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短信时代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2015-04-01 22:48胡剑慧
关键词:手机短信个性发展互联网

网络和短信时代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胡剑慧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部,上海 200235)

摘要: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引起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并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相应策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加强管理,从技术上把握网络和短信领域的主动权;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虚拟交往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作用,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手机短信;个性发展

收稿日期:2014-09-01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草根文化研究(12YS132)

作者简介:胡剑慧(1969-),女,讲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E-mail:hujianhui@sit.edu.cn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志码: A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1.018

Approaches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Age of InternetHu Jianhui

(Department of Marxism Education,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5,China)

Abstract:Internet and SMS(short message service) communication caused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way college stude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which has both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upon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Universities should adopt appropriate approaches to guide students by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network and take initives in text messages.Paying attention to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ncreasing self-control in virtual communication,enhancing campus culture to encourag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healthy and popular personalitie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SM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互联网和手机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创造学习机会、开阔视野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网络和短信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革,实现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型,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满足大学生的多种精神需求等等。但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交往技术手段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和短信交往一方面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又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一、网络和短信交往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符号异化,社会信任危机

根据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所言,人是宇宙间唯一会自觉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然而,在网络和短信交往中,人们所创造和使用的符号反过来却又成为控制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人被符号异化了。在虚拟交往中,人们可以不用真实姓名,也可能不知道交往对象真实的性别、年龄、身份,大家都只用一个网名或符号代表。隐去姓名似乎成为大家的正常行为,网络空间也成了“隐身人”的乐园。“既可能将个人隐匿的‘本我’直接呈现出来,又有可能将自我扮演为‘他者’的形象,面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与情感方式。”[1]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符号交往,这种亦真亦幻的交往方式,可能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陌生化而非是彼此进一步熟悉了。而且,符号异化可能导致大学生间的信任危机。“在假面舞会上,人们既然可以随意地伪装自己,也可以随意地编造故事,这就不免让我们对网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抱以似信非信的态度。”[2]网聊认识的朋友,当面对面时,大失所望、与想象中相去甚远的事例常有耳闻,其中又有年轻人因一次这样的经历而开始以半真半假的态度对待他人甚至对待人生。符号异化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现实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加剧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

(二)情感冷漠,感觉孤独寂寞

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同情等来自于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与互动。但网络与短信的虚拟交往主要依靠语言符号,并且是以书面语言符号来实现互动,人际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尽管通过网络可以与现实世界里不认识的人相互交流,这种交往的产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交往面,但与此同时,它又在客观上减少了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人际交往时间。因为网络和短信交往必然要占用现实生活中直接的人际交往时间,因而它在无形中又淡化了大学生与社会以及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降低了青年学子的社会卷入程度,有可能导致许多传统社会关系的解体或松弛,使人们经历更多的孤单和孤独,人际交往的机会与时间被进一步减少。不利于增进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虚拟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是电脑和手机,阻碍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交流,因而会变得更加孤独、寂寞和忧郁,并有隔膜化、疏远化的倾向。大学生长期面对呆滞、毫无感情的机器,个性会受抑制,从而影响其个性的发展。

(三)缺乏自控,过分依赖技术

大学生社会认知不足,心理心智尚未发展健全,自我控制意识缺乏,所以网络和短信交往很容易成为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好去处。身居斗室,神游世界,长时间的虚拟交往,会使大学生对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网络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形成网络沉溺、手机强迫症,造成新的精神空虚。他们以互联网或手机为生活的中心,形成心理依赖,须臾不得分离。一旦离开,他们的情绪、心理就会出现极端的表现,或者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或者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是很正常的网络信号中断、手机没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少数对繁重学业感到厌倦的大学生,更是退到机器后面,在虚拟世界里体味生活的乐趣、实现所谓的自身价值。少数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大学生把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平台当成了一个交际世界,并以此来逃避正常的社会交往,这必将对其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四)认知怠惰,助长不良行为

由于网络信息生产量的急剧增加,短时间内提供的信息可能超出大学生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校园信息爆炸综合症。而且,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较少或害怕参与真实人际交往,导致情感冷漠和自我迷失,长时间的点击鼠标、接受信息,再点击、再接受,只是一味地麻木接受,无需思考、推理、整合,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认知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从而造成认知和交往方面的障碍。

