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长 吉
(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建立省域虚拟师范大学打造“互联网+”教师教育新格局
李 长 吉
(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建立省域虚拟师范大学有至少四个方面的价值。虚拟师范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搭建四大平台,汇聚两类资源,提供数字技术训练,打造师范生虚拟社区。在虚拟师范大学的建设中,要协调各方力量,坚持开放办学。
关键词:虚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省级(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政府承担了大量的教师教育统筹工作。大多数举办教师教育院校的经费和业务都由省级政府划拨和统管,省级政府也努力促使本省域内的教师教育基本标准、师范生培养规格、教师教育改革步等调达成一致,促成教师教育资源与条件实现共享。这些一致与共享的必要条件,是省域内举办教师教育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合作、无障碍协同。但是由于省域内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的层次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各高校之间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再加上高校之间受地域、时间以及主观认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相互封闭,难以真正实现校际协同、合作育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出了来自这个时代的无法回避的要求,也提供了可以突破时空的强大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重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1]在这种情况下,省级政府出面组建虚拟师范大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前与职后、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师范与非师范院校之间的互通。随着越来越多的省级虚拟师范大学建设起来,大区域乃至全国性质的虚拟师范大学也会成为可能。
一、虚拟师范大学建设的价值诉求
1.为举办教师教育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深度融合创建平台
基础教育学校(包括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下同)既是高校进行教师教育的实践基础和必需条件,又是教育成果的检验者和接纳者。在如何紧密二者的关系方面,一些高校探索了大学——中小学(U-S)、大学——政府——中小学(U-G-S)等联合模式,但由于受到地域、交通、时间等条件限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渠道不畅、不好落地等问题。虚拟师范大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人员身份限制,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甚至包括师范生与中小学生,纳入教师教育者虚拟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从这个平台上得到教师教育工作所需的来自实践的相关要求、优秀中小学师资、课例与其他案例等支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在教育理论引领、教育科研指导、教材教法研讨、学术研究资源搜索等方面得到帮助。
2.为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通道
各省在探讨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的时候,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间的相互封闭和各自为政。建设虚拟师范大学后,有利于打造省域共同的教师教育文化,拓展与境内外交流协作的时空。就各实体院校里的师范生而言,可以在各自的实体大学里面享用虚拟师大的相关课程与实践资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实现资源与教师的公平享有。就各实体大学里的教师教育者而言,共同开发、汇聚、享用师教育资源,共同探讨、交流和研究具体的教师教育问题,共同指导、提示师范生的健康发展,教师教育者在虚拟师范大学里面进行这些工作,会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下的教师教育者,既生活在各自的实体院校里面,也必需生存在本省的虚拟师范大学里,这也是教师教育者数字化生存的一种表现,虚拟师范大学为教师教育者的数字化生存提供着营养。
为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互通搭建立交桥从目前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制度等制度设计来看,教师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师范院校的专属,其他非师范教育院校也有机会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但是相对而言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基础薄弱,从头开始进行相关建设不太现实,在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来自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的支持也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非师范院校要想满足自己学校学生经历教师教育环节、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需求,就可以充分利用虚拟师范大学,从中获得师资、课程、标准、模拟实训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在这个意义上,虚拟师范大学可以打破师范、非师范院校的界限,成为教师教育立交桥。
3.为省域教师教育工作汇集大数据
扎实开展省域内教师教育研究与评价,做好本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累积教师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各种信息,进行教师教育研究,这些工作可以为省域内教师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和高质量提供保障。而上述几项工作,都离不开教师教育数据的支持。虚拟师范大学由于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运行系统,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留下痕迹,可以逐渐形成本省教师教育大数据库。这个大数据库可以不断自动更新,根据需要可以重组,可以永久保存,数据的提取和使用精确、迅速、便捷。
