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亮,韩 冰,邵 艳
(1.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10028;2.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长沙10116)
专题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提炼为以专题为单位的形式,再分教师、按问题进行专题讲授的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概论”课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专题教学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概论”课专题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几点思考以提升“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现行的2013 版“概论”课教材有15 章,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然而与目前高校已开设的其他三门思政课以及中学相关课程在内容上有部分重复。例如“概论”课第八章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绪论部分中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复,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道路”重复。此外“概论”课的一些内容还与高中政治课《思想政治—政治生活》、《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等有部分重复,学生在听课时容易产生厌烦感,难以提起兴趣。而专题教学是在全面把握现行“概论”课教材基础上,用专题的形式将课程主要内容贯穿起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通过对主题鲜明、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的专题讲解,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概论”课的兴趣,从而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概论”课理论与实践总课时达108课时,理论课在70课时左右,按一周4节课设置,每周都有“概论”课。传统的教师通讲模式,学生容易产生视听疲劳。此外单个教师要深入透彻地讲解“概论”课15章的每一章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任课老师往往对自己有研究的章节用较多课时讲解,其他不熟悉的没有深入研究的章节则略讲[1]。专题教学由多个教师轮流授课,每位教师可以将自己最有研究的内容搬进课堂,同学们可以在同一门课程中感受不同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
“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内容都是教师结合教材与当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而设置的,打破了教材面面俱到的章节体系与滞后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同学们与老师对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通过讨论或辩论等互动,不但活跃了“概论”课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2]。
“概论”课在高校一般采用垂直管理大班授课形式,即教务处把4~5个自然班合成1个100人左右的授课班级,按照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任课老师再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实行专题教学后任课老师的调配容易造成工作量分配不均衡[3]。以“国际形势与祖国的完全统一”专题为例,如果该专题由4 位教师主讲,,那么这4 位教师在这一时间内要完成对全校所有学生的教学,工作量很大,而其他专题主讲教师在这一时间段往往会无事可做,这也是专题教学必然引发的问题。
“概论”课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学期由一位专业教师通讲,师生之间大多建立了QQ群,甚至有的学生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还经常通过电话与老师单独交流。专题教学由多人轮流执教,虽然可以使同学们感受不同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但同时也使得原来的贯穿始终的辅导体系被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此外,专题教学也使得任课教师认为上完自己主讲的专题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责任意识减弱[4],不愿意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目前高校“概论”课考核一般分为平时考核和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到课率、平时课题表现以及课程小论文等,考试主要是指期末成绩。这种现行的考核形式显然不适应专题教学。首先,专题教学是由多位任课老师共同完成,每位任课老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难以形成统一的量化评价标准。其次,专题教学考核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概论”课的考核形式重心仍是期末考试对理论知识的考核,难以调动学生“概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为解决“概论”课考核存在的这一问题,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对期末成绩这一部分考核进行了改革,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题型全部是与专题相关的材料分析题。然而试点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的热点仅仅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专题,考试没有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难以达到专题教学预期的效果。
“概论”课专题教学一般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可以集思广益整合“概论”课教师资源,以保证专题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此外由于“概论”课专题教学的时段性,还可以聘请其他专业对“概论”课专题有深入研究或其他高校“概论”课的优秀教师进行讲课,以实现高校教师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还要求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就是说,“概论”课教学要把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传统的“概论”课教学往往注重理论讲授,忽略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而专题教学一般设立与实践相关的专题,为实现“概论”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条件[5]。
“概论”课涉及面广,理论性强,要求任课老师有宽厚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政治洞察力,采用专题教学后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承担“概论”课专题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概论”课专题内容的设计。这就意味着任课老师不但要设计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并具有针对性、时代感的课程内容,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概论”课的政治导向性教学目的与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思想素质。“概论”课专题教学对任课老师是一种挑战,需要任课老师加强科研能力,不断更新知识。
专题设计是“概论”课专题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不但要结合教材,还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实际情况相融合,达到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现实性是指“概论”课专题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厘清“概论”课涉及的基本原理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性是指专题“概论”课专题教学必须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宗旨。科学性是指“概论”课专题教学选题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避免知识点跳跃过大[3]。
按照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很多学校和专家都在“概论”课专题设计上积极探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辽宁部分高校2009年就开始把“概论”课设置为我国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等9个专题进行教学[1],河南中医学院等河南部分高校把“概论”课设置为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10个专题[6],江南大学把“概论”课专题分为理论专题和实践专题两部分,第一学期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讲解,第二学期则运用“概论”课所学习的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湖南部分高校2011年开始把“概论”课分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注重社会建设以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等13个专题进行教学。从这些探索中我们发现,各高校“概论”课专题的设置还是难以达到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完善“概论”课专题内容还面临着挑战。
专题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推进“概论”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关键,如果仍沿用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势必影响“概论”课教学效果,从而制约“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二课堂可以采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概论”课相关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网络交流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如长沙民政学院在学院网站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论坛,思政课任课老师将教学内容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论坛,并就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近年来,微课、慕课在全世界开始兴起,对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很多高校也开始把微课、慕课教学形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利用微课、慕课等平台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概论”课专题教学精品课程。
传统“概论”课任课老师完成课堂讲授后,再对学生进行考核,课程教学任务一般就结束了,而专题教学大大增加了任课老师的教学负担。首先,加大了备课的难度。实行专题教学后,专题的内容需要每年不断更新,这就大大增加了任课老师的备课任务。其次,专题教学的实践环节也加大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为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概论”课都设计了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如利用周末与学校社团组织合作组织学生调研与实地考察、邀请专家进行时政评析,这些实践活动也加大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但老师的待遇却基本没有变化,这就直接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出现阻力,甚至一些任课老师对专题教学怀有抵制情绪,因此必须在逐步提高“概论”课任课老师收益的情况下引导“概论”课任课老师转变观念、适时转型,进而推动“概论”课专题教学改革。
[1]吕健.专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82-84.
[2]于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67-69.
[3]戴月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2013(5):170-172.
[4]王素萍.“概论”课专题教学应正确处理四对矛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93-195.
[5]石明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探讨[J].教育探索,2013(8):51-52.
[6]于润艳,韩一凡.专题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