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课(MOOC)到超慕课(SMOOC)的探索*

2015-04-02 04:27兰新哲杨立军汪海运贺国旗郭庆春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兰新哲,杨立军,汪海运,贺国旗,郭庆春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考试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19 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 陕西 西安 710119) )

【远程教育】

从慕课(MOOC)到超慕课(SMOOC)的探索*

兰新哲[1],杨立军[2],汪海运[3],贺国旗[4],郭庆春[5]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考试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19 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 陕西 西安 710119) )

超慕课(Super MOOC or SMOOC)是在慕课(MOOC)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用任何方式、学到任何知识(五任何或5A)”。希望随着无线4G、5G等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深化,超慕课将为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时代的开启,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和高校网络学院资源整合升级创新发展,为全民终身学习和“一带一路”教科文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章既分析了有36年历史的国内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的资源与技术,为超慕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慕课;超慕课(SMOOC);移动智能教育技术; 全民终身学习;教育资源整合

一、对慕课的再认识

1.慕课开启名校联盟新模式。

幕课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Dave Cormier)等合作提出来的,以其大规模、开放、在线、免费课程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模式,得到世界名校重视,率先风靡于美国,受到国际化追捧[1]。其理想是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到任何知识(四任何或4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knowlege)”[2]。其鲜明的特征是“名校、名专业、名师、名课程和网络公开课”为教育优质资源公开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慕课的出现无疑对上千年的大学面授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网络学院的远程教育提出了挑战[3],为“互联网+”与远程教育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课题。

2.互联网思维专业化推动慕课国际化。

国际上慕课的发展和推广已经有了专门化、市场化、公司化的“产学研”合作运营模式。Coursera、edX、Udacity并称美国慕课教育的“三巨头”[4]。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创立,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据Coursera官网显示,截止2015年3月,已吸引全球117所大学加盟,共享资源课程达到1026门,学生学习数已经突破1200万人次。2013年7月起,陆续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国内名校分别与Coursera签约。edX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联手打造,2013年新增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1-5]。

中国高校也在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C9中国常青藤大学、部分985大学也在共建中国“慕课”。 短短4年,就出现了国际化的2012“MOOC 元年”。随后2013、2014年的多次教育会议上,慕课无一例外的成为热点、兴奋点[5-9]。

3.慕课的变革与趋势。

慕课不仅送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面对国际化的名校资源技术的巨大刺激和冲击,国内的多数名校已经行动并有相当具有示范性的成果,由此带来的挑战压力也不知不觉的成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和网络学院以及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痛点。

中国学者除有关心、学习研究和发展慕课的愿望,还想解决我国教育的三大问题[2]:第一个是教育的公平的问题;第二个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三个是整体创新不足的问题。

慕课目前主要活跃于普通高等教育名校和尖子学生群,课程完成率低,学生兴趣保持时间短,教学效果不理想, MOOC学习的终端设备单一等问题,成了促其变革的热点。经历了“冷思考”,甚至 “反MOOC”,“后MOOC”的呼声,慕课已经在变革。如Meta-MOOC(超级公播课)、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 (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MobiMOOC(Mobile MOOC) (移动公播课)等[1,4-9]。

从慕课提出到上述变革看,来自有围墙的传统普通高校内部之间的品牌、学历、学分、特色互认与竞争,学生的多样、多元、多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多需求的个性化发展,无疑依然是慕课在传统普通高校推广的最大抵制和冲突。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慕课的理想和愿望是好的,但是,目前最适宜的变革推广应用,应该与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网络学院等成人继续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综合改革结合起步,待到人们找到打破普通高校围墙的办法时再在普通高校推广使用更为理性。

要与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网络学院等成人继续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综合改革结合起步,要成功应用就必须变革。结合我国目前形势,务实的变革必须有超互联网世界化思维,必须有新资源、系统、技术、装备、管理,有超越发展的新思维与行动,必须结合教育现代化基本国情、结合我国大学发展实际,必须尽快加强教育信息化融合、尽快以互联网+的思维开启移动智能教育技术4.0新模式,尽快开发有中国特色、有前瞻性、有创新性、有实用性的务实超慕课(Super MOOC or SMOOC)。

二、超慕课的探索

慕课是一次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信息教育革命。汤敏先生[2]认为“是一场输不起的革命”,它在中国教育战略协会的会议上提出了三个问题,本文赞同,也认为核心问题是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来,不能老跟着别人后头走,要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在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当代,我们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发掘中国教育已有成功实践,引进消化吸收MOOC再创新。该是我们探索超慕课(SMOOC)课题的时候了,尤其是电大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领域更应警觉、警醒、清醒,并立刻行动起来,谋在深处、干在实处。

应该讲,有36年历史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的资源、信息化技术,本身就有超慕课性质和优先发展超慕课的系统基础。

1.超慕课(SMOOC)的概念。

超慕课(SMOOC)是基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时代的超大规模开放随时(微)课程(Super Massive Open On time mic-Course)。其支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3]。

超慕课及其支撑体系包含六层含义:一是在课程资源上“超”, 超大、超微;二是在使用终端装备手段上“超”,实现多终端全媒体学习,包括广播、电视、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三是在网络通信技术上“超”,实现全媒体传输,从3G向4G、5G等跨越;四是在信息过程管理上“超”,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超越现有学习数据的关联,确保学习数据的有效和统一等;五是在市场与合作方式上“超”,拓展校校合作到采用“政产学研用”专业化公司化相结合模式;六是在应用范围上“超”,不仅用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也能用于职业教育、各类非学历培训乃至全民学习。