二、虚拟师范大学的基本任务
1.搭建四大平台
第一,教学运行平台。这个平台集成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的优质课程与教学,为全省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提供虚拟场所。这一平台是虚拟师范大学里最为核心的平台,是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实现协同培养的场所,也是职前、职后教师个体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学习的学习中心。师范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完成规定性课程与自主选择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在职教师可以修习教师资格认证所需要的继续教育学分。
第二,师范生自主成长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为师范生的自主学习和训练提供支持,并能够结合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师范生的主动发展。自主成长平台包括三个子平台。一是虚拟现实实训平台,包括仿真模拟上课或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等;二是考核平台,对师范生的演讲、书写、教学设计、说课、课堂教学等实践能力进行测试考核,辅之以人人过关、项项过关的要求,在考核的同时促使自主训练。三是竞赛平台,主要用于组织师范生参加各类师范技能比赛。
第三,教师发展平台。包括三个类别,一是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的发展平台,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学校、学科教学论教师联盟、实习带队教师共同体、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虚拟机构;二是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学校、优秀教师讲坛、基础教育论坛等,师范生也可以在第二类平台上参与基础教育教师的活动。三是有关教师教育文化营建、师德教育、教师人格与精神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平台,这类平台主要是供师范生使用的。
第四,监测与评价平台。在这类平台上,国家和本省域内教师教育的各种文件、规定、规范、标准、监督等等,都可以集成在一起。如本省各级各类教师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本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本省教师师德方面的相关规定、对本省所有教师的公共监督与评价、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动态数据,等等。
2.汇聚两类资源
上述平台的建设,除了搭建起基本框架外,更需要充实以相应的资源库。同时,在平台运行过程中,也会围绕各个平台不断累加起来海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师教育资源充实到平台当中。除了这些资源外,虚拟师范大学还需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的资源建设,并形成分享机制。
第一,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筛选与认可机制,将省域内举办教师教育院校、各地教师进修学校类的优质课程资源集成起来,供全省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使用。通过学分互认、按学分收费等制度安排,激励课程资源的充分使用与积极贡献课程资源。虚拟师范大学里的课程资源可以包括:(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各相关院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包,课程包包括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课件、课堂教学视频、课程拓展类资源链接、试卷库。(2)反映教师教育课堂与课外活动的微课、微视频、优秀教学案例、主题教学设计、专题教学研究等。(3)各类经过整理、筛选和分类存放的实训与实践教学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根据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流程和任务来建设。从组织教学到作业布置与评阅等,每个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每一类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对应建设相应的资源库或素材库,用来作为师范生进行实践实训的素材。
第二,基础教育资源。师范教育根在基础教育,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持续的营养。虚拟师范大学里的基础教育资源可以包括:(1)教育管理类,包括本省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亮点、先进学校管理经验;班团组织类,包括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案例、少先队及班团活动、学生心理辅导案例。(2)教学活动类,包括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录;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教学活动案例库。(3)教育文件类,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文件、中小学校各种规定;中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4)研究成果类,包括中小学教师教研成果、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等等。
3.提供数字技术训练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用具甚至教室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导致教师“数字恐慌”。因此,虚拟师范大学要担当起让师范生学会“数字化生存”的任务,学会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生活,掌握各种以数字技术为基本内核的产品和设备。对于任何一个举办教师教育院校而言,让学生见识、掌握、得到相应的技术训练,都会因为人力、财力等原因无法完成。而在虚拟师范大学里,至少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各类与教育相关或教育专属的数字产品与设备的介绍与训练。包括制作材料、工艺流程、构成解析、功能演示、虚拟仿真训练。目前出现的电子白板、多媒体、各类在线学习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虚拟实训室、智慧教室等等,都可以在虚拟师范大学里得到了解、学习和训练。
