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聪聪,夏莹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角色变化研究
范聪聪,夏莹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长期以来,“反馈模式”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老的主要模式,家庭养老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养儿防老,儿子是家庭养老的主体,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处于边缘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出现了新变化、新趋势。在现代社会,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更多地扮起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角色,变化背后有制度、文化、社会环境的原因。女儿参与家庭养老保障了老年人的养老安全,完善了中国的养老体系,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性别观念。
女儿养老角色;原因;理性认识
在“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中国,家庭养老尤其是依靠儿子养老在农村养老模式中一直都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则扮演着边缘性的角色。然而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动向。剖析和把握这一新动向,为我国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于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依靠儿子养老的传统社会,女儿没有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利,父母也不存在女儿养老的角色期待。“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社会普遍认可的是女儿只要把公婆照顾好,照顾娘家父母则是基于感恩。这一不成文规定已被人们高度内化并认同,甚至很多老年人固执地认为养儿子就是为养老送终的,女儿是外人,让女儿为自己养老是件很丢人的事,从而将女儿养老排除在外。总而言之,女儿在农村家庭供养中是缺位的,在家庭养老中承担的角色多具有候补、临时的性质。具体来说在传统社会中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角色定位有以下几种:
(一)临时的生活照料者
我国传统社会实行的是“从夫居”的婚嫁制度,女儿出嫁后,就会来到男方家居住。老人家多安土重迁,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跟随女儿来到异地。女儿出嫁后对老人的照顾也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时间和空间,当然还包括婆家方面的因素,经常往娘家跑也是会引来婆家的不满的。父母所希望的是女儿偶尔有时间来看望自己。女儿出嫁后多是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也会偶尔回家尽孝道。女儿会在回家时,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下生活照顾或者是当自己的兄弟临时有事时过来照顾一下,而当兄弟回来时,则继续由兄弟家去照顾。
(二)偶尔的物质支持者
儿子享有家庭财产继承权,为父母提供物质支持理所应当。因而,在农村,老人平时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儿子,对女儿是没有要求的。女儿家如果有能力又有意愿,从道德和情感角度而言是应该提供一些物质支持的。当然这些物质援助并不是强制的、必须的,女儿如果不给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也不会受到非议。节假日回娘家,女儿是应该带些礼物的,这多半是中国礼仪规范使然。总而言之,女儿对父母的物质支持并不是一贯的、强制的,只是偶尔的充当物质支持者的角色。
(三)丧葬祭祀者
父母去世后,女儿和儿子一样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的父母披麻戴孝,参加自己的父母丧葬祭祀活动。在整个丧葬祭祀活动中,女儿并不是活动主体,但作为曾经家庭中的一员,在丧葬祭祀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会受到邻里、家族其他成员的关注和评论。女儿参加父母的葬礼时需要供上礼钱,金额没有具体要求,视夫家经济情况而定。儿子们享有对礼钱的绝对支配权,其一部分用于丧葬祭祀活动的开支,剩余的则由儿子们共享。因而女儿家出的礼钱越多,儿子们主持丧葬祭祀活动的亏空越小,甚至会有盈余。有时候,丧葬祭祀活动的礼钱成为女儿们帮扶娘家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女儿在参与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角色定位也渐渐发生了变化。除了担当传统社会中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一些角色外,更多的还扮演着以下几种角色:
(一)经济支持者
所谓经济支持,就是提供金钱、物资上的援助。如今,随着乡村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制度安排的某些影响,女儿同样拥有对父母财产继承的权利,承担着对父母的赡养责任。作为不可缺少的赡养主体,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甚至在某些方面女儿比儿子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勤通过对保定市老年人口以及代际关系的调查发现儿子与女儿对父母经济支持的比例非常接近。[1]同时伴随女性经济上的独立,她们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和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这也为其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打下基础。在更多的父母眼中,不分男女,哪个孩子更有能力和条件,就应该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
(二)生活照料者
生活照料是指老年人由于受年老体衰和身心状况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功能上受损,有些事情无法依靠自己去完成,需要别人的照顾。然而目前在我国老人即使跟儿子同住,但生活照料却主要依靠女儿或儿媳;老人生病卧床期间,女儿或儿媳是主要的照料者。女性更多的去扮演服务性的角色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另一方面,女性的感性、细腻也使得她们和男性相比更适合去照顾人。一项针对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当前农村家庭养老活动中,儿子的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养”,女儿的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孝”。儿子是家庭养老活动的经济供养者和依靠者,女儿则更多地承担了养老活动的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2]
(三)精神慰藉者
所谓精神慰藉,简单说就是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努力让老年人精神愉快。精神慰藉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二是在情感上慰藉老年人,三是在心理上满足老年人。随着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女儿更经常回娘家,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出嫁女常住娘家的现象。女儿与儿子相比感情更加细腻,更乐意和父母交流,也更注意调节父母的心情。北京大学曾毅教授通过对我国23省历时十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女儿参与家庭养老可以让老人保持良好的认知能力,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3]
