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娥 朱晓娟 黄一茜 赵连臣 殷树欣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核磁等早期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误诊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但脑卒中后大多数患者遗留的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祖国传统医学——头针氧疗与手指点穴,是否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老年病科、神经内科住院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标准:与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相符合[1],头CT或MRI检查存在病灶,并位于额顶叶、底节区,病程1~3个月,存在肢体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呼吸、血压、心率等体征平稳,剔除不能配合检查者及伴明显失语、认知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伴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病情危重者。128例患者分为4组,综合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6)岁。头针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5)岁。点穴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7)岁。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8)岁。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入院常规药物治疗,并给予鼻吸氧治疗,吸氧流量为1~2 L/min。待患者病情稳定24~48 h后,头针组给予头针治疗,点穴组给予手指点穴治疗,综合组给予头针治疗及手指点穴治疗,共治疗8周,对照组维持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吸氧治疗。
1.2.1 头针治疗:上肢瘫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中2/5,伴上肢麻木加顶旁二线,下肢瘫取对侧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以上1/5,伴下肢麻木者加顶旁一线,伴手足拘挛者取顶旁一线、顶旁二线,针尖斜向百会刺入。常规消毒后,以捻转补泻手法,用0.35 mm×30 mm 30G不锈钢毫针,与头皮呈15快速进针,到达帽状腱膜的下层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进针25 mm,行针15 min,留针6 h,留针期间每隔30 min行运针5遍,治疗1次/d,每周6次,4周为1个疗程。
1.2.2 点穴治疗:以点、揉、压、捏法为主,主要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太冲;面部:下关、地仓。面部下关、地仓行揉按法,三阴交、太冲行捏掐法,余穴由上至下行循切法。共治疗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配穴:有足踝活动不利者,可加解溪行点扪法,以舒利筋节;手腕活动不利者,可加阳池行点扪法,以活血化瘀。
1.3 评定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患者的功能状况采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2]评定,共包含9个项目,总计76分,分值越高代表功能恢复越好。内容包括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关节的活动范围、语言、认知、疼痛及健肢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选病例均为按要求完成全部治疗及评定的患者。4组治疗前SI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综合组、头针组和点穴组在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关节的活动范围、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头针组和点穴组(P<0.05),但头针组与点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的感觉功能、认知能力、言语表达及健侧肢体的功能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比较n=28,±s
表1 4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比较n=28,±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综合组比较,#P <0.05
项目 综合组治疗前 治疗后头针组治疗前 治疗后点穴组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运动功能 4.60 ±0.39 18.09 ±1.48* 4.44 ±0.50 13.04 ±3.08*# 4.49 ±0.48 11.31 ±3.59*# 4.54 ±0.51 8.23 ±1.01#肌张力 3.59 ±0.63 6.91 ±1.52* 3.70 ±0.56 7.20 ±1.69*# 3.68 ±0.60 7.26 ±1.85*# 3.75 ±0.59 8.12 ±1.18#躯干控制 1.37 ±1.12 4.68 ±0.49* 1.46 ±1.13 3.73 ±0.39*# 1.44 ±1.21 3.87 ±0.55*# 1.39 ±1.13 2.33 ±1.14#关节活动范围 4.34 ±0.47 6.06 ±0.89* 4.22 ±0.55 5.46 ±1.01*# 4.23 ±0.56 5.44 ±1.00*# 4.26 ±0.43 4.76 ±0.65#感觉功能 6.70 ±1.53 10.01 ±1.28 6.49 ±1.65 9.12 ±1.35 6.69 ±1.63 9.01 ±1.84 7.03 ±1.48 7.66 ±1.11视空间认知 3.00 ±0.00 3.00 ±0.00 3.00 ±0.00 3.00 ±0.00 3.00 ±0.00 3.00 ±0.00 3.00 ±0.00 3.00 ±0.00语言 2.57 ±0.96 2.76 ±0.89 2.33 ±1.09 2.78 ±0.85 2.47 ±1.10 2.71 ±0.97 2.49 ±1.06 2.57 ±1.09疼痛 2.48 ±0.96 2.87 ±0.72* 2.35 ±1.06 2.77 ±0.88*# 2.39 ±1.02 2.63 ±0.93*# 2.41 ±1.04 2.44 ±0.92#健侧肢体功能 4.41 ±0.94 5.67 ±0.90 4.22 ±0.57 4.56 ±0.37 4.31 ±0.63 4.67 ±0.67 4.30 ±0.72 4.33 ±0.77总分 3.67 ±1.72 6.71 ±4.69* 3.58 ±1.68 5.75 ±3.55*# 3.63 ±1.72 5.54 ±3.29*# 3.67 ±1.77 4.83 ±2.56#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为内风中夹痰所致,火、血、虚(血虚、气虚)向上,扰清窍(即脑),而致脑络阻遏,窍闭及神匿,神不导气[3,4]。