第二,基于网络与数字技术的教学研发。一方面,利用素材库、技术手段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相关案例,让师范生结合基础教育教材,研发出新的课件、新的课程资源。培养师范生在数字时代的教学研究意识与方式方法,为师范生未来的教学研究活动扫平数字技术障碍。另一方面,为教育数字产品与设备开发提供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范生、教师、创客、厂商等群体可以共同研讨,交流需求,形成创意,开发出所需要的新产品、新设备。这样可以使得师范生及时了解未来可能的产品与设备。
4.打造师范生虚拟社区
虚拟师范大学里的社区,整合了虚拟性和社会性,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实现知识与信息分享、交流学习经验与体会、共同讨论生活问题、咨询与答疑等功能。成为各个师范院校实体社区之外,师范生共同拥有的另一个生活空间。
经过注册获得唯一账号后,师范生就成为这个虚拟师范大学里的合法一员,其身份相对固定下来,在遵守这个大学里的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而平等地享有社区居民的权利,进行社会与文化互动,参与各种组织与活动。此外,即使毕业了,师范生还可以在虚拟社区里保留永久的师范生身份,继续感受大学生活。
在打造虚拟社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社区活动纪律,组织起强有力的监管队伍,以实体师范院校的基本要求来约束每一个师范生;第二,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用高雅的文化来引导未来教师的道德和情操,“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第三,精心设计社区生活,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师范生享有虚拟社区的高品质生活;第四,根据师范生培养的需要,创造性地设计社区的内部构造与生活活动方式,而不是照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虚拟社区。
三、虚拟师范大学的建设路径
省一级政府规划和推动。虚拟师范大学建设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运行成本高,单靠某一所院校或相关人员自发的力量都无法建设好。各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省教师教育的实际和需要,规划和推动虚拟师范大学的建设,协调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非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学校和其他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设计稳定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并形成组织保障,还可以搭建省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省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省级教师教育联盟等省级教师教育协同的平台,为虚拟师范大学提供必要支撑。省级政府要设立虚拟师范大学建设专项经费,保障虚拟师范大学的运行和维护。也可以协调各方力量成立董事会,由各相关实体院校按照学生数量或访问量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还可以通过企业广告、赞助等方式获得经费
省级重点师范大学牵头,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作为主体力量。建立虚拟师范大学最为理想的模式,是省级政府设置独立运行的虚拟高校。在条件不成熟时,可以充分发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优势,由省级重点师范大学根据虚拟师范大学的功能需求,设计具体的结构,并负责虚拟师范大学的平台维护、资源汇聚与管理、大学运行等等事务。各举办教师教育院校在资源收集与开发、师范生准入、虚拟师范大学使用指导与服务、学生在虚拟大学里的管理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各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虚拟师范大学的建设,做好开发和提供课程资源、在线答疑与互动,组织学术讨论,进行个别辅导、引领和督促学生学习等工作。师范生要将虚拟大学当作自己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场域,在虚拟大学里遵守规则,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分享个人经验与信息。
坚持开放办学。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凡是有志于教师行业的学生都可以由实体院校把关进行注册,保证一个师范生有两个大学在读,也能够为非师范生进入教师行业提供支持。二是面向基础教育开放,为基础教育学校和高校师范教育建立通道和平台,使在职教师可以继续得到师范院校的支持和援助,也能够保证虚拟师范大学里的基础教育资源不断地丰富,更快捷更直接地获知基础教育的需求。三是面向企业开放,争取企业力量,在为虚拟师范大学提供基础性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为虚拟师范学建设开发新的产品和设备,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推动虚拟师范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39-43.
[2]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14).
[责任编辑张淑霞]
To Establish a New Teachers Education Context in the Internet+
Era with a Provincial Virtual Normal University
LI Chang-ji
(QuzhouUniversity,Quzhou324000,Zhejiang)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era, the value of a virtual normal university lies in 4 aspects. The basic task of a virtual normal university is to build four platforms, gather two kinds of resources, provide digital technical training, and create a normal university virtual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virtual norm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we need coordinate all the forces and insist on open principle.
Key words:virtual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
作者简介:李长吉,男,黑龙江林甸人,衢州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5)04-0013-04