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党留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山西 五寨 036200)
中国近代化指的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变进化。太平天国作为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阶级革命,曾对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启动起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近代化启动的重要历史背景。如果说晚清的洋务运动是晚清和中国近代化启动的标志,那么,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就是中国近代化在启动前的酝酿阶段。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扭转战略颓势,太平天国重新颁布了一个革命纲领《资政新篇》,提出要效法西方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具体表现在:
在政治上,仿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资政新篇》主张把“天王权力下放,让六部参加国事议定”,乡官由“公义者司其任”[1]。《资政新篇》认为“米利坚,礼义富足”,其原因就在于“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写票公举,置于柜内,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太平天国要想富强,也应“由众下而达于上位”,而要“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暗柜也”。《资政新篇》认为“下有不法,上(不)可无刑”,英国“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提出太平天国应结合现实需要完善法制。《资政新篇》重视根据犯罪轻重程度区别定罪量刑,主张“善待轻犯。……,期满释回,一以重其廉耻,二以免生他患,庶回时改过自新”。对“议大罪宜死者,……。先彰其罪状并日期,则观者可以股栗自儆,又少符勿杀人之圣诫焉”。《资政新篇》并不片面迷信法制的暴力,而是同时提出教法并行、惩防并举等立法原则,因为“国法治人身恶之既形者,制其滋蔓之多”,应“治人心恶之未形者,制于萌念之始”。这就“必先教以天条,而后齐以国法”,而“为人上者,不可不亲身教导之(世人—笔者加)”[2]。这里“为人上者”“亲身教导”应有两重含义:一是太平天国领导人要身先士卒亲自宣讲“天条”“国法”而不置身事外;二是太平天国领导人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天条”“国法”而不凌驾于条法之上,享有特权,以上率下。
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仿造“外邦火轮车”,在全国范围构筑铁路干线网,“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3]。通过兴银行器皿等来发展金融和工业等近代化事业。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鼓励私人创办企业,“准富者请人雇工”[1]。“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蚝壳、琉璃、美石等货,……,准其招民采取”[2],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实行专利政策,激励发明创造。“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可享有专利权,禁止仿造。“限满准他人仿做”,“若彼愿公于世”,“亦禀明发行”[2]。
在文教和社会建设上,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教卫生和社会事业建设。提出兴“鳏寡孤独院”、医院、“跛盲聋哑院”和“士民公会”等,“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2],以济困济疾,教育救助。要求知识分子学以致用,为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服务,“揆文以辅国”。另一方面,强力破除封建陋习。禁建寺庙;“禁溺子女”,“溺者罪之”,“禁卖子女为奴”,“不得已难养者,准无子之人抱为己子,不得作奴视之”;禁鸦片,“走私者杀无赦”。[2]主张对“恶习”要着意贬抑,而对“美举”则大加褒扬[1]。提出要“以法法之”,“立法以为准”,使“下有所趋”、“不陷于僻”。《资政新篇》还提出:要使民众“不陷于僻而登于道者,必又教法兼行”[2],强调教育引导和法律制裁相结合是改造民众、移风易俗、建设国家的重要途径。
在外交上,实行自信开放平等互利的对外交往政策。认为“拘拘不与人交接”是“浅量者之所为”,而“前之中国”“全体闭塞,血脉不通,病其深矣”。“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若不失信义二字足矣”,“况我已有自固之策”,“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必有一定之章程,一定之礼法”,“法外辅之以法”,坚持独立自主,以“与番人并雄”[2]。
太平天国不仅提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更将这一方案付诸了实施。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决策制度,凡重大决策,“必俟协议,经多数赞成,乃可实行。”[1]。在外交上,太平天国坚决反对和有力打击了外国的武装干涉,但同时实行“万国皆通商”的外贸政策[4],在天京、宁波、芜湖等地设立外贸管理机构,发给守法经营的外商“路凭”和“关卡凭照”等许可手续[1],准许和保护他们正当的对华贸易。据记述,1860—1863年仅在上海、苏州等地与太平天国通商的外船只总数就达五千多[5],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已达到一定规模。
在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太平天国为强大自己,把谋求自身近代化的重点放在了军事方面。1.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进而仿造,努力实现自身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太平天国不惜“出重价”购买洋枪洋炮,而一些外国人则为重金所惑积极向太平天国提供销售。在天京,不少外国人“携带洋枪及各种炮械在彼销售”,“专做此等生意”。在其他一些地方,尤其在“长江各埠”,也有外国人“在外国旗下运械运粮,直至南京。私运军火……”,“虽华官稽查甚严”,仍“偷漏者不少”,“买卖极盛”。仅1862年4月上海一洋行就“卖给太平军步枪3046 支,野炮795 尊,火药484 桶、子弹18000 发”。太平天国还通过缴获敌方先进武器来使自己的武器装备近代化。在1854年城陵矶水战中,太平军缴获湘军“器械”“将半”。在1860年青浦战役中夺得华尔洋枪队“洋枪两千余条”,“大炮十余尊”,“舟只数百余条”。在1862年太仓战役中又“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6]。这些先进兵器成为太平军武装自己更新装备实现自身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武器来源。难能可贵的是,太平天国不只是把购买和缴获来的西式先进武器简单拿来直接使用,而是“照其样式”努力仿造,如在吴淞、苏州、昆山等地设立兵工厂或“洋炮馆”,制造西式武器,维修洋枪洋炮,而“业经制造,与其一样无差。”,能“制巨炮,喷筒,甚精致,能达远”。1856年曾国藩湘军“曾缴获太平军洋枪洋械等四百余件”证明了这一点。而1862年5月西方侵略者在青浦战役中也惊奇地发现太平天国最新制造出来的“成筐的子弹”“为数不少”。到1862年秋李秀成统率的太平军已“三分之二”“有洋枪”,且这些武器的近代化程度“远优”湘军[6]。可见,到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的军事近代化已达到较高水平。2.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人才,创建自己的洋枪队。为在军事斗争中夺得优势,太平军聘请洋人指导生产西式先进武器,传授洋枪洋炮的施放技术,指导操练洋人战阵。“1856年,太平军曾请了四名洋兄弟在镇江为他们‘制巨炮,喷筒’”[6]。1863年,曾帮清政府“助剿”太平天国并担任洋枪队“常胜军”首领的美国人白齐文转投太平天国,率两百多外国人在苏州建兵工厂,为太平军制造枪炮。而在1861年,英国人呤唎更担任太平军炮队首领,还在天京教练太平军炮术和阵法,甚至率炮队指挥作战[7]。在太平军中,忠王李秀成、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侍王李世贤等诸王均建有自己的洋枪队。洋枪队有洋人指导生产和配置洋枪洋炮,由洋人训练操演西式战阵,甚至由洋人率领指挥作战,极大地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促进了整个太平军的军事专业化和军事近代化。
太平天国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军事战法的近代化,增强了太平军这样一支农民武装与国内外强大敌人相抗衡的实力,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的左宗棠坦承:“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委而去之,真情毕露。”[6]。太平天国军事近代化的成效和威力已达到能震慑同样使用近代化武器的国内外反动军队的程度。