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隐性逃课是指学生虽然按时上课,但“人在而神不在”,不听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或收发短信,或上网聊天、逗乐、找趣,以此打发时间。遇课堂教师点名,学生间有默契,一个短信,逃课者随叫随到。另外,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作弊行为,短信无声无息,成为考试作弊传递答案的最佳工具。特别是大学考试客观题占比大,几十道选择题答案瞬间就完成传输,这对大学生的诚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另外,在学生的试卷、作业中常出现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网络用语、短信用语。有教育专家担心,过多使用网络和短信交往,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用语习惯,特别是其中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物欲化和粗俗化的短信也给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不良的社会示范作用。

二、网络和短信交往条件下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一)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管理,把握网络主动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网络、通讯发达,有许多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式管理注重强化政府职能;法国则以政府、网络技术开发商及服务商和用户三方经常不断的协商对话为基础,建立“共同调控”;新加坡式管理更是依赖法律的参与。“借鉴外国网络管理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为完善网络管理,要求政府重视并加强立法,发挥协调多方力量参与管理。”[3]我们要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从1997年开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管理规定和办法,这为我国高校校园网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证。政府应强化对上网和通讯信息的监控,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做好网络信息入境防范工作,严把信息关,建立防护墙,从技术上阻断消极东西的侵蚀,把反动、消极、虚假及错误的信息过滤掉,阻止有悖于道德及社会秩序的信息、有损于国家和个人利益的伪信息、垃圾信息的传播。对于短信,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手机运营商的管理,实现行业自律。政府通信管理部门要对运营商加大监管力度,采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堵住有害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应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

高校应主动出击,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由于网络信息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高校应与政府、社区、家庭等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学校、家庭、政府多方合力共同参与的网络信息管理。高校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把关工作,要将那些有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净化网络和短信空间,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这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网络和短信交往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高校要真正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要有将网络空间办成高校思想教育的新载体、新阵地的理念,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在主题网站上发出科学之声、文明之声、正义之声、和谐之声”[4],力争掌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以服务学生为立足点,加强管理,找到学生与网络的契合点,借助网络等新媒体,传播主流思想和传递真实信息,解决和回应学生提出的实际困难和诉求,使之成为师生沟通的新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进,尽快推出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校园网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增强互动,增加亲和力,保持即时、快捷,努力成为大学生寻找精神支柱、生活理想的可靠依托。在校园网络的创建、维护、改版、升级等工作中,学校应该着力培养一批有经验的学生积极分子,通过他们的活动在网上形成互相讨论、互相教育的氛围,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格,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科技素养。能深入了解网络特征,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要有一种时代紧迫感,勇于面对和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在虚拟交往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者不再以教育者和改造者的心态出现,而是通过思想自然流露,情感交互作用,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方式来影响大学生。应时刻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及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采取措施规范学生的虚拟交往行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好网络和短信交往的度。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教师之间可以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相互交流、深入探讨,激起思维的火花,扩大个人有限的知识与经验,促进教师群体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由于校园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有了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是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以及对学校、教师的意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收集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并切实改进自己的思想教育方式。此外,教师还能借助于这个平台将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争取成为虚拟交往中的意见领袖,才有可能出色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例如上海某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经常设计一些相关的问卷,将问卷挂到问卷星网站,鼓励学生上问卷星网做问卷。能将自己的问卷免费地挂在问卷星网站让别人来答题,学生觉得很新奇,教师顺势指导学生将自己小组调研课题所设计的问卷挂到问卷星网站,这样一来一往,教师掌握了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又教会学生运用新互联网技术,同时学生感觉老师挺时尚的,懂新奇的新技术,心里对老师的认可度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在新媒体中的影响力,有效放大传播效应,开辟新的舆论宣传渠道,拓展新的受众领域。”[5]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将是未来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等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虚拟交往的自控能力

