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选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119)
【教育论坛】
现代职教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刘志选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119)
高职本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本科的职业人才培养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差距较大,只有探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本科贯通机制才是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实质问题。政府政策、培养意识、师资成长、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经济利益等因素是高本贯通的关键因素;入学资格的界定、学习方式的确立、专业的合理设置、管理与考核的有效化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本贯通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
职教体系;高本贯通;关键因素;核心问题
翻开近年来国内正式出版的教育书籍与报刊杂志,尤其是各大网站的平台信息资源,不难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教育层次“贯通”词语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不管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威性文件,还是职业教育战线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那些在教学一线为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发出创新声音的一线教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他们奉献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梦想与平台,既然是平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依靠这个平台予以实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贯通机制基本成熟,但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性本科的贯通就成为众多院校所关注的焦点,即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必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
众所周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等强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基本精神。正因为这样的精神,就要求我们思考一系列职业教育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人才的需求类型、标准、数量与质量;教育层次间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规模、数量与贯通;职业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衔接;学校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复问题;贯通教育过程的学制与证书问题;教学资源的梳理与整合问题;行业企业的责任与用人机制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参与程度问题;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政策的引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从表面上看,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布满了荆棘,但事实上,也只有一对又一对矛盾问题的解决,才能使现代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迈上科学化发展的轨道,才能培养出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目前,由于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生源数量的增长问题上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如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已全部实现免试入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已达到报考人数的75%。事实上,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先天发育不良的特点,但借助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等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设,却基本上实现了理论上的跨越式发展,已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建设。因此,学校内涵建设以及生源素质的提升不约而同的成为这些学校的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决策层的核心问题。而“贯通式”培养就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以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为例,早在2010年,就开始构建以专业为主线、相关专业对应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虽然使总学制缩短了一年,但课程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制定出具有职业发展阶段特点、素质和技术均衡发展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1]从2012年开始,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在不同程度开始了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尤其是辽宁、江苏、福建、上海、天津、广东、云南、河北、四川、贵州、山东、陕西等经济发达的省份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高本贯通的职业人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全国职业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上海正在研究建构高职专科教育与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 “立交桥”的方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从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招收首届“双师型”博士研究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职业教育层次贯通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功能定位、体系结构、基本制度、保障机制等关键问题所作的全面梳理、全新设计、全盘安排。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它要受到经济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明显制约,又要受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向影响以及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双重作用。[2]由此看来,我国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条件目前还不成熟,但本科院校的现有办学理念、思路、模式、专业、师资以及职业教育实验实训条件又无法满足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历层次提升的需求。在这一现实面前,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怎样才能实施这一良策,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与应用型本科生这一突出问题,衔接问题就成为最根本的突出问题。如学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职业能力等,其中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3]目前,虽然我国部分省份表面上开展了高本贯通的培养工作,但基本上不外乎高职教育与自学考试本科以及高职院校与地方高校本科贯通两种模式。透视两种模式的实质,不难看出,其本科层次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论型培养基地,而不是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成长基地。虽然,这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找到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因素。