首先,刺激了晚清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其近代化的努力成效,对晚清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为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和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晚清政府发起了“自强新政”,开启了晚清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首要目标,而解决內忧外患的“自强新政”则以“剿发捻”为首要任务。正是主要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晚清政府才开展了洋务运动。为此,晚清政府首先谋求军事力量的“自强”特别是陆军力量的强大,在全国范围先后创办二十家左右近代军工企业,生产枪炮弹药和舰船,编练“洋枪队”。为配合军事近代化,晚清政府又将军事近代化延及文教和经济近代化,在全国创办三四十所新式学堂和二十余家近代民用企业,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而晚清政府的军事和经济近代化尤其是经济近代化的举措又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显然,太平天国的近代化特别是军事近代化是晚清和中国近代化启动的重要历史背景。
其次,推动了晚清政权结构的优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清朝政权一直为满洲贵族所垄断,清军主力为使用旧式武器和老式火器的八旗和绿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早已腐朽不堪的满洲贵族官员无人能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腐化堕落的八旗和绿营也远非太平军的对手。走投无路的晚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开始启用一些有才能的汉族官员,任命他们重要官职,赋予他们较大职权,并支持他们的军事近代化主张和实践,希冀他们能够挽救清朝统治。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路各军,与太平军抗衡。为增强军力,曾国藩积极创办近代军工企业,生产枪炮弹药和舰船,建成实力强悍的湘军,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对手。李鸿章编练洋枪队的态度更积极,成效更显著,他建成的淮军成为太平天国的又一个重要对手。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两个主要刽子手,这两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客观上成为晚清政权的两大支柱,汉人李鸿章等也因军功和实力在清政权中地位擢升[8],晚清政权结构开始优化。
再次,推动了晚清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曾刺激了清朝统治阶级中少数先进的爱国地主阶级分子的思想解放,他们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在一些地方付诸实践,但并未引起和得到清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因而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主要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却使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重大分化,一部分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洋务派从中分化出来,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在全国范围付诸实践,产生较大影响,取得明显成效。洋务派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而提出包括政治上也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激进主张,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四,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方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基础。如果说,在近代中国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最早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要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那么可以说,在近代中国是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第一个在其《资政新篇》中提出要全面学习西方在中国系统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重振太平天国,鉴于前期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提出新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农业社会主义方案的话,那么《资政新篇》则是一个工业资本主义方案。它提出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方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尽管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资政新篇》未能真正贯彻执行。但“它引发了国人对中国前途的思考”[1],客观上成为后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全面系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先导,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中国近代化方案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无疑,太平天国运动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却并未能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产生太大历史影响。第一,太平天国推行近代化的时间短暂。太平天国推进自身近代化主要是在定都天京以后,而从定都天京到太平天国败亡也就十来年的时间。第二,太平天国推进自身近代化主要限于军事领域。严酷的战争环境决定太平天国将自身近代化的重点放在了军事方面,虽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近代化的努力探索和积极尝试,但成效并不显著。第三,太平天国推行近代化主要是在自己有效控制的一些南方地方,在清朝统治中心所在的广大北方地区影响甚微。第四,太平天国提出的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近代化方案《资政新篇》并未能真正施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的运动,而《资政新篇》却是一个资本主义方案,不能适应农民阶级的需求也就未能获取农民阶级的支持[9],缺乏必要的阶级基础最终限于空想。
因此,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贡献,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又不足以作为中国近代化启动的标志,这表明此时的中国近代化仍处于酝酿阶段。
[1]酆张翼.洪仁玕与中国近代化[J].史学月刊,1993(4).
[2]蒋世弟,吴振棣.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周书利.中国铁路的首倡者洪仁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7).
[4]李颖.再论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13(9).
[5]方之光,周衍发.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J].南京大学学报,1991(4).
[6]方之光,虞晓波.太平天国与中国军事近代化—纪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40 周年[J].历史教学,1993(4).
[7]陈学武.太平军中的洋战士—呤唎[J].中学历史教学,1993(6).
[8]林志杰.论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的作用与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5).
[9]费志杰.以史为鉴,知史明志——太平天国失败150 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林,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