所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很少有人能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或自己的生活从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各种技能,包括技术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中人为设立的各种政策壁垒和制度歧视,这些政策壁垒和制度歧视区别对待农民工,使他们无法在城市立足,只能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上文已提到,多数流动到城市的农村成员所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从事的体力劳动,长期工作于脏乱差的环境中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以“开胸验肺”的张海超为例,其从事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在工厂得了“尘肺病”,为了治病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尤以农民工居多。到城市后不仅生活水平没有提升,反而因病致贫,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纵观学者们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尽管农民进入城市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在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主要是呈一种上升的流动趋势,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变迁的过程。

三、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从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的趋势来研究,我国农村社会流动存在着三种主要的发展趋势,即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农村青年成为流动的主体,农村社会流动中社会精英以流出为主。

(一)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

从科举制产生以来,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一种途径一直存在。但直到现代社会,教育才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教育成为社会成员实现流动的一种手段,受教育多的人才能更为顺利地流动已然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在农村地区,个人通过教育成功获得向上的社会流动不仅改变和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且影响了整个家庭的荣誉和地位。尤其在现在这个学历社会里,学历甚至成为了人们的“第二身份”,没有学历意味着可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因教育强调的是后天努力和相对的公平竞争,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像打工、经商、参军等社会流动方式已逐渐减少,而通过受教育升学等手段实现向上流动所占比例持续增高,而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二)农村青年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成员为了追寻自己的“城市梦”纷纷涌入城市,这其中包括各个年龄段的成员。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流动要求流动者必须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就制约了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而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青年则成为了流动主体。另一方面,年轻人可以有多种流动方式,上文中所提到的打工、入学、参军、经商、婚嫁都可以成为可供他们选择的流动方式,但对于年长者来说,由于身体等原因的制约,他们所能选择的范围要小得多。也正是由于农村青年纷纷流动到城市中去,村里留下最多的是那些老年人和年幼的孩子,即通常所说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村落的空巢化或空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的这种结构属于一种失衡的结构,年轻人的流动是以老年人的付出为代价的。

(三)农村社会流动中主要以精英流出为主

孙立平在《断裂》一书中曾经提到农村中流动出来的大多是农村精英。笔者认为农村中的精英,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但是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无法给这些精英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这些精英只有投身到城市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例如作为农村精英的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很少会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大多数都会选择留在城市谋求发展。而随着教育的普及,从农村中走出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意味着农村流出的精英越来越多。众所周知,农村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村庄老龄化和低龄化现象愈发严重,甚至出现某些农村空心化问题,使农村生活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国外的社会流动理论是在他们国家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打上了他们国家的理论印记。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因此,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既与西方社会流动有着相通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性。中国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流动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经验,也对其进行了发展补充。当然,应该看到中国学者研究的不足,多数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有实例分析,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从个案研究中寻找问题,以便使我国农村的社会流动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3-194.

[2]汪开国.深圳九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9.

[3]徐婷.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1(9):115.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3.

[6]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40.

[7]毛少君.试论农村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J].浙江学刊,1992(6):117.

[8]张群梅.当前中国阶层流动固化趋向与治理路径分析——基于集团分利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2012(3):37.

[9]钟涨宝.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9.

[10]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3(3):93.

[11]刘畅.农村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96.

(编辑:程俐萍)

A General Research of the Social Mobility in Rural Areas——Along with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Mobility in the Chinese Rural Areas

LIU Yue,WANG Xiao-liu
(School of Society and Pol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China)

Social mo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ociety,and normal social mobility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stability.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rural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as follows:Upward trend is obvious,but it is cut off;Horizontal flow is speeding;sometimes downward flow appears.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ural social mobility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three basic trend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social mobility: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on social mobil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Rural youth has become the main body in the social mobility;The rural elites outflow is growing.

Rural areas;Social mobility;Current situation;The development trend

C912.82

:A

:1671-816X(2015)02-0158-05

2014-11-06

刘悦(1990-),女(汉),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流动农村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流动的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