(一)政府政策因素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只有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才能从办学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年限、经费支持、资源调配等宏观层面解决一系列核心问题。这方面的因素在教育层次贯通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江苏省教育厅很重视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机制,2012年就开始了现代职教体系教育层次的贯通试点项目——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 3+2分段培养项目;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项目等。由此可见,高本贯通培养政府的政策支持首当其冲,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谈,那样势必会造成高本贯通体制机制建设的延误与机遇的错失,从而严重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培养意识因素
目前,全国100所高职示范院校和100所高职骨干院校以及那些特色比较鲜明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共同的心态就是向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所以难免有个别院校在培养意识上出现偏差,如“升本”、“脱职”、专业“同质化”、办学功利化、管理行政化,尤其是在机制上也像本科那样设置众多的二级学院,使百校千校一面的不正常现象一浪高过一浪,从根本上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职教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完善中高层次贯通机制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与应用型本科,以至专业硕士层次的贯通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开放心态的基础上,一切从人才的成长角度出发,进行有意识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升格问题上,尤其是那种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的狭隘观念必须得到真正纠正。
(三)师资素质因素
根据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因素,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本贯通,师资素质是其最关键的因素。其原因如下: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上是由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升格后转化而来,在其教师资格方面问题众多,事实上,与高等学校教师标准的差距尤为明显,所以很难承担高职层次的教学工作,至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问题就更为复杂;第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虽然在数量上足以满足高本贯通后的师资需求,但那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解释与推测。事实上,普通高校的现有教师绝大部分是不能适应高本贯通,即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的。这些教师缺少高职专业的实践体验,缺少行业企业的一线经验,在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方面凤毛麟角,尤其是传统本科的教育理念模式很难在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突破。基于以上认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完全承担高本贯通的培养任务,其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应用性本科职业师资的缺失。所以,高本贯通的师资素质就成为高本贯通的核心要素之一。
此外,我们也非常看好MDI市场。统计数据表明,未来三年全球MDI需求增速将在5%,中国MDI的需求增速将维持在5%~7%。同时,在中国环保政策下,亨斯迈将不只追求MDI业务在中国的利润,更致力于在中国生产和推广环保型聚氨酯产品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因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占据高等院校一半天下的事实已经不容置疑,但令人们质疑的是如果国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其教学资源问题就成为大家最关心的焦点,是低水平的建设,还是高水平的建设。如果一窝蜂的上马,那必定就是低水平的教学资源,不但谈不上发展,更是一种浪费。如果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系统的按阶段逐步推进,那么优质化的教学资源就可能成为高本贯通的核心要素之一。这种资源的建设必须建立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以开放的心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出发点,深刻认识职业人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专业建设教学标准,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建设活动,可以采取招标与评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大批优质化的精品共享资源,满足高本贯通模式下的教学资源需求,当然包括文字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资源建设等。这些资源的有效建设,可以集中国内外最优秀的教师,利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现场模拟到学生学习的课堂中或实战中,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本贯通,必须在具有优质化的精品共享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运作。
(五)教学团队因素
虽然我们提倡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高职院校发展十几年来,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仍然没有突破个位数,究其原因,国情因素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违背职业教育规律的结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实质性的不同,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的确屈指可数,人人看齐是不现实的,最多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体验与了解,不可能达到教练的作用。因此,只有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型”性质的教学团队才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的实质问题,尤其是高本贯通教学团队更应如此。因此,实施高本贯通院校要加强贯通专业师资队伍的配备,按照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原则,组建高本贯通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该体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师资结构,理论课程应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教师应该以企业行业教师为主体,尽可能的吸收学校和企业行业的一线师资成为团队成员,实现高本贯通师资的强强联合。众所周知,优秀师资和教学团队的配备是教育成功的基础,高本贯通师资的素质提升是高本贯通机制运作的关键。所以,在高本贯通的过程中,第一,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强化他们对高本贯通培养模式的理解,尤其是自身的定位的明晰,既非高职教师亦非本科教师,而是高本贯通的教师;第二,加强团队成员对高本贯通学生的理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企业行业经历、学习动机兴趣、学习能力等有恰当的了解与把握;第三,倡导教师转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贯通培养的实践探索,边研究边实践,[4]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本贯通培养模式。
(六)经济利益因素
经济利益因素是高本贯通机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则在我国已经推行了仅30年的历史,除极少数的985院校和211院校外,其余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对教育的经济利益比较关心,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有意向实施高本贯通的院校,比如国家高等职业示范院校、国家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以及成人自学考试等。我们且不说最好的贯通机制如何,仅就经济利益来看,这种机制是具有100%的可行性。我国的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有200多万,透视这些学校的招生简章,就业率一般都在90%以上,远远高于本科生的就业率。他们的企业行业实践能力的确远远高于本科生的适应能力,但在理论上的欠缺却又成为他们成长途中的软肋,使他们不能挺起腰板,一往直前。因而,本科学历与学位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诱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成人、成长与成才的问题。据陕西省39所高职院校的2013年毕业生的随机抽样的100名学生调查,有本科需求的毕业生占到49%,遗憾的是寻不到提升学历的渠道。如此看来,如果实行专本贯通机制,生源数几乎接近毕业生数的一半,假如按每年5000元学费来计算,贯通后本科学制按两年计算,每个学生的学费为10000元,一所学校按1000名指标,那么就可能有1000万元的经费。这就是目前众多学校关注高本贯通的原因之一。因此,谁来承担、谁来实施、如何合作、怎样分割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高本贯通中比较突出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围绕着“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这一关键问题,陆续探索了高职延伸模式、联合培养模式、分段培养模式等。盖棺而论,我国目前的高职本科教育不外乎本科院校独立试办的高职本科以及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试办的高职本科专业,前者如昆明理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后者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诚然,这些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形式不属于高本贯通的范畴。高本贯通的实质主要是针对现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开展的专业发展空间,它是一种与现行国家本科教育招生政策不一致的教育形式,需要在现有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来实现。
