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评价分析

2015-04-02 07:38张立艺谭蔚
智富时代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效率评价计量分析

张立艺+谭蔚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评价模型,得出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实际规模略低于其最优规模的结论。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 ;计量分析

财政科技投入内涵

广义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是指地方政府采取财政、行政、政策和贸易等多重调控手段对稀缺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和健全社会所有行为主体扩大科技投入所需的环境和条件体系的行为和模式。简单来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就是地方政府将资金投入到科技活动中,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组织,鼓励社会和企业从事科技活动。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了促进地方经济更好地发展,地方政府将加大鼓励和支持区域性科技创新的力度,从而改善地方经济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区域优势。其次,地方政府通过科技投入可以达到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或吸纳其他地区优质生产要素的目的,保证科技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是用来比较地方政府在支持科技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投入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即考察地方政府对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有效。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一方面要满足科技和经济发展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应用既定的财政科技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现状

从纵向角度来看,随着GDP的不断增长,北京市财政支出与财政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0.23%增加到2011年的1.13%,2011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约是1995年的2.5倍。此外,1995年至今,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可以预计,未来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从横向角度来看,将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与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情况进行对比,总体来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和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均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财政科技拨款占北京市财政支出这一比重,该比重在2006年就已经是1995年的两倍了。随着中央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不难预计北京市在未来仍将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选取1995-2011年间的北京市相关数据,建立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评价模型:

LnY = αLnK + βLnL + γLnG + μ

其中,Y代表北京市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存量,借鉴张军等人(2002)的己有研究成果;L代表劳动力,用年末从业人员衡量,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G代表财政科技投入,选取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政府资金来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系数α、β、γ分别代表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以及财政科技投入最优规模,μ为随机误差项。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选择用ADF检验。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的D-F统计值都大于临界值,均为非平稳变量,有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变换,序列仍含有单位根。对各变量做二阶差分变换,二阶差分的D-F统计值都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各变量均是二阶单整变量,可用来做协整分析。

其次,进行协整检验。在二阶单整的基础上,运用OLS进行回归,得到序列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从图形上分析,协整检验得到的点都在圆内,因此协整方程是平稳的,做最小二乘法回归是有效的。

最后,采用OLS对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存量、研发活动人员和财政科技投入进行回归,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LnY = 0.2755LnG + 0.8466LnK + 0.4881

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由于lnL的t检验显著性不高,需从模型中剔除。从回归结果来看,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8466,表明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资本存量的增长对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资本存量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地区生产总值0.8466个单位的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755,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即财政科技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地区生产总值0.2755个单位的增长。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实施科学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北京市政府对科技发展有了进一步重视,科技投入资金也不断增长,但其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根据巴罗法则,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最优时,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最优规模为0.2755,即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55%,这说明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有待于提高优化。

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北京市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从全市科技发展角度出发,合理配置财政科技投入资金。首先,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规模应与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相协调;其次,保证财政科技投入资金持续性增长,且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第二,建立财政支出考核监督机制。针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年度目标任务考核问责制度,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科技管理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并加强监督与考核,把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和东.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治理[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14-17

[2]苗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R].2013

[3]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J].西安:西北大学,2011

[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45(10):35-44

[5]祝云,毕正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J].财经科学,2007,(7):53-59

张立艺,谭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

猜你喜欢
效率评价计量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重庆市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的变化分析
“两型社会”视角下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
黑龙江省农垦发展循环农业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