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一,拓展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之涵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组织专栏,并利用网络自身传播功能开展宣传,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心理。其二,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普测,通过科学规范的网络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个人网络心理健康档案,趋利避害,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整体素质。其三,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可以把心理学中用于调适不良心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能运用逆向思维法、情绪转移法、命题宣泄法等方法有效地自我缓解和消除日常交往中的不良情绪,解决情感困扰和交往障碍,掌握交往技巧,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强化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增强其对行为的自觉调节水平。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短信、微信交往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社会,只有融入现实社会,这种交往才具有意义,才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最时尚的沟通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躲在文字背面,也就丧失了交往的真正意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和各种选择方案,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面对多元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鉴别、选择和取舍,从而提高网络交往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校友、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上网畅谈自己的经历、体会,身边的教师或者校友令学生更有亲切感,更愿意接受,用动人的事迹感染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为准。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科学分配上网时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网络世界,正确认识网上世界和现实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合理利用网络。自觉平衡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健康、科学的态度融入并适应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6]。个性发展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提高自己的“慎独”意识,净化自己的灵魂,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真正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作用

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沿着正确、理性的方向发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大学生从虚拟的网络和短信交往世界回归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一般而言,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从认知开始,沿着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一般顺序发展。要想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其前提是要有一个正确而良好的认知世界的能力,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正是从学生的情感、认知世界开始的。教育者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有效提高自我和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诉求,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平等友好、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有协同创新精神的班级和社团。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事实证明,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能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要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品牌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提升素质、净化心灵、塑造个性。

上海市教育系统和高校可以组织一些精彩的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例如2014年暑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和市学联联合组织全市大学生开展了“参与就是力量,实践改变中国”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市共组织近17万名大学生组建各类实践团队7 807支,涉及港澳台在内的各省、市、自治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调研课题3 011项,直接接受文化、科技、卫生等实践服务的各地群众达300万人次[7],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青年学生讲奉献、增才干、求进步,经受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0年来,全市共有60余所高校,10多万支实践团队,20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服务近千万直接受众[8]。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转移他们对网络的过度关注,也因此改变大学生对网络和手机交往的依赖,让网络和手机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以及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媒介。

以上,笔者分析了网络和短信交往的条件下,高校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和短信优势,克服弊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南湜,刘悦笛.交往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社会后果[J].学术研究,2003(5):27-30.

[2]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2.

[3]张云志.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5(7):17-20.

[4]龙妮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协同育人模式争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4(5):81-84.

[5]胡剑慧.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15-19.

[6]杨文娇,周治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69-73.

[7]关于表彰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EB/OL].(2014-11-20)[2014-11-30]http:∥xxb.shyouth.net/article/3221.html,2014,11,20.

[8]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30周年成果展示会顺利举行[EB/OL].(2014-11-17)[2014-11-30]http:∥xxb.shyouth.net/article/3231.html.2014,11,17.

(编辑: 巩红晓)

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一号通知

为了响应教育部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指示,加强对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认识,提高ESP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推动ESP在全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适应我国专业英语服务于各行各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初举办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会议特邀该领域的多位著名教授、专家做主旨发言,并诚邀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议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推荐至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

主题ESP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议题 1. ESP的理论、教材和教学法是否适应当前我国高校英语学习者的需求

2. 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否应该向ESP教学转型

3. 理想的ESP教材和教学法应具备哪些特色

主旨发言人(按姓氏笔划排序)

方梦之: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翻译》名誉主编(科技英语)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外文学会名誉会长、华东区六省一市外文学会协作组组长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ESP专业委员会会长

叶兴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经贸英语)

杨惠中: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考试委员会主任(1985—2004)

秦秀白: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总主编

钱绍昌: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影视翻译专家(医学英语)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协办单位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时间2016年1月8日至10日(1月8日报到)

地点上海(详细地址见后续通知)

摘要提交请于2015年10月31日前将论文全文或论文摘要(300字以上)发送至邮箱shlgxb@163.com

摘要邀请函2015年11月10日前将向通过论文或评审的作者寄发正式邀请函

会务费1000元/人(不含交通、住宿费用)

联系人巩老师13621808248,朱老师13651648642

电话021-33817286

邮箱shlgxb@163.com

网站http:∥jss.usst.edu.cn

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组委会

2015年3月20日

猜你喜欢
手机短信个性发展互联网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福建顺昌县水技站借力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服务当前复杂气候渔业生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遭遇短信诈骗,手机短信如何在法庭上作为诉讼证据出示?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是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