就课程而言,超大(Super Massive)有两个含义: 一是课程数量规模,二是学习者规模,可以从以前的105提高到108量级,超大规模主要是靠超大资源、超高速、超大流量和超大终端数量支撑。超微指微课程,由信息量或时间控制,课程形式多样,从小时到分钟,从分钟到秒钟,学习者可灵活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公开(Open)有两个含义: 一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向社会公开,二是免费或无条件/有条件授权使用。

随时学习(On time)是指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可学,线上、线下可学。而在线学习(On line)是线上学习,不可能完全实现随时学习。

2.超慕课的特征及应用。

超慕课(SMOOC)旨在实现“五任何”或“5A”,即“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way, Any knowlege”,其中主要强调“任何方式(Anyway)”指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第四代移动智能终端)等全终端学习,相关主要支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教室、手机教室、云计算和大数据等。

超慕课可实现全媒体覆盖。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而且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学生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云学习环境是支撑超慕课课程开展的重要部分,包括平台环境、学习工具支撑、海量优质资源库,实现海量资源云端存储、共享问题和管理等。利用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多用户多任务的时时学习及交互式练习,即时反馈。

基于大数据的“对象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服务”成为可能。SMOOC 系统平台记录资源和学习行为,形成“大数据信息”。针对多样化超大规模数据,系统平台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归纳,找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各个教学要素,在超大规模学习人群中实施精准辅导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超慕课应用范围更广,更易突破高校围墙普及。由于学习终端的全媒体化,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超慕课不仅能够在推动普通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等。

三、超慕课的展望

1.超慕课试验。

超慕课是个新概念,也是正在尝试的新模式。为了实现开放教育、电大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全面融合,本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试验成果。

2013年,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了5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way, Any course)手机学院,承担了中省有关科研创新和试点项目,积极探索以智能手机等为主要学习终端,整合现有的各类学习工具,实现学习终端的全覆盖、学习手段内容的多样化、学习人群的广泛化,以及学习时间、地点的便捷化。学生只要有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各类教育培训学习任务,期望实现“一机在手上大学,开门办学利万家”的教育梦。2014年3月起,先后承担陕西干部手机培训、农村党员手机教育试点,教师培训、学生就业、学生管理及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等分班次试验成功,效果良好。

2014年11月,中国移动智能教育创新战略联盟创建,旨在搭建平台,推动开放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层次融合,以国际化视野,从战略层面谋划超慕课的发展,组建超慕课智库,制定相关“十三五”规划,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联盟将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手机等移动智能远程教育技术4.0集成创新应用。建设集核心技术装备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为一体的重要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基地和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增强移动智能教育的持续创新能力,为中国乃至“一带一路”教科文发展服务。

2.超慕课展望。

超慕课概念有抛砖引玉的初衷,有实现“五任何”的愿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讨论和商榷。

要以互联网开放思维,联接教育、通信运营商(含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公司)、终端制造商、科技、金融及各界共同推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职业学院等应先行先试先用。

要建立新机制,加速超慕课的协同创新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建立相关网站、智库和资源库,开展战略研究及“十三五”规划制定等。

要联合卫星、广电、电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五网合一,整合处理好“互联网+” 和“移动互联网+”的关系。使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构建超慕课质量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等。

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发展超慕课,主动适应移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新常态。优先充分发挥全国广播电视(开放)大学系统、继续教育学院、高校网院、职业教育学院及有关信息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资源、技术和系统优势,共建共享机制。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下,加快电大转型升级开放大学建设,进一步推动超慕课智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和跨越发展,在创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和建设教育强国中尽快结出丰硕成果。

[1] 祝智庭,刘名卓. “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36-43.

[2] 汤敏.“慕课MOOC”是一场输不起的革命.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十周年庆讲座系列来源:[转载]中国经济网,2014.9.27

[3] 兰新哲.移动智能教育展望,2014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开放大学建设与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高峰论坛,北京,2014.11. 27-28

[4] 康叶钦. 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5] 王萍.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6] 贺斌. 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 江苏教育研究,2014,01:3-7.

[7] 高地. 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 远程教育杂志,2014,2:39-47.

[8] 徐舜平. 中国大学和教师参与MOOC的行为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14,6:33-39+64+96.

[9] 张洪孟,胡凡刚,谢坤. 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解读2013教育技术国际论坛[J]. 中国远程教育,2014,5:88-92.

[责任编辑 张君宽]

2015-03-10

1.兰新哲(1963— ),陕西省扶风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首批国家级“百千万”人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2.杨立军(1970— ),陕西省武功县人,副研究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考试管理中心主任。 3.汪海运(1962— ),陕西省蒲城县人,讲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处长。 4.贺国旗(1968— ),陕西省铜川市人,副教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5.郭庆春(1979— ),山东省聊城市人,在读博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讲师。

本文受陕西省2014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机教育智能平台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14ZKC(一)03-18),陕西省2014年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手机智能远程教育信息化”(陕工信发〔2014〕199号),陕西省教育信息化本科院校试点单位项目(陕教保﹝2014〕1号),国家住建部"校园数字化社区建设研究与应用"项目(建科﹝2014﹞87号)等资助。

G728

A

1008-4649(2015)01-0005-04

猜你喜欢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大学》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