“头者,乃精明之府”,头部汇聚着脏腑和经络之气血,诸经脉,如督脉、膀胱经、胃经、胆经、肝经、三焦经、阳跷脉、阳维脉及十二经别的脉气皆向上循行达头部。研究表明通过头针选穴治疗完全可达到醒神开窍及疏通经脉[5,6]的作用,针刺对脑卒中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实践[7]证明,头针疗法能够通过扩张脑部的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及加速建立侧支循环,另外其在改善脑细胞的营养状态及增强中枢外周传导功能等方面也有作用,最终使脑卒中患者的机能状态得到调整[7,8]。同时,研究表明头针刺激会产生一种机械性刺激,经头皮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对运动皮质的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协调皮质各功能区的功能,增加偿能力,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对机体各系统发挥作用[9]。
临床研究也表明,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短时间内就会遭受氧自由基的攻击造成不可逆性损伤[10]。而脑梗死后病灶内中心坏死区脑细胞的死亡是无法逆转的,而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的损伤却是可逆的,如果能在损伤后保证脑组织实时循环血流供氧,保证该区脑组织足够氧气供给,其神经细胞是可存活并恢复功能的。研究指出,采用针刺配合吸氧疗法,可使血浆内皮素水平下降,纠正并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使脑组织的损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11]。本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患者在头针治疗的同时给予吸氧治疗,其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推测可能与病灶周围血管扩张,加速了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使脑细胞的营养状态得到改善,促进了脑组织的功能恢复有关。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经络之所过,穴位之所在,主治之所及”[12]表明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的点穴疗法,它能通行气血,调和阴阳,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并濡养脏腑器官组织,使神经系统的感应传导到人体各器官。研究者根据患者所处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穴位并给予一定刺激,结果使患者的机能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3]。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手指点穴治疗后,其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更明显。
本研究中,将头针氧疗刺激头部相应穴位,其在改善人体大脑皮质缺氧状态,增强脑组织供血量的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病变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并配合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手指点穴疗法。两者协同发挥作用更能有效的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残存功能,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切实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1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381-383.
2 孙启良,张竹青.脑卒中评价方法——SIAS的评介.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8,20:243-245.
3 孙华,包飞,王道海,等.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6,26:395-398.
4 刘未艾,吴清明,李向荣,等.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49-151.
5 穆敬平,赵大贵,程建明.易化技术配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中国康复,2002,17:104-105.
6 王晓明,杨德本,许可,等.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0-32.
7 李菁,肖建华,东贵荣.脑出血急性期头针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203.
8 唐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697-698.
9 李莎,鄂建设,覃勇,等.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221-223.
10 朱寅南,张苗,周毅,等.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净氧利用率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9,29:217-220.
11 李晴,施静.针刺配合吸氧治疗脑梗死6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48-49.
12 李丽,白玉龙,胡永善,等.康复训练和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281-284.
13 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6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