通过对女儿在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参与农村家庭养老的角色描述可以发现,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总结与分析,并在参考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且不说人们的生育观念上的改变,在现实中可以看到的就是家庭规模小型化,“纯女户”家庭越来越多。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女儿逐渐和儿子一样成为家庭养老的责任人,女儿参与农村家庭养老成为普遍的社会事实。同时“生养”儿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父母不仅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要给他们置办房屋,承担儿子结婚的费用。相较而言,生养女儿就轻松些,而且如果女儿嫁得好也会给娘家更多的照顾和支持。逐渐地,中国农民从理性选择的角度也开始接受“女儿的赡养”这一事实。女儿赡养的伦理在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中,女儿养老逐渐成为一种符合潮流的养老模式。
2.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儿子经济支持的期望和需求降低,而对女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在农村老年妇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政府的一系列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举措不仅让更多农村老年人享受到社会的服务,缓解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艰难,也使老年人不论是住在儿子家还是女儿家都能度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为女儿赡养老年父母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为女儿赡养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3.婚后从夫居制度的改变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农村婚姻制度中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不仅造成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也使得女儿赡养父母受到空间、舆论等多方面的限制。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就是人口流动性提高,婚后居住制度发生了变化。许多新婚夫妇结婚后一般都不再住在男方家庭所在的村庄,而在工作的城市买房。这样的变化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婚后从夫居制度,也提高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近年来,夫妻双方的父母获得同等的照顾成为社会的流行趋势。
(二)文化原因
1.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男性是女性生命中的主宰,女性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古话有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妇女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甚至没有独立的人格。现如今,妇女不论在家庭私人领域还是在社会公共领域都享有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机会的增加也伴随着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从而她们拥有了经济自立能力,农村女性有了经济供养能力,同时在现代家庭中妇女当家作主,执掌家庭财政权的现象不在少数,而这一切男女两性地位的变化使得女儿参与养老才有了现实意义。
2.养老观念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养老过程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这差异是由其传统伦理规范支撑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是明确的。然而,急剧的社会转型正在或已经侵蚀家庭养老所内含的价值和伦理意义。承载中国人根本价值的纵向家庭联系已被拦腰截断,“今天只是今天,它抛开了祖先的世界”。这样,家庭中老人与儿子间的感情与责任链条必然会发生断裂。[4]随着子媳对公婆赡养弱化的一些真实故事在乡村的传播、积累与放大,父母认识到女儿在养老中的积极表现,也开始注重对女儿的投资(包括教育、人力支持和经济帮持等),以期得到养老回馈。一些老年人已经有“丫头也有份,多少给留点”的思想和实际行动。[5]女儿参与家庭养老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女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提高父母晚年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上的作用逐渐被社会认可。
(三)社会环境原因
1.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动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传统家庭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其中最为深刻的是农村代际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夫妻关系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纵向的亲子关系是中国农村家庭的主导与核心,然而,经历结构性巨变后的乡村社会,越来越倾向于以横向的夫妻关系为家庭伦理和伦常秩序的核心,农村家庭规模日渐精细化、核心家庭本位化,小家庭取代大家庭变成了现实。[6]如今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大家庭对小家庭的决策也越来越失去约束力。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和约束大大减少,对于媳妇想要回娘家、帮扶娘家行为的制约也是有心无力。因此,农村家庭养老女儿化才有了可以实现的家庭结构基础。
2.老年群体养老心理的转变
一方面,大众媒体上对儿媳与婆婆的关系不和,拒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新闻大肆宣传报道,在老年人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同时由于一般家庭会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女性在家里时间相比男性会更长,女儿在照顾自己方面更有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女儿与儿子相比往往感情更加细腻,更擅长照料老人和操持家务,在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考虑得更加细致周到。有研究利用我国23省历时十年跟踪调查的数据发现女儿更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女儿参与家庭养老不仅可以使老人保持较好的认知能力还能降低死亡率。另外,虽然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居民中比较普遍强烈,但是研究表明,与城市地区相比,生女儿的上述优势在农村地区更加显著。[3]老年人对养老的看法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物质需求转向对生活质量和情感的追求,所以女儿的体贴和善解人意更被老人看重,因而养老人选的天平自然会向女儿倾斜。