我国目前开展高职本科的生源主要来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统一入学考试录取的二批本科学生,一是在本科院校直接就读;二是录取后在高职院校就读,颁发其他本科院校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高本贯通教育,目前本科阶段主要是自学考试,根本不是应用型本科,与贯通机制相关系数过小。2013年5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搭建“立交桥”职教快步跑——广东佛山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采访纪行,从真正意义上提出了“高职本科一体化”分段培养新模式,即“专插本”模式,高职三年,本科两年,高职学生毕业后经过考试直接进入到大学本科四年级就读,本科院校认可接收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所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即学生在本科学习两年与其他本科生一样取得毕业证书并获得学位证书。基于以上认识,真正高本贯通的入学资格可以从三方面来予以考虑:一是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成绩在本科分数线以上且被高等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综合考核合格,如本人同意,可直接进入应用型本科的“高本贯通”班学习;二是通过高等职业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录取,且专科阶段学习期间获得政府主管部门或全国行业协会组织的技能大赛获得等级奖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应用型本科的“高本贯通”班学习;三是高等职业院校在籍学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出色,综合考核排名在同年级同专业前20%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审查合格,可直接进入应用型本科的“高本贯通”班学习;
(二)学习方式的确立是高本贯通一体化的根本
在就业极度困难的今天,职业对年轻人来说太珍贵了,珍惜他们的职业是天经地义的哲理。但在职业与学业不可缺失的两难困境下,合适的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利用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方式:第一,全日制学习。高等职业院校在籍学生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从第三年的顶岗实习阶段开始,就可以插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本科对口专业的三年级学习,在第四年修完本科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即可向本科院校申请毕业,取得应用型本科毕业证书。第二,网络学习。学生通过在应用性本科学习平台注册的方式,在高职教育的第三年和毕业后的第一年,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提供的本科阶段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优质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学习支持服务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经本人申请,学校审核合格,即可获得应用性本科院校毕业证书。事实上,高职学生选择全日制学习方式的比较少,约占学习者总数的30%;而选择网络学习的学生约占总数的70%,这主要在于网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场所、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章节、学习任何内容。因此,将高职教育专科与网络教育本科贯通的模式应该是今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机制的主要方式。
(三)专业的合理设置是高本贯通模式比较棘手的问题
在高本贯通的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高职专科与本科阶段专业的不一致性。我国高职院校1266所(2013年),涉及到的专业数约有1500个,本科院校数879所(2013年),涉及到的专业数约有506个。但没有一所学校或者哪一类院校的专业设置能满足高本贯通的需求。因此,原则上按照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与本科专业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以及本科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统筹设置高本贯通专业。当高等学校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高本贯通需求时,由高职院校提出专业需求,本科高等学校负责申报建设,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专业目录予以审批增加。目前,高本贯通的这种专业建设模式许多院校正在积极的探索中。
(四)管理与考核的有效化是高本贯通模式的强大内驱力
学籍管理与课程考核是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与考核方式是高本贯通模式必须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比如学生的学籍管理责任学校、课程的重复现象与成绩认定、实践类课程的成绩互换、技能竞赛成绩的替代等等。随着学分银行的创新问世,高本贯通的培养模式有了更为合理的学籍管理方式,尤其是高本贯通过程中的课程互换、学分替代、成绩认定、远程考核等关键环节的规范与灵活,使得高本贯通模式充满了生命力。高本贯通模式的全日制学生,本科阶段原则上组班学习,由本科高等学校统一管理,采取动态监控和评价淘汰相结合的考核原则。非全日制的学生实行网络学习平台的系统管理模式,按照远程学习的资源结构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高本贯通学生的课程学习采取认定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考核标准,使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20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相继建立的技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一线提供了大量高级技术型人才,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这就给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突破“层次”障碍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必须在发展方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质量体系等方面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创新与建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1]董少校.上海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0-11-12.
[2]王怡波.“后示范”来了,政府担子重了[N]. 中国青年报,2013-05-06.
[3]方展画,程江平,?徐敏娟.论述:从“三拓”入手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3-05-21.
[4]李钰.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2,(22):56-58.
[5]顾坤华.“层次”之痛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责任编辑 王爱萍]
2014—09—26
刘志选(1962— ),陕西省礼泉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本文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3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分银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贯通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3G-04-A03,课题负责人:刘志选。
G718.5
A
1008-4649(2015)01-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