3.农村男性劳动力外流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但随着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仅仅依靠儿子来养老已不太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农民工进城的社会问题》课题组调查发现,男性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78.64%,女性的同一指标为21.36%,女性农民工的数量还不到男性农民工的三分之一,男性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7]越来越多的男性农民工外出务工,仅仅留下女性在农村照看孩子和老人,对农村传统以儿子为主体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养老中男性角色的严重缺位,女性的角色逐渐显现。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和隐性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考量,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国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完全凭靠政府的力量去解决养老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社会养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依然是养老方式的首选。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下中国家庭养老的功能却在逐渐弱化,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的养老前景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角色变化又刷新了我们对家庭养老的认识,又让我们找到了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思路。女儿参与农村家庭养老的积极意义还是占主要地位的。
(一)保障了老年人的养老安全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每户最多只能养育两位子女,这就意味着每个子女要赡养四位老人,参与家庭养老的人力资源面临很大缺口,老年人养老面临很大的风险,老年人普遍有着对养老前景的担忧。女儿参与农村家庭养老就意味着把原来儿子承担的养老责任延伸到女儿承担即女儿养老走向前台,这就缓解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焦虑,冲破了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为老年人家庭养老提供多种选择,女儿参与家庭养老也能让老年人得到更细致全面的照顾,老年人心理更安稳、踏实,也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二)完善了中国的养老体系
在中国主要存在着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三种模式,长期以来,在三种模式中家庭养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也意味着儿子养老。而如今,在现代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家庭养老功能又逐渐弱化的情况下,女儿摆脱传统社会性别制度建构下的非主体养老身份,主动参与到家庭养老的活动中来,改变了以往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缺位状态,充分调动了家庭养老的人力资源,缓解了因人力资源不足造成的养老压力,改变了以往有关家庭养老的政策体制,使中国的养老体系更加完善。
(三)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女儿参与到农村家庭养老中,一方面调动了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培养整个社会的感恩心态,使人们认识到养老不再只是儿子的责任,女儿同样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责任,这种养老角色的变化不但缓解了男性青年的养老压力,同时也说明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儿子外出打拼,儿媳主要承担照料公婆责任的背景下,女儿参与到农村家庭养老也有利于化解婆媳矛盾,有利于家庭和谐。总而言之,女儿参与农村家庭养老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
(四)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首先是女权意识的提高。女儿参与到农村家庭养老中,显然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说明了男女平等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传统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在传统生育观念中,人们更偏向于生男孩,甚至有些地区有些人达到偏执的程度,否则会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农村家庭养老女性化,显然是对传统生育观念的挑战。再者是养老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女儿是没有赡养自己父母的义务的,如今,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女儿也成为家庭的支柱,逐渐成为家庭养老的主体之一。
[1]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的支持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2]高歌,高启杰.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3):61-68.
[3]曾毅.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1998~2012)及相关政策研究综述(下)[J].老龄科学研究,2013(2):63-71.
[4]范成杰.农村家庭养老中的性别差异变化及其意义——对鄂中H村一养老个案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4):104-109.
[5]孙双玥.农村家庭养老中照顾主体的变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6]何绍辉.农村家庭养老女儿化倾向探源[J].中国国情国力,2010(7):15-17.
[7]王建云.关于农村中女儿养老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8-31.
(编辑:程俐萍)
Changes of Daughter's Role in the Rural Family Endowment
FAN Cong-cong,XIA Ying
(Colleg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China)
Under the feed-back mode,family pension mode has been the main mode in the rural areas for a long time.In the mind of people,Family endowment is equal to supporting parents by the son.The son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family pension and the daughter at the edge of the status in the family pens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concept,the traditional family endowment displays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trends.In modern society,the daughter in the rural family endowment plays the role of economic support,life care and spiritual comfort,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 of system,culture and social environment.The analysis of the new trend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ension in China.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attern of rural family endow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Daughter's role in endowment;Reason;Rational analyses
C911
:A
:1671-816X(2015)02-0136-05
2014-10-17
范聪聪(1989-),女(